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不僅反映了黎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還包含了黎族豐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在鄰近的漢族地區和黎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由於深受漢族的影響,黎族人民舉行許多與漢族傳統節日相同或相似的農歷新年節日。例如,江,漢族人慶祝的春節類似於元宵節,清明節類似於漢族人,五月初五類似於漢族人慶祝的端午節。還有七月半、軍潑節、冬季至日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的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黎族和漢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融合,黎族人民崇尚文明進步的精神,以及他們的趨同心理。此外,黎族地區還保留著黎族的傳統節日,如“福年福”(黎語Fusnianfus的音譯),即“三月三”、“牛節”。?
黎族的大部分傳統節日和漢族的壹樣,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季的節和4月8日。此外,還有許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黎族的春節傳統節日與當地漢族的相同,但在節日和習俗上有所不同。
黎族人稱正月為“年月”。黎族人稱臘月為“中月”。黎族人在“月中”要把當年該做的事都做完,如打掃房屋、劈柴釀酒、縫制新衣、殺豬殺雞、做年糕或餃子、結婚、建房、還債等。除夕夜,衣服,家具等。必須在河裏洗,要準備年糕、粽子、米飯,殺雞殺豬,安排祭祀。除夕夜祭祖,* * *吃團圓飯,喝酒,祝新的壹年“福漲”。正月初壹,黎族人會把年糕送到牛棚、雞籠裏,把粽子葉掛在果樹、谷倉上。如果他們想取水,他們會在河邊或井邊放壹枚銅錢或壹個年糕,以表明他們會從河神和土地神那裏購買“祝福的水”。正月初壹,李家不出門,不和外人說話,不做生意,不餵豬餵狗。正月初二,我們開始互相拜年,走親訪友,喝酒唱歌。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餐,成年人到山裏打獵,到河裏釣魚,還有蕩秋千、跳舞等好玩的活動。初五,全家參加“送神出村”活動,祈求新的壹年人畜平安。
按照傳統習俗,白沙縣的黎族會在節日期間舉行集體狩獵活動。村裏的老人用雞來預測吉日後,村裏的男人就會背著獵槍、弓箭等人爬山。黎族老人小孩趕狗圍住獵物,小夥子持槍伏擊。獵物被帶到村子裏,獵物的頭屬於獵狗的主人。打獵人的得壹條腿,剩下的分成幾小塊,按人口或戶數平均分配。初三至初五,白沙縣還舉行“公眾遊行”,即把廟裏的神像擡出村外,人們上香祈福。在節日期間,人們要走親訪友,這是壹個非常盛大的節日。
在黎族的陵水、雅縣等地,黎族的聖人和領養老金的人春節不包粽子,認為包粽子就像包死人壹樣,不吉利。五指山充水地區的黎族,在過年的時候,集中全村人敲鑼打鼓跳“年舞”慶祝。解放後,黎族的春節習俗與漢族基本相同,禁忌和祭祀活動逐漸減少。
黎族端午節是海南省黎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端午節,黎族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備肉,用肉餡包粽子。黎族的壹些支系要在當天中午去河邊洗“龍水”澡。據說今年凡是洗“龍水”的人都會健康,特別是沒有疥瘡。節日裏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要出去放牛,不要在河裏挑水。
