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確解讀老子的這兩句話,關鍵是要搞清楚什麽是“壹條卑微的狗”,什麽是“聖人無情”。古人對“草狗”有兩種說法:壹是《莊子·田蕓》中的說法——“史進曰:‘夫草狗非陳野,以竹填之,以巾繡之,屍願齊(齋戒)戒之。已在陳野,行者練頭,蘇軍取之烹之。”“意思是草狗是用茅草做的類似狗的祭品。祭祀前放在盒子裏,用五彩絹錦裝飾,主持祭祀的人沐浴齋戒後,恭恭敬敬地放在祭壇上;祭祀結束後,它被遺棄在路上,背被路人踐踏,最後被樵夫撿起來燒水做飯。可見,祭祀前後人們對“稻草狗”的態度是完全相反的。另壹個是江湖上的輿論。在河上,齊桓公給老子記下了這兩句話:“天對地好,不是出於仁慈,而是出於自然。”天地萬物生,人是最貴的。天地視之為草芥狗畜,不怪。聖人愛養諸人,不要善良,要自然。聖賢視人如草芥,狗如禽獸,不計較其禮(《老子·官印句·道德經上》)。來自王弼《老子道德經註》中的相關註釋(《土地不是給動物住的,是給動物吃的;不是為了狗,而是人吃狗。無為而無不為,萬物各得其所,所以要用之。)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弼似乎贊同何工對“稻草狗”的解讀。雖然古人對“豬狗”有這兩種看法,但魏晉王弼流傳下來,《老子》對“豬狗”的註釋,都是以《莊子·田蕓》為依據的。但是,莊子的“草狗”和老子的“草狗”壹樣嗎?我們先來看看莊子借史進之口說了些什麽(據:田蕓屬莊子,學界認為外篇雜篇為莊子後期之作,為敘述方便,此處暫按莊子之作)。上面是:“孔子西行至魏。顏淵問史進曰:‘笑主公之所為?’史進說:‘對不起!而且主人很窮!顏淵說:‘為什麽?’“意思是孔子西行到衛國。顏淵對史進說:“妳覺得我老師的做法怎麽樣?”史進說,“真可惜!妳的老師會有麻煩的!”顏元問,“為什麽?”然後就是前金老師說的關於“稻草狗”的那壹段。緊接著,下面仍然是史進的說法:“拿回去就灌滿閆妍,毛巾繡上文字。如果妳在它下面遊泳,妳不會做夢,但妳會很尷尬。“今天師父還帶著先王的老狗,召集弟子們在它下面睡覺、躺著。所以宋代砍樹,魏代剪跡,商周窮,是夢邪。被蔡晨包圍,妳七天不吃火,和鄰居同生共死。是邪惡的嗎?“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把被遺棄的豬放回箱子裏,用刺繡裝飾,作為珍寶放在他的沙發邊上,即使不會引起噩夢,也會像遇見魔鬼壹樣可怕。現在妳的老師也把我先王用過的“稻草狗”收了起來,召集弟子帶在身邊。於是到了宋朝,被砍樹羞辱,困於保家衛國,未能立誌商、周等地。那不是他的噩夢嗎?被圍困在陳蔡交界地區,餓了七天,瀕臨死亡邊緣,這不是和遇見魔鬼壹樣恐怖嗎?因此,莊子講“豬狗”的故事是為了諷刺孔子對時事的無知。即使歷史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他還是乞求前任的精神,所以處處碰壁。所以,這和老子說的“稻草狗”沒有關系。古今註釋家用莊子的理論來詮釋老子的話,似乎是壹個替代另壹個。現代國學大師劉先生對《莊子》“草狗”的本質壹針見血:“先用之,後棄之”(《老子雲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這樣解讀老子的兩句話,那麽天地對萬物都是務實的態度,聖人對百姓也是務實的態度。難怪有些筆記家會“天地無情,把壹切都當成了稻草狗;聖人不仁,視百姓為草狗。”釋義:“天地無愛,視萬物為用過的稻草狗,毫無牽掛;聖人無慈悲,待百姓如用豬,無憐憫。“雖然有些註釋者也采用莊子田蕓的理論,但他們通過“讓萬物自然生長”來解釋“以萬物為稻草狗”,通過解釋“以人民為稻草狗”來解釋“讓人民發展自己”。顯然,這種解讀顯得過於牽強,因為既然是“用之初棄之”,又怎麽能讓萬物自然生長,讓人民自我發展呢?筆者認為,對《老子》中“草狗”的解釋,應該以“河上輿論”理論為依據,即應該解釋為草和小狗。