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相關記錄,看看康熙這幾天是怎麽過的。
根據0755-79000年的記載,康熙壹行於1722+10月21在南苑狩獵。康熙因身體欠佳,於6月7日165438回到長春園。記載康熙十壹月七日從南苑回到長春園,次日病倒。康熙也發消息說:“我覺得冷。”我今天汗流浹背。第十天到第十五天,休息齋戒,所有文書都要寫,不用動筆。"。
從這個角度看,康熙165438+於10月7日回到長春園。但是從第七天到第十三天,不到壹個星期,康熙就猝死了,人們會問:康熙得了什麽病?妳是怎麽得到它的?
首先,從發病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打獵的時候染上的病。考慮到10年底是北方初冬,恰好是換季的時候,很容易感冒。估計康熙走在風裏也很冷,打獵也不舒服,就從南苑趕回長春園了。這對應了康熙自己說的“我覺得冷。”
回到長春園後,康熙病重。他在封條上寫了“今天出汗”,說明他的感冒已經很嚴重了。他似乎有頭痛、發燒和出汗的癥狀。因為康熙晚年身體不好,喜歡強勢,他的真實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更嚴重。可能還有其他疾病,康熙不知道,也不想說。
另外,從“可汗”的“我”字來看,康熙本人並沒有重視這個病。但康熙似乎意識到了疾病的威脅,於是說:“從10到15,妳要有壹個奏章。妳不必開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康熙當時已經很虛弱了,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報。
接下來的日子裏,康熙沒有看卷子,但還是有些事情需要說明。例如,在農歷九月初九,康熙,因為不能生病,就讓他的四弟殷_去南郊的天壇為冬天的獻禮。犧牲日期是165438+10月15。康熙重視祭天禮物。這次因為站不起來,就讓尹_代替他。尹被允許去,要麽是因為尹有這方面的經驗,要麽是因為康熙重視尹,認為他是最適合行禮的人。所以康熙還特意邀請尹_去齋宮,向神表達誠意。
估計殷_也是看出父親與往日大不相同,所以在去齋宮後的第十天到第十二天,每天都派太監和侍衛去接長春園。他也擔心中間康熙會怎麽樣。但康熙對每壹句問候的回答都是“我越來越好了”,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今天我更好了”。
以康熙的性格,恐怕這句話未必是這個意思。壹個喜歡在任何事情上勇敢嘗試的人,除非到了關鍵時刻,否則絕不會說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差。所以“我正在好轉”這句話,大概應該理解為康熙的病情沒有好轉,但也沒有惡化。
果然,13那天早上,康熙的病情出現了轉機。他覺得自己這次真的要死了,於是緊急呼叫當時在看守所的尹_來長春園。
在殷_到來之前,康熙在北京刻了他的兄弟,有三、七、八、九、十、十二、十三、黃鴻發、十五、十六。
在那些同伴到達後,尹_大約在第三刻到達長春園,然後沖到寢室與他會合。13,尹_進去了三次。康熙對尹_說了什麽,不得而知。
雕之夜,康熙駕崩。
關於康熙去世的具體時間,《清傅生錄》、《雍懷錄》和《清傅生錄》中的記載都是“十三刻”,雍正本人指定的《雍盧希安》中也有記載。時間應該沒問題,13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最有爭議的可能是尹_13走進康熙的臥室,詢問他的言行。因為沒有記錄,後來導致了很多謠言和下文。
簡而言之,康熙死了,結束了他最後的旅程。至於以後會怎麽樣,那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回顧康熙不平凡的壹生,八歲稱王,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皇後的支持下,穩定皇位,擊敗鰲拜,平定三藩,統壹臺省府,澄清漠北、國泰民安等地的功績,無愧千古功名。
康熙壹生致力於治國。他為清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為康贛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局面。數百年來,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康熙的業績評價
康熙在位60年,經濟逐漸恢復,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帝國。清初人口從5000萬銳減到明末的6000萬。1661年全國人口增加到1913萬人,1711年增加到2462萬人。這只是人數,不是總人口。另外,據官方統計,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耕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730億畝。像淮北嚴重荒蕪的地區,康熙中期寸草不生。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在三藩之亂中進壹步被毀,至康熙後期全面恢復。相應的,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2分下降到康熙時期的0.5到0.6分。另壹方面,康熙平定內亂,收復臺灣行省,進壹步擴大了中國的版圖。當時清朝的領土總面積為654.38+03萬平方公裏,東起大海,西至叢陵,南至曾母暗沙,北至興安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東北至庫頁島。
首先,安撫舊金山。
