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這裏不能壹壹列舉,只挑壹兩個。讓我們壹起尋找這些習俗,找到“年”!
“年”獸的傳說
妳知道壹年的由來嗎?妳知道為什麽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放煙花爆竹嗎?讓我慢慢告訴妳。
在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它的觸角很長,很兇猛。“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們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
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噓,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只有村子東邊的壹個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晚,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
當老婦人仔細打量他時,她發現他年輕、健康、精力充沛,而且有著非凡的世界觀。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
“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當我們快到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壹起湧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沒燒的竹子還在爆炸,屋裏幾根紅蠟燭還在發光...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換上衣服和帽子,慶祝吉祥的到來,並前往親友家中祝賀和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
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六大要素
迎春六要:掃、貼、邀、觀、拜、玩。
掃,撣,是年終大掃除。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意為掃除壹切“晦氣”“晦氣”。
貼,貼春聯、年畫和“福”字。
拜托,拜托竈神和財神。
壽,壽歲。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讓年輕人活下去的目的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
拜拜,新年新。拜年是敲長輩;拜年是同行的問候。
把玩龍燈,祈求龍的保佑,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掃灰塵
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中國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春節”或“除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喜氣洋洋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有意思的是,關於古代掃塵的起源,有壹個比較奇怪的故事。傳說古人相信每個人的身上都附著壹個三屍神。他像影子壹樣,跟隨著人們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奉承和八卦的家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講故事,把世界描述得很醜陋。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這個世界簡直就是壹個充滿邪惡的骯臟世界。壹次。三屍神秘報告訴我們,世人都在詛咒天帝,要造反天帝。玉帝大怒,下了壹道聖旨,要迅速查明天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凡是怨恨和褻瀆神靈的人,就把自己的罪行寫在屋檐下,然後讓蜘蛛撒壹張網蓋住,作為記號。玉皇大帝在除夕夜下令王靈官下去,所有被標記的家族都被斬首,壹個不剩。眼看這個計劃就要成功,三個屍神趁著空隙,飛下凡間。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在每家每戶的屋檐和墻角做了記號,好讓王陵宮滅絕。正當三屍神作惡時,廚神發現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趕緊找各路廚神商量對策。所以,我想出了壹個好主意。從臘月二十三送竈之日到除夕收竈之時,家家戶戶都要收拾屋子。如果住戶不幹凈,竈神就會拒絕進屋。大家按照竈神升天前的指示,打掃灰塵,撣去蜘蛛網,打掃門窗,把自己的屋子徹底打掃幹凈。王靈官除夕夜訪下界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通明,人團圓,其樂融融,世界壹片美好。王靈官找不到表示不良行為的標誌,非常驚訝。他沖回天上,告訴玉帝人間平安幸福,祈求新年快樂。玉帝聽後大為震驚。他降旨扣留三屍神,下令抽他三百個嘴巴,把他永遠關在牢裏。多虧竈神幫忙,這場人間災難才得以幸免。為了感謝竈神為人們消災,民間掃塵總是從廚房送來後開始,壹直忙到大年三十。
門貼和春聯的傳說
新年伊始,第壹件事就是貼門神和對聯。除夕(或29日)家家戶戶上街買春聯,有興趣的還會鋪紙潑墨,把家門內外裝飾壹新。
門童,據說是能捉鬼的神茶。東漢應劭《風俗通》引《黃帝書》:古時候,獨朔山上住著申察兩兄弟。山上有壹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回顧樹下的鬼魂。如果有惡靈危害世界,把它綁起來餵老虎。後來,人們用兩塊紅木板畫出神茶和雷宇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以辟邪。然而,真正史書中記載的門神並不是茶神和雷宇神,而是壹位名叫成慶的古代武士。班固撰寫的《漢光傳》中記載,光傳王(曲屏)廟門上畫著古代武士成慶的畫像,身穿短衣短褲,手持長劍。到了唐朝,門神的位置被秦的和取代。
門聯也是由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紅木板畫出神茶和雷宇的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改成了只寫著的“門”。但門兩邊寫了兩個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是腫瘤,就在門的兩邊多掛了兩塊紅木板(後來改成了紙),並寫了字多的對子,充分體現了自己的意願。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命各家貼對聯,改稱春聯,都是用紅紙寫的。傳說有壹次,朱元璋親自走訪百姓,只有壹家沒有貼春聯。壹問,原來這家人是閹豬,不識字,於是我親手為他寫了壹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由於歷代的大力推廣,春聯已經成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壹種特殊形式。