李年宰節在正月十五舉行。元宵節(俗稱“過年”),但節日習俗略有不同。這壹天,在熱鬧的鞭炮聲中,李家各家各戶都忙著包粽子,殺雞祭祖,祈求來年大吉大利。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迎接春節的傳統盛大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黎族古老的祖先而舉行的節日。傳說在洪水期間,堂兄弟天妃和觀音漂流到五指山地區並幸存下來。那時,世界上沒有人。為了傳宗接代,姐姐在臉上紋了身,讓哥哥嫁給他之前都認不出來了。從此生兒育女,互助互愛,耕男織女,使五指山富可敵國。每當春節來臨,天妃和觀音夫婦就會帶領他們的孩子,載歌載舞,迎接春天。抱翠坡是“三月三”的發源地,古代關於李氏兄妹通婚的神話傳說,據說都發生在抱翠坡。有個燕窩嶺,據說是兄妹的葫蘆被洪水沖走的地方。山脊下有個山洞,據說是兄妹結婚的山洞。在慶祝三月三之前,黎族人民必須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寶翠坡。寶翠坡的正式慶祝活動持續兩天,即農歷三月初三和初四,特別是在第三天的淩晨,所有的婦女和兒童都穿上節日盛裝,黎族女孩打扮得更加漂亮。大家壹路歡歌笑語,行進在去寶翠坡的路上。白天,姑娘們去山裏躲在樹林裏,等著小夥子們到來,才壹起慶祝節日。黎族男孩用弓箭和魚叉在溪中捕魚,在岸上捕魚;姑娘們在溪邊煮好糯米飯,然後把隨身帶的餃子、糕點、烤魚、糯米飯放在山洞口祭拜這對兄妹。太陽剛升起的時候,男生推薦壹個代表在森林裏唱歌,向女生提問,女生沒有回答。男生們把森林裹在火裏,然後女生們壹起跑出森林,和男生們壹起唱著跳著“柴火舞”和“鹿舞”。在休息的時候,兩個善良的人會坐在壹起吃壹頓美味的飯,並互贈紀念品。姑娘們的紀念品大多是手工編織、刺繡的彩色絲帶;這個年輕人的紀念品大多是鹿角、發夾和手鐲。晚上,壹定會有篝火歌舞節。大家圍在篝火旁,李家的少男少女隨著節拍跳起了歡快的“檳榔舞”和“抓鬮舞”。月中旬後,膠林中,溪邊,草地上,隨著壹聲長嘯,黎族人的“山戀”開始了。“在山坡上唱壹首民歌,月亮沒有滿星星;山上的杜詩梅,妳是誰,敢和哥哥唱山歌?”“初春,我來到山野花叢,卻沒有看到蜜蜂向姐姐走來。爬到高坡王路口,在月光下等妳的愛人。”年輕人通過歌曲選擇配偶,度過壹個迷人的夜晚。在這個壹年壹度的春節,無數對美好的婚姻會形成,這個傳統延續了2000多年。
李俊坡節是海南瓊中黎族的壹個分支——祁人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軍坡節是黎族人民對古代黎族英雄或神話傳說中人物的崇拜。
傳說這壹天是前堆、城坡等四個村鎮的主人的誕生日。那壹天,黎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喧鬧的鑼鼓聲中,擡著堯大師的神像到各村遊行。隊伍每到壹個村莊,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要盛裝迎接。每到豐收年,村民們還特意請來附近有名的戲班表演瓊劇。關於軍坡節的起源有壹個傳說。從前,有個黎族漁夫在河邊打魚。他沒有釣到任何魚,但他釣到了幾次大箱子。他有些不高興地把皮箱扔到岸邊,突然發現魚簍裏全是魚。那天晚上,漁夫夢見帶走了坡洞的主人,向漁夫求助。他讓漁夫把樹幹刻成自己的形象,並說形象刻好後,如果有人來上香,就把雕像扛到各村巡邏,作為軍坡,這樣漁夫就可以發大財,不用每天辛苦打魚了。後來漁夫也跟著做了這個夢,果然奏效,於是就有了軍坡節。以前這個節日是當地最熱鬧的,但50年代以後逐漸沒落了。還有壹種說法,軍坡節是祭祀民間英雄冼夫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海南依附冼夫人之初,境內土匪橫行,百姓水深火熱。為了讓黎巴嫩人民過上安定的日子,冼夫人決定出兵治亂。她下令在涼沙坡(今瓊山縣新坡鎮)駐軍。冼夫人偵察後,兵分三路,向包道各地進發,安撫民心。由於她嚴格的軍紀和勇敢,她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的歡迎和幫助。土匪風聞,紛紛倒戈,少數頑抗者很快被消滅。因為冼夫人這次離開軍隊是為了治亂,海南島上的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當地百姓在梁沙坡(今新坡鎮)設廟供奉,稱為梁沙坡始祖。農歷二月九日至十二日為出生日期。軍坡節每年舉行壹次,為期四天。瓊山地區黎族以每年二月初冼夫人遠征的日期為準。海南的具體日期以冼夫人率部起義軍到達該地區的日期為準。將舉行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有的地方黎族還模仿冼夫人壯觀的退伍程序和儀式,組織隊伍舉行刀槍閱兵式。連續幾天,道路被封鎖,被稱為“裝軍”“軍旅”,非常壯觀。這就是海南的“軍婆節”,俗稱“發軍婆”或“鬧軍婆”。
