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特別重視植樹造林,並把它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15,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氣晴空萬裏,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春天是犁地和播種的最佳時間。正如民間諺語常說的“植樹造林不如清明”。
1925(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25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很多人提議將12年3月定為植樹節來紀念。
1928 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當天,在全國舉行植樹活動。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頒布《各省植樹紀念丞相逝世暫行條例》,規定“各省應於每年3月12日丞相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造林運動”。
1981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年滿11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均應每年義務植樹3至5株或完成相應的勞動。我們應該倡導將這項任務納入清明節活動的範圍,通過清明植樹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因此,植樹節不僅是孫中山政治生命延續的體現,也是孫中山精神永恒的象征..
植樹節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1912 5月,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即成立農林部,林業部主管國家林業局。
1914 11中國近代史上第壹部森林法頒布。
1915年,林道陽、韓安、裴義理等林農感到國家林業不景氣,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子琪,倡議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
1915 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都會如期出席,舉行植樹節儀式,搞植樹。當年7月21日獲批後,責令全國如期遵照執行。此後,植樹節壹直在中國舉行。
3月1925,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國民政府舉行植樹儀式。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他逝世的那壹天,即12年3月,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後,國民黨政府於4月7日發布國家命令:“舊歷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紀念總理逝世的植樹樣式”,並於1929年2月9日由農礦部以部長令頒布《各省紀念總理逝世植樹暫行條例》。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部長易培基遵循孫中山先生的遺誌,積極倡導植樹造林。他於1930年2月提交給行政院和國民政府。3月9日至15的壹周為“植樹造林運動宣傳周”,並於6月5438+0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儀式。
在北方地區,現在是三月上旬,寒冷還沒有消失,不適合植樹。特別規定3月12日仍舉行植樹風采,植樹造林宣傳活動周去清明節。並由國土資源部公布了“省、市、縣植樹造林運動宣傳周方案”7項,以便各地可以效仿。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基本消除荒地和荒山,在所有的房屋、村莊、路旁和水邊,即所有可能的地方,植樹造林。”
1979年,根據鄧小平的建議,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的12日為中國植樹節。
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決議,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國新民主主義創始人、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在孫中山先生故居,至今仍有壹棵100多歲的檀香山酸豆樹。1883年才17歲的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來,自己種在這裏。
1981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就綠化祖國作出的第壹個重大決議。從那時起,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壹項法律在全國實施。
1982植樹節,鄧小平同誌以身作則,在北京玉泉山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壹棵樹。
9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總則,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的義務”,從而將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範疇。
1990 3月12日,郵電部發行“綠化祖國”郵票壹套四枚,第壹枚為“全民義務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