這樣,老子的兩句話就可以解讀為:天地無偏愛,猶如小草小狗,任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親戚”,對百姓壹視同仁,如草小狗。”仁無親戚”出自《莊子·耕桑初》。莊子也說:“仁猶善”(《莊子之命》)。這意味著最高的“仁”沒有親疏貴賤之分,“仁”是壹種非常高尚的美德。”聖人無情”應該從“仁無親戚”的意義上說,因為這也是老子壹貫的思想。老子說要平等對待人民,“所以不能親近,不能親近;得不到,就得不到,害了;得不到就貴,得不到就便宜”(第56章)。作為壹個“仁慈”的聖人,他絕不會像對待“稻草狗”壹樣,以務實的態度對待人民。如果把人民視為“初棄”,那麽是否允許人民“自行發展”,取決於聖人是否樂意,所以不可能無條件地“讓人民自行發展”。壹句話,如果把老子所說的“草狗”看作是“棄其初”的祭品,那麽對“天地,以萬物為草狗;“聖人不仁,以民為草狗”的解讀,必然與聖人的品格和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相矛盾。其次,將“聖人無情”解讀為“聖人無善心”也是不妥的。老子筆下的聖人是道的化身,是最理想的君王,也因此是最仁者,這壹點在《老子》中有所論述。比如“就是因為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不棄人;總是善於保存東西,所以沒有遺棄”(第27章);聖人常無心,以民之心為心。好,我好;如果妳不好,我就好”(第49章);人不好,何必嫌棄?”(第62章)聖人對世界的悲憫和終極關懷躍然紙上。他還說,聖人是“凡事義無反顧,生而無之,不靠之,得誌之後,生活在榮華富貴之中”(第二章)。這就是說,聖人總是讓萬物(包括壹切民族)發展自己而不硬性控制,養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養萬物而不依靠自己的能力,事業成功而不居功。”聖人不積”和“天道益而無害;聖人之道,不可爭之”(第81章)。也就是說,聖人不為個人積累財富;他只為人民努力工作,從不為個人名利而奮鬥。這是多麽無私博大的善舉啊!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第五十七章中,老子說:“是以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造;我如此安靜,人民自以為是;我無所事事,人民富裕;我沒有欲望,但人民是簡單的。“聖人的‘無為’、‘靜’、‘無為’、‘無欲’,就是‘無為而治’,旨在為人們的修身、正心、自強、樸質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使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個體自由、自主、群體自治、自我教育、自我成就。或者問:既然老子筆下的聖人最講仁義,那麽應該如何理解老子關於反對仁義的論述?學界指老子反對仁義主要基於兩句話:壹是“大道廢而有仁義”(第十八章);二是“要無情,要孝順百姓”(第十九章)。現在試著做壹個分析。古今大多數註釋者都把“大道廢而有仁義”作為壹種價值判斷,所以“大道”和“仁義”是截然對立的。其實這句話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陳述。意思是仁義作為壹種道德規範,是在大道被廢的時候產生的,因為在大道盛行的“至德之界”,人們“正直而不知義,相愛而不知仁,誠實而不知忠,無知而不信”(《莊子·天地》),所以沒有仁義之類的道德規範。
上一篇:五行生肖81年65438+2月,五行生肖81年65438+2月19 22:30。下一篇:【黃道吉日】2020年10月20日10公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