妳應該在Junpo節吃Junpo米飯。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擺滿了雞鴨魚肉,還擺好了火鍋,把親朋好友聚在壹個房間裏。很好玩。據說以前黎族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番鴨宰殺煮熟,拿到軍坡場評頭論足,俗稱“賞鴨”。飯飽了,有舞獅隊敲鑼打鼓。舞獅隊在這裏被稱為醒獅隊。有雄性舞獅和雌性舞獅。家家戶戶在大門外擺好香案燭臺和祭品,舞獅隊壹到就點上香和紅蠟燭。舞獅隊前,四人擡著兩頂轎子,轎子裏坐著宮夫人和仙夫人的塑像,擡到香案前放下。其他人將關公、仙臺夫人和其他神的小雕像放在香案上,崇拜活動開始了。之後就是舞獅了。舞獅者踩著鼓點,威風凜凜地翩翩起舞,十分熱鬧。
軍坡節最刺激最熱鬧的就是晚上看戲了。黎族家家戶戶集資,請瓊劇隊來唱幾天。按照習慣,他們只能演喜劇、話劇、滑稽戲,這預示著美好生活的開始和人們的向往。每次去劇院,真的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至此,壹年壹度的黎軍坡節也全面落下帷幕。
黎族的米飯,米飯和母親節,海南省黎族的節日。每年水稻成熟時,由黎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木頭”主持——木頭裏資歷最老、年齡最長的人。)每塊田綁四粒米,在綁的地方放壹個飯團,供雌雄米用(即每畝提取三至五公斤米)。據說只有稻男稻女吃飽了,才能助民安身,五谷豐登。米公和米母平日由木頭保管,放在谷倉的最底層。第二年收獲後,他們可以釀酒,分給大家。
黎族鬼節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間節日,在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舉行。這壹天,李氏家族殺雞買肉,用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孩子們在各家門前擺上香燭,祭奠那些無人可獻的孤魂野鬼。
黎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傳統的農業祭祀習俗,農歷七月或十月的牛節是牛的節日。這壹天,在黎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目頭,會舉行生產的宗教儀式,目頭是目族中地位最高、年齡最長的人。在家裏,鼓和鑼被用來召喚牛的靈魂。木頭和他的妻子要把他們的寶石洗在盆裏(黎族人認為寶石是牛的靈魂的象征,是對牛發展的祝福),木中(即群眾)要在牛節跳“將軍舞”,慶祝牛的發展。黎族人非常重視牛,因為牛是黎寨的主要勞動力,也是婚喪祭祀的重要嫁妝。他們為了表示對建房和招待客人殺牛的尊重,牛也可以用來換取土地等資產,所以有為牛慶祝節日的習俗。
黎族拜祖節是海南省樂東、瓊中、白沙壹帶黎族的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月秋收後舉行。那時,村裏所有的李門人、婦女和兒童將聚集在壹起殺豬殺牛,舉行儀式來尊敬他們的祖先。儀式結束後,由50男50女組成的舞蹈隊,伴隨著鑼鼓,跳起了祭祖舞。舞者每人拿著壹棵椰子樹或檳榔樹的嫩葉尾巴,象征豐收。其中,男子頭上戴著紅布,很難插在上面,以示嚴明,嚇走邪靈。婦女們穿著節日的服裝,由三寶宮(巫師)帶領。首先,三伯公出現,誦經祈禱,並邀請歷代父系祖先到場。看完之後,我要敬祖先壹支煙。然後,男女分成兩行,搖著手上的樹葉,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它伴隨著向祖先的神靈獻祭和敬酒,以感謝祖先的神靈在過去的壹年裏保佑莊稼豐收和人畜平安,並祈求祖先在來年繼續保佑。這個節日在20世紀50年代初已經不流行了。
卡洛會是黎族慶祝豐收的文化聚會,意思是“跳上竹竿”。秋天的傍晚,李寨村附近的空地上燃起了壹堆火,黎族男女老少都來舉行“卡洛會”。草坪上放著兩條腿粗的長條,架子上放著許多竹竿。有些年輕人蹲在條板的外側,雙手各握著竹竿的壹端,然後搖肩扭腰,按節拍用條板敲打竹竿,用竹竿互相敲打。跳上竹竿的年輕人在竹竿被敲擊的開合縫隙中快速跳躍旋轉,邊跳邊偷偷遞表情。當他們歡呼雀躍時,他們齊聲喊道:“切!哎!”氣氛熱烈。時而單腳跳,時而單腳跳,時而側身旋轉。打擊樂聲音強勁,舞者的姿態輕松優美。青年男女通過“紙牌俱樂部”交朋友,有的成為終身伴侶。
