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武革命”中的“革命”壹詞,在中國幾千年來並不流行,現在卻是全世界漢語公認的固有詞匯。即使是那些認為現代漢語中的“革命”壹詞是所謂“日語外來詞”的人,也承認“革命”壹詞是漢語的固有詞匯。關於“日語外來詞”的學術爭論,都是關於誰最先創造了這個詞或者使用了它的新義;再比如,在鼓吹“日語外來詞”的論文中,諸如“電視新幹線”、“海峽新幹線”、“老人”、“北漂族”等在中國都很流行,但在日本不流行甚至不存在的詞也被歸為“日語外來詞”。這是給所謂的“失落的聖人”壹記響亮的耳光!用“先流行哪個國家”來胡說八道可行嗎?!所謂“失聖”的家夥,不過是個無理取鬧的流氓,就像《水滸傳》裏的“牛二”壹樣。
忽略所謂“失落的聖人”牛二,讓我們換個話題,談談“革命”和“經濟”是不是日語外來詞。請問妳能解釋壹下那些提起日本比挖祖墳還難受的家夥嗎?
為了公平起見,我采用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1980和1983中解釋的現代漢語中“革命”和“經濟”的含義,因為當時社會上並沒有關於“日語外來詞”的爭論,詞語的解釋也不會受到社會的幹擾。而且還用1984版的《中國外來詞詞典》做對比,年代接近,詞義理解誤差也小。
“革命”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有這幾個意思:1。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了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了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革命摧毀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2.有革命思想的;3.根本性改革:思想革命、技術革命。(P370 ~ 371)毛澤東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大驚小怪,不是畫畫繡花。它不可能如此優雅,如此從容,如此溫柔有禮。革命是暴動,是壹個階級推翻壹個階級的暴力行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1992版,P17)這實際上給了現代漢語中“革命”壹詞的定義。
《漢語借詞詞典》對“革命”壹詞的含義是這樣的: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事物從舊到新的飛躍。起源於日本。(P116)
從以上兩本詞典來看,“革命”這個詞的含義是不同的,不是相同的。陳建華在《革命的現代化——中國革命課題考證》壹書中認為“革命”壹詞是日語外來詞,但他也承認“革命”壹詞在中日語境中的含義是不同的。日語中的“革命”二字,並沒有跳出漢語中“天地四時變,湯武革命靠天靠人”的意思。指的是重大的社會變革,比如明治維新,也可以叫明治革命。書中引用了梁啟超先生對日語“革命”壹詞的理解:“今天的日語和慶應的明治之交都是指革命時代,尊王廢宗的行動都是指革命事業,藤田東湖、吉田松陰、西鄉周楠的祖先都是指革命人物。”並且認為“梁啟超在這裏使用的‘革命’壹詞,實際上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的以暴力手段改朝換代的‘革命’語境,具有濃厚的日本色彩”。(P9)由此可見,日語中“革命”的含義與漢語中的含義不同,在漢語中應該是“改革”或“改良”。
其實,20世紀初,中國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派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之間的大辯論,就是中國人與日本人關於“革命”含義的大辯論。梁啟超專門寫了《石戈》壹文,用日語解釋“革命”壹詞的定義,反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推翻滿清統治的暴力革命,主張“君主立憲”改良的日本革命。但漢語中“革命”的意思壓倒了日語中“革命”的意思,1911的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腐朽的滿清封建統治。
為什麽“革命”壹詞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陳建華在《革命現代化——中國革命專題考證》壹書中沒有解釋,王力《中國歷史手稿》、高、的《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也沒有解釋。齋藤秀吉在《日本人在華留學史》中說:“革命”壹詞來源於漢語“革命命運”壹詞;“革命”原指天命。然而,在改革後的日本,這個詞被用來指人民推翻舊政府的革命。”但實際上,“唐舞革命”也是順應民意的“推翻舊政府”的意思,其含義並沒有改變。