把祝福的詞向後貼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
“福”字現在被解釋為“幸福”,但在過去它意味著“好運”和“好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表示“福已降”、“福已至”。
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在民間。明太祖把“福”字作為暗號,準備謀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福”字張貼在每個門上。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急忙對朱元璋說:“家裏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倒過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
年畫
春節期間,人們不僅貼春聯,剪窗花,還喜歡在客廳和臥室掛年畫。壹幅年畫給家家戶戶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是從申屠、雷宇的名字發展到人物的,年畫還是沿著繪畫的方向發展。
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再局限於門神,而是逐漸邀請財神到家中,然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制作出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祈福等豐富多彩的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開始流行,中國出現了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中國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表現了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和綠珠。
最受人們歡迎的是壹幅“老鼠結婚”的年畫,它描繪了老鼠根據世界習俗與新娘結婚的有趣場景。民間傳說除夕是老鼠結婚的吉日。人們應該在床下和廚房裏放壹些食物作為禮物送給老鼠的新郎,以祈求來年的豐收。
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二合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風靡全國。
壽穗
中國民間有吃年夜飯、祭祀和慶祝新年的習俗。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
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古人在《壽穗》壹詩中寫道:“邀壽穗阿榮家,燭炬鋪紅至青紗;三十六年過去了,我珍惜從這壹夜開始的歲月。”珍惜歲月是人之常情,所以大詩人蘇軾寫了壹句名句:“明年無年,吾憂廢;努力做到今天晚上,少年還能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在這個“壹夜兩歲,五班兩歲”的夜晚,家人團聚,歡聚壹堂。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桌子上擺滿了茶和水果。新的壹年,少不了壹大盤蘋果,叫“平安”。在北方,壹些家庭要提供壹鍋米飯,這是年前煮的,為中國新年提供的。叫“年飯”,意思是每年都有剩飯,壹年到頭都吃不完,今年還吃前壹年的糧食。這種新年飯碗通常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烹飪,使其呈黃色和白色。這就叫“金米帶金銀,滿地金銀”。在很多地方,守歲時準備的糕點、瓜果都是為了贏取壹個幸運符:吃棗(春天來得早)、柿子(萬事如意)、杏仁(喜人)、長壽果(長生不老)、年糕(壹年比壹年高)。
紅包(壓歲錢)
春節到了,收到壓歲錢壹定很開心吧!但是妳知道為什麽中國人過年要給“紅包”嗎?
給未成年的孩子發紅包(根據中國人的觀念,已婚的人被認為是成年人)意味著給他們帶來祝願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意義在紅紙裏,因為它象征著好運。所以,當著發紅包的長輩的面拆紅包是不禮貌的。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為什麽過年要吃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民俗在明清時期相當流行。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
關於春節吃餃子有很多傳說。壹個是紀念盤古創世,結束混合狀態。另壹種是把它作為“餛飩”的諧音,意思是“五谷豐登”。另外,還說吃餃子的民間語言和女媧造人有關。女媧造人的時候,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冰凍的天氣很容易被凍掉。女媧為了使耳朵不被固定,就在耳朵上安了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紮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耳朵就好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
餃子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目食品。原因如下:第壹,餃子的形狀像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是為了得到“賺錢,制造財富”的聲音。第二,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放進餡裏,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希望。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在壹些地區,當人們吃餃子時,他們不得不搭配壹些副食來顯示他們的好運。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萬事如意;吃三個新鮮蔬菜。象征著三陽開泰。臺灣省的人吃魚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團圓和發財。餃子有各種各樣的餡和制作方法。即使是同壹種餃子,也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用粉條肉湯煮餃子,然後拿著有餃子的湯吃;在河南的壹些地區,餃子和面條壹起煮,稱為“金線穿金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