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麥氏大宗祠:是黃閣麥氏始祖麥必達寺。始建於宋代,歷代都有修繕。在廣州著名的家族祠堂中,它排在廣州陳嘉廟和沙灣“六更堂”之後,位列第三。該廟位於黃閣鎮蓮溪村蘇果新街,與麥公廟、瑞輝麥公廟(現麒麟文化陳列館)、紫坪麥公堂連成壹座祠堂建築群,均坐南向北。祠堂金碧輝煌,工藝精湛,有石獅、石鼓、木雕、磚雕、壁畫等傳統工藝。新中國成立後,祠堂被國家列為地方財產。2000年,經上級政府批準,歸還蓮溪村使用。2004年被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張氏宗祠:始建於乾隆二十壹年(1756),民國三十壹年(1942)重修,1999年重修。相傳張氏家族第二十四代傳人張,祖籍範陽。唐朝時,他帶領家人遷往廣東南雄珠璣巷,第30代張儀為躲避戰亂遷往東莞夏波。宋末,第三十八代張友良遷居南沙黃閣大井,是大井張氏家族的始祖。張祠堂不僅是祠堂,也是大井村第壹所學校榮山小學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校舍。
3.李氏宗祠:黃閣有兩座李氏宗祠,壹座在張家宗祠前,是黃閣大唐李氏宗祠。據說祠堂分三個入口,大堂叫“季書堂”,牌匾現在在大塘村。這祠堂前有個大廣場,正對著碧波蕩漾、十裏清風的李家大唐。這座祠堂曾經是壹所中學,後來被拆除改建成了大唐小學。它已經變成了壹所民房,看起來不再壹樣了。
另壹個位於大西街,是黃閣最大的祠堂,又稱“新祖”,堂號為“紹德堂”。1971年,祠堂拆遷。村民們將中心小學(原國立中心學校)破舊的禮堂拆除,將禮堂的磚瓦搬到祠堂原址,修建黃閣堂,也就是現在的大唐公園。
4.陳嘉祠堂:現為黃閣鎮大唐公園側黃閣供電所儲物樓舊址,李佳祠堂旁。作為牡蠣殼結構,祠堂頗具古典特色。祠堂有三個入口,堂號為“敦陵堂”。文化大革命被摧毀。
5.將軍廟:位於黃閣鎮東裏街,始建於元代,是東裏村祖邁和邁的祖廟。這座祠堂是黃閣古代等級最高的紀念性祠堂,用料上乘,立面磚雕精細,紗門內首次出現帶花的木雕,戲曲人物的故事作為精美的做工。
6.瑞輝麥公廟:位於黃閣蓮溪村蘇果新街,廟內有石碑記載該廟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這座祠堂的建築規格略遜於麥氏大宗祠,但用料和做工在當時也是上乘的,磚雕木雕精美,裝飾精細。此祠是黃閣麥家第七代傳人麥光祖的祠,故取名“光宇堂”。
7.韶山麥公廟:位於黃閣鎮東裏街道和得利巷西側,明代東裏村麥鴻舉(韶山)祖廟,建於明代,現保存完好。
8.麥當麥公廟:位於黃閣鎮東裏街合德裏4號,是明代東裏村尹福家族的祠堂。它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在大躍進時代,這是壹個養老院。這裏曾經是飯堂和托兒所,現在保存得很好。
9.天後古寺:歷史悠久,香火鼎盛。與佛山祖廟、德清月城龍牧廟、廣州黃埔南海廟齊名。它是廣東四大名剎之壹。相傳天後古寺是黃閣始祖麥碧榮所建,供奉天後娘娘。在過去的800年裏,該寺經過多次翻修和擴建,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其氣勢非常宏偉。清光緒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年是天後古寺的全盛時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生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不幸的是,解放後寺廟被拆為平地,寺內文物全部丟失。
第二,墳墓
麥必榮、麥必達合葬墓:該墓位於黃閣鎮東裏山塘南岸大鶴山嘴,是黃閣鎮麥氏始祖與其弟合葬墓。宋鹹春九年(1273,另壹任為131,宋紹興元年),他的五個兄弟壹家從南雄珠璣港前往珠三角,其中麥必達留在黃閣,弟弟麥必榮去東莞發展。兩兄弟原本葬在南沙神灣朱家祠後山,因廣深珠高速建設遷回黃閣。這座墓成為歷史上連接廣東麥氏宗族感情的橋梁。每年重陽、廣東麥氏宗親、港澳宗親都會祭奠此墓。現在整個墓葬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劉麥三墓:該墓位於黃閣鎮葫蘆山右側。根據墓碑上的記載,這座墓是麥·三六和他妻子的合葬墓。麥三六是黃閣始祖麥必達和詹太婆的兒子。宋末元初,入官元朝,帶領兒子領兵打廣西,平定動亂,拜廣西大將軍。主碑上寫著“宋代廣西巡撫之墓在麥公富君與曾益品夫人墓之上”。現在整個墓葬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麥公入墓:始建於元初,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是目前黃閣最宏偉的墓葬。