有人認為“革命”壹詞被視為“日語借詞”,是因為馮子有的文章《革命壹詞的由來》中記載:“何偉九月廣州失敗,孫中山、、與鄭自港駛往日本,過神戶時,上岸買日文報紙,有壹則新聞,標題為‘支那革命黨領袖’。在中山,“革命”壹詞來源於《易經》中的短語“唐五革命”。日本人把我們黨稱為革命黨,意義重大,我們黨以後也要稱為革命黨。”臺灣省出版的《孫中山年譜》也引用了這壹內容。然而,武漢大學的馮天瑜教授說:“日本學者安倍昭惠等人已作了考證。5438+0895年6月,165438+10月,日本報紙對廣州起義只做了簡要報道,沒有‘中國革命黨領導人孫逸仙到達日本’的字樣。比如大阪朝日新聞165438+10月3、5、14,大阪每日新聞165438+10月5、9日,神戶心有日報165438+10月6、9、6544。神戶心有日報165438+10月10也把廣州起義稱為“顛覆滿清政府的陰謀”,是壹個暴民大亨引起的,而其他報紙則稱之為土匪的陰謀。馮天瑜本人於2001年2月22日參觀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看到明治28年(1895) 110年的《神戶心有日報》原報,真的只是對廣州起義的簡要報道。(參見馮天瑜:《革命》,“* * *與”:清代政治核心概念的形成)陳建華也在書中認為,日本民眾對孫中山先生的印象,是在1902年宮崎駿的《三十三年之夢》發表後,由“四大盜”領袖轉變為“革命”領袖的。(P79)因此,壹般認為“孫中山等自封的‘革命黨’受到日本報刊的啟發”,無法推斷“革命”壹詞是“日語外來詞”。相反,1896的支那帖稱孫中山等人為“革命派”。所以,現代漢語中“革命”壹詞的含義不是從日本借來的,而是源於中國,“革命”壹詞不能視為“日語借詞”。
退壹步說,即使孫中山先生在日本(不壹定在報紙上)看到“革命”二字,他也是開明的,提出現代漢語中以暴力推翻舊統治的“革命”二字,不能認為是“日本借詞”。應該是孫中山先生在現代漢語中賦予了“革命”壹詞新的含義,與日本無關。
“經濟”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有這些意思:1。在經濟學上,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2 .對國民經濟有益或有害的,如經濟作物、經濟昆蟲;3.個人生活費;4.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取得更大的成果;5.治理國家。(第598頁)
《漢語借詞詞典》給出了“經濟”壹詞的含義如下:1。歷史上壹定時期生產關系的總和;2.國民經濟的總稱。起源於日本。(P163)
從以上兩部詞典來看,起源於日本的“經濟”壹詞的含義應該是現代漢語“經濟”壹詞的1,即經濟意義上的“經濟”的含義,其他四個含義與日本無關,第五個是古代漢語“經濟”壹詞的含義。那麽,現代漢語中的“經濟”壹詞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中“經濟”壹詞的含義,應該是對古代漢語詞匯的繼承和發展,不能認為是“日語外來詞”。還是那句話,算術上有“四舍五入”,民主上有“少數服從多數”。為什麽日本人的壹種引申用法完全蓋過了漢語詞匯本身的幾種用法,漢語固有詞匯變成了“日語外來詞”?
我在《反駁》壹文的開頭就說過,中日兩國作為壹衣帶水的鄰邦,歷史上有過非常頻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間的文字交流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本來應該很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盡管漢唐以來中國與西域(或西方)的接觸,特別是明末清初、清末與西方人的合作,創造了大量新詞,為我們今天所用,並傳入日本,成為今天現代日語詞匯的絕大多數。他們誇大其詞,下大力氣搜集整理所謂的“日語外來詞”。中國人似乎離不開日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得不發帖反駁,才能追根究底,還真相於民。應該說是執迷日本的糞奴(有人先用了這種詞匯)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堅持挑釁,才造成了這樣的論調。我所闡述和論證的只是表達真相,不包含任何政治傾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壹直主張,中國應該向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和民族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即使是落後於中國的國家,也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俗話說“腳更短,寸更長”,所以只強調學習“比自己強”也是壹種偏見。當然,中國也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既不應該自負,也不應該妄自菲薄。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普及率和大眾教育水平還不如幾年前的日本”,這應該是十幾年前的老話了,並沒有得到證明。從全國1000多所高校每年招收數百萬學生的統計數據來看,按照本世紀初高校的擴招,中國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日本的總人數,也就是說日本全部擁有大學以上學歷,沒有中國那麽多。怎麽能稱之為“沒有幾年前的日本高”?我真的不知道怎麽去衡量這種“高水平”。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掛在紐約聯合國的大廳裏。莫言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和西方國家多所孔子學院的獎項,教授中國文化。有什麽可以悲觀的?這樣的自卑不應該是我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