出自姜氏
相傳炎帝神農生於,以姜為氏。炎帝孫伯夷17輔佐大禹治理姜子牙。
水有功,被魯封為侯,所以後人也以魯為氏。呂後伯夷第三十七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曾協助、武王滅商蠡州,被封於齊國。齊傳給孫文公、姜池,第八太公,文公次子封於高邑,稱公子高。按照周朝的貴族禮儀,他的孫子以祖先的名字為姓氏,取名高諾。高標在齊國做上清的時候,迎了兒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成為渤海高氏家族的始祖。第七孫高希在齊國被公孫藻和公孫樊排擠,出師奔燕。高智第9代孫高亮是宋朝的司徒,高智10代孫高洪是東漢時期的渤海郡守。由此,渤海的高氏開始繁衍,成為最大的高氏群體。高鴻後裔和創建了和遼東高氏,高鴻後裔創建了廣陵高氏。渤海後裔高復建京兆高適。高五大名門望族中,有四個是用渤海高的錢。所以,今天的高後裔,絕大部分是渤海高的後裔。
以王符二字為姓。
據《同治?據族譜簡介,齊之子名公子齊,字高,後代亦為高氏、山東高氏。公元10年,齊桓公和他的妃子少尉姬所生的兒子齊惠王。齊的兒子叫公子齊,字高,他的後代也以高為氏。
來自另壹個家族或者改姓給他姓。
少數民族改姓高。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措施之壹是將北方胡人復姓改為漢人單姓。這壹時期,鮮卑族由婁改姓為高。據《魏書》記載,部分鮮卑人改姓高氏,而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允自稱是萊文(傳說中的五帝之壹)的後裔,於是改姓,其後裔部分復姓改為單姓,稱高氏,為河北高氏。從清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姓改漢姓的情況比較多,有些是滿姓轉漢姓的音譯,高家氏改為高氏。(值得註意的是,X嘉在滿語中的姓氏原本是漢族。漢族被作為外衣或自願為奴後,被賦予滿族姓氏,形式是在原有姓氏上加壹個好字。)
北齊重要官員高隆之
他姓徐,父親因姓,是北魏離石人,被姑母高收養。
水務主管。高隆之也從隨父姓改姓為高。他是北齊的重要大臣。他因故被殺後,北齊皇帝印稿命其弟高子淵繼承王的爵位,高子淵的後代在河南祁縣發展,成為當地壹個世家。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昂的曾孫,本名馮,被高彥夫收養,故改高。高建立北齊政權時,高姓成為北齊的國姓,北齊皇帝為了表示恩寵,就封他為高姓。景源安因邙山之戰有功,被高歡授予西華縣杜翔公稱號。在建立北齊政權後,於550年(天保元年)被封為高姓。此外,元文瑤在北齊時也受到高楊和高燕的高度重視。566年(天童二年),後主高緯詔賜其特姓。他們的後代以高為姓。
於震後來被改成了高師。
據《同治?《宗族簡介》中說,高句麗是東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原是東北渾江流域的壹個古老部落,漢代屬宣土縣管轄。公元前37年,部落首領Go Jumong定都固勝(今遼寧桓仁),建立高句麗。高在高句麗的統治持續了六百多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從內城遷都平壤。因為高句麗的國王是高句麗,在古代高句麗存在期間,高句麗的政治地位很高。他們中的壹些人搬到了中國大陸。比如,其祖父高鶚是高句麗的壹支,是列文的後代,所以高氏。北周時,高句麗後裔高林將軍曾封為巨野縣侯,五祖入北魏,被封為第壹任民主。由於高林戰功卓著,他的壹個兒子被封為許昌郡公。高林的後代在山東巨野和河南許昌發展。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他父親養雞的時候,他在唐朝當過武官。他也隨父親去了安溪,後來成為唐朝著名的軍事將領。其後裔也定居在北京密雲縣。比如:高車的,高東的,高唐的,萊文的,高玲的。
編輯此部分分發和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布與遷徙
春秋戰國時期,高主要活動於華北地區,其中壹個時期是戰國晚期。楚國滅亡後,經過吳越之地,進入楚國,最後到達海南。秦漢時期,高的足跡已遍布華北、陜甘寧和中原大地。東漢高姓竹簡
最後壹個時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形成了山東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方和東北遷徙。南北朝時,由於北齊滅亡,高被迫移民陜南和西蜀。隋唐時期,高的主要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他繼續遷徙到四川和江浙壹帶。五代宋元時期,高大量遷徙到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壹帶。明末清初,高入臺。
宋代的分布與遷徙
宋代(公元960-1279年)高姓人口約89萬,占全國人口的1.15%,居第15位。安徽是高姓第壹大省,占全國總人口的15.6%,占安徽總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北、陜西、河南、四川五省,其中高姓占高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在山西、湖北、浙江,這三個省份的高姓集中在20%。全國以安徽、河南、陜西、河北為中心,高姓分布區向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狀。
明代的分布與遷徙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高姓約有9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是明朝第19個姓氏。宋元明時期人口凈增長率為20%,高姓人口基本不增加,遠低於全國人口增長率。600年來,中高姓人口凈增率為4%,凈增4萬人。山東是高姓第壹大省,占高姓總人口的18.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12.5%)和浙江(12.2%),這三個省份的高姓約占高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在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個省份的高姓集中在29%。宋元明時期,高姓的總體分布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特別是向江浙、江西壹帶遷移。山東、江蘇、浙江、江西、陜西、山西重新形成了三個姓氏人口較多的地區。
從明朝到現在的分布和遷移
當代高姓人口已達1 452萬,為中國第15大姓,約占全國人口的1.21%。明朝600年來,中高姓人口從93萬激增到1.45萬,達到1.5倍。明朝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人口654.38+0.2億,增長了654.38+0.3倍。高姓人口增速高於全國,1 000高姓人口增速呈“V”型。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東、安徽、江蘇三省,約占高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在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東,這五個省份集中了365,438+0%。山東是高姓大省,占總人口的14.6%,占總人口的2.3%。渤海灣和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高比例的高姓地區。600年來,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時期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從東部向華中、華北的遷移方向壹直大於從北部向南部和東部的遷移。與此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的遷移成為壹個重要的流動流。
當代高姓的分布頻率
單位面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是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每平方公裏人口超過2.7人,尤其是山東的高氏宗祠。
中心區6.4人。高姓的分布密度顯示密度最高(2。7萬人/平方公裏以上)占國土面積18.1%,高姓人口約641萬;0.9-2.7萬人/平方公裏的面積占全國領土的42.2%,高姓人口約為71.9萬人。每平方公裏不足9000人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人口約92萬。高姓分布廣泛,但並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頻率顯示,高姓是華北、東北、西北地區較為常見的姓氏之壹,壹般占當地人口比例最高,在65438±0.2%以上,特別是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陜西北部和山西、黑龍江東北部,在65438±0.8%以上,部分達到3.6%以上,覆蓋地區比例較高。在四川、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臺灣省、廣東東部、青海東部和新疆西北部,高姓出現頻率為0.6%-1.2%,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0.5%。在其他廣大地區,高姓出現的頻率不到0.6%,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