整個墓室是壹座石雕技術先進的墓室,主碑鑲嵌在石雕花墓的墓門內。上面寫著,“元帝攻封副將軍,都尉,三祖考公入麥公墓,乾隆醜秀才題字郎麥有,重修於道光貴司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該墓位於黃閣鎮東裏山塘南岸大河山嘴。這是元朝副將軍麥和他的妻子徐的合葬墓。麥公瑾是東麗麥氏家族的第三代祖先。因為隨父出征,為官立功,輕車熟路地被任命為副總、上尉。他是古代皇朝黃閣麥氏家族的最高官員,所以每年重陽節,麥氏祖先崇拜團體都會統壹來此掃墓。現在整個墓葬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劉夫人墓:墓位於黃閣鎮大塘村大仁山,建於清光緒年間。墓前石碑上寫著“劉氏夫人李慕淑夫人之墓,受清帝聖旨加封”,石碑右側鐫刻著“光緒丁醜年中秋吉日男祀孫牟禮”(因部分字久損,姓名不詳)。在墓的後面,有壹塊石碑,上面刻著“田豐於”。墓主人的兒子李洋碧,據說是東莞人。他是清朝時期著名的政府高官,官銜是“兵部尚書”。其官銜牌匾曾掛在黃閣大塘村李祠堂上,現存老人曾親眼見到此牌匾。繼1958大祠堂被拆的故事後,此匾失傳。陵墓壹流,氣勢恢宏,也是歷史名人之墓,極具史料價值。目前整個墓葬基本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第三,顧靖
1.大井銀井頭:又名“銀城泉”,位於黃閣鎮大井村,始建於元代,歷經多次修繕。這是壹口石頭結構的水井。據說張村民曾被封為殷老爺(殷老爺當時是官銜)。祖先們挖井紀念這個正式的名字,所以它被稱為“靜音”。有老人說,這座大水井古建築有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這壹帶原是被海水淹沒的湖田,飲用水極度缺乏。壹個名叫尹的人在挖了壹口深井。沒想到,井挖好後,井水很甜,全村人都吃這口井裏的水。為了紀念這個名叫殷的人,人們把這口井叫做“尹成全”,並在井旁立碑紀念。這口井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但經過歷代村民的多次整修,壹直沿用至今。如今,即使村子裏有了自來水,全村人還是喜歡喝殷誠泉的井水。由於井口形似井,也較大,所以人們漸漸習慣稱這口井為“大井”,村名也是“大井村”。
2.三生苗晶:位於黃閣鎮東裏村轄區,水質優良,味道甘甜。自古以來就是東裏村民的飲用井水。這口井的歷史與三聖寺密切相關。在古代,人們信仰神靈,認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水是由上帝掌管的。村民們習慣稱這井水為聖水。古代設壇祭祀,受洗,都是到這口井裏取水。如果村民有喪事,必須買水給死者洗澡(俗稱“買水”),他們的兒子要先在這個井臺放下壹些銅錢,再去井邊取水帶回家給死者洗澡。
3.半日雲泉:又名田蕓泉,位於黃閣山的半山腰。關於這個泉的名字有壹個故事。相傳當年元朝的壹位副將麥曾來此打獵,但他騎馬飛奔,感到有些口渴。偶然在森林裏看到壹條小溪潺潺流淌,於是騎著白龍小馬爬山去尋找這泉水。麥將軍喝了之後,覺得泉水清澈甘甜,贊不絕口,於是隨從請麥將軍為其命名。就在這時,喝完這泉水,白馬在天空中咆哮,壹躍向前。將軍見此情景,曰:“山中春生,白馬騰雲。姑且稱之為半天雲泉。”以前很多名人去黃閣,都是請人挑“半日雲泉”的水泡茶。1982年,該泉被開發為田蕓堿廠的水源,但因開采石礦而枯竭。除了中國的傳統節日,黃閣人也有自己的特色。
以前黃閣人從二十多歲就開始準備過年的食物,煎餃,油角,年糕,糖圈,炒年糕,都是自家做的。年輕壹代大多做不出來,尤其是糖圈和炒年糕。只有五十歲以上的黃閣人才知道怎麽做。大多數人去琳瑯滿目的年貨店購買節日食品,但大多數是通過做煎餃和油角來保存的。
在元旦和春節,舞獅和舞麒麟是主要的舞蹈。人們認為這兩種動物會驅邪迎好運。每年的大年初壹,黃閣裏的醒獅和獨角獸在鎮政府裏歡快地起舞,然後舞進每個村子的每壹戶人家,壹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開燈是黃閣鎮四個村(大井村、大塘村、東裏村、蓮溪村)特有的習俗,嚴肅而隆重。開燈就是給去年出生的男生開燈。從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當地人按照懷孕的規定,在祠堂裏為嬰兒掛燈,並邀請親朋好友聚在壹起,祈求來年好運。
“黃閣麒麟舞”是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的壹種古老民間藝術。已經流行了100多年了。逢年過節、神的生日聚會、秋季郊遊,人們都要舞麒麟,以示迎接吉祥好運、祈求風調雨順、國家繁榮和平的美好願望,所以民間有“麒麟獻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