黎族習俗地理條件方面,海南島位於南海邊境,北臨瓊州海峽,與遠處的雷州半島遙相呼應,南接南海,西臨北部灣,東北臨香港,是中國重要的戰略要地。黎族村落交錯分布在海南島的中部和中南部。在氣候條件上,黎族聚居地大多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 ~ 2600毫米,夏無冬長,土壤肥沃。農產品包括大米、甘蔗、土豆、花生等。、椰子、菠蘿、咖啡、胡椒、橡膠、劍麻、油棕和其他熱帶產品。有長臂猿、獼猴、獼猴、海南鹿、紅樹林等珍貴動植物。礦產資源包括石油、鐵、磷等。,而且資源極其豐富。沿海漁業和鹽業發達。黎族新娘的語言方面,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支,分為五個方言區,即妃子話區、齊話區、潤話區、美孚話區、加茂話區,其中“囚”話區人口最多,使用範圍也很廣。黎族沒有自己創造的文字。1957年,* *有關部門為黎族制定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語。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黎語吸收了許多漢語詞匯。現在,隨著國家教育在學校的普及,黎族人也使用漢語。在宗教方面,黎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部分受道教影響,也信仰基督教新教。
至於黎族的起源,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百越民族的壹個分支——落月,它與中國大陸的越族同源。根據黎族的神話,在太古代,黎母山頂上有壹個被雷神震開的大鳥蛋。其中有壹位美麗的女神,是山上的鳥獸養大的。後來壹個從她腳趾上采草藥的人娶了她,她生下的孩子就是今天的黎族。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越過武陵山,設立三郡,海南島納入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版圖。秦時海南島為項峻邊塞,漢時設朱雅郡、魚兒郡,均屬交州刺史管轄,梁時設崖州郡,隋時設瓊州道,元時改為瓊州府。清代設置瓊崖路,後歸廣東省管轄,壹直延續到80年代末。1988 18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通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海南省於4月26日正式成立,成為中國第31省。自秦漢以來,海南島壹直處於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隨著郡縣制的建立,中央王朝的影響和漢人的進入,中原封建經濟制度在海南島逐漸確立,黎族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唐宋以後,很多中原的漢人為了躲避戰亂的災難來到海南島。他們從中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漢文化,不僅加強了黎族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也加深了海南島黎族先民的民族分化,出現了“生黎族”和“熟黎族”,民族分布格局逐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明清以後,黎族社會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除少數人還保持著原始的公社生產方式外,大部分地區的黎族人民已經向封建社會轉化,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步發展。
黎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