所謂“三藩”,指的是雲南王吳三桂之子尚之信,福建靖王南庚,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從清朝開始,他們互相統治,形成了幾股割據勢力。舊金山已經武裝到了牙齒。尤其是吳三桂,“功德最高,壹兵勝壹人”。他積極收儲將領,習武,使“四面都是好兵,大部分屬於他的部下。”他們利用日益壯大的實力,專橫跋扈,不聽話,對滿清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軍費開支巨大。1673年3月,尚可喜要求回到舊遼東,但要求兒子送信繼續鎮守廣東,引發了是否撤出三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長時間在藩鎮保留重兵對國家不利”,決定下令“撤藩鎮”。
十壹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次年出兵攻打湖南,攻占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他還派人出去發起壹場煽動和鼓勵的運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總督羅森和許多其他地方官員起來反對清朝。結果福建的耿仲景也造反了。短短幾個月,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份相繼淪陷,形勢相當嚴峻。隨後,陜西知府王、廣東尚誌信也相繼起義,起義範圍擴大到廣東、江西、陜西、甘肅等省。叛亂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年輕的康熙皇帝對舊金山的混亂采取了堅決的措施。在康熙的策略下,康熙意識到軍紀存在問題。八旗破城後,擾民搶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軍隊將失去民心。於是康熙召集百姓,肯定紀律,命令軍中已婚婦女歸隊,讓城中許多失散的夫妻團聚。“1676年10月,福建耿仲景在清軍的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誌新也在1677投降。福建、廣東、江西相繼被收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了,他的部將迎來他的孫子吳繼承王位,退隱雲貴。此後,清軍收復湖南、廣西、四川。1681年,清軍入侵昆明,武氏自殺。雲享太平。
起義的勝利消滅了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滿清統壹。
兩個。收復臺灣
三藩平定後不久,臺灣省府鄭氏家族爆發內亂。原因是他在1662年去世後,他的兒子鄭。1681年,鄭靜死後,他的部將殺了馮希範等人,取代鄭靜的次子柯建,登上延平的王位。鄭克雙年輕時就成了馮希凡的傀儡。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決心收復臺灣行省,實現國家統壹。1681年7月,康熙頒布聖旨,“以施瑯為福建水師,與將軍諸侯攜手,奮進澎湖,臺省省”。
1683年,施瑯率領300艘戰船和2萬精銳水兵攻澎湖。經過七天激戰,清軍占領澎湖。不久,鄭克雙派人來討降,清軍進入臺灣省行省。
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省設立郡縣和三縣。這三個縣劃給福建省,臺灣省省有壹個總督,壹個連長,兩個副手,八千兵。在澎湖建立壹個擁有2000名士兵的中尉。在清中央政府的統壹管理下,臺灣省與大陸的關系更加密切。
第三,平息準噶爾叛亂。
清朝初期,居住在中國西北地區的蒙古族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族、漠北哈爾卡蒙古族和磨溪蒙古族。漠北的內蒙古分為塔沙克圖、土舍圖、車臣三個部分。內蒙古分為準噶爾、霍克斯、杜爾伯特、圖爾古特。在清軍入關之前,蒙古的漠南就已經入關,喀爾喀蒙古和額魯特蒙古也與清政府關系密切。
自17世紀中葉以來,蒙古準噶爾部逐漸強盛。尤其是高丁可汗時期,勢力更是強大。他不僅統治了魯特四省,還占領了天山南路,直抵青海、西藏。為了實現分裂野心,高爾丁勾結正在對外擴張的俄國,於1688年春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突襲。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加爾丁暫時撤回了軍隊。
690年,在俄國的支持下,高丁率領兩萬多騎兵進攻內蒙古。康熙帝在1690、1696、1697三次親征,花費無數費用才打敗叛軍。最後二丹病死了。
加爾丁叛亂被粉碎後,哈爾卡的蒙古部分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在科布、烏蘇雅塔等重鎮設置將軍、顧問領兵。
此後,滿清政府先後鎮壓了噶爾丁的侄子阿拉波坦叛亂、青海省和碩省羅布藏金叛亂、伊犁準貴族阿穆爾薩發動的叛亂。西寧衛改為西寧府,設青海尚書,蒙古人分29旗,加強了對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公使銜參贊、連姆公使、杜通,在伊犁、塔城駐軍,鞏固了天山北路的統治。
第四,遏制沙俄的擴張。
明末清初,俄國在歐亞大陸東擴,在17世紀中葉入侵中國黑龍江。沙皇多次派遣使節來華建立外交和貿易關系,但清政府以俄國侵占中國為由拒絕。此外,由於清朝初期中國的不穩定,直到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省的俄國據點jaxa采取了強有力的軍事行動。
俄國因為內憂外患,無法在東方大規模作戰,希望和談,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簽訂了《清帝通誌大綱》,這是中國與近代歐美國家的第壹個條約。根據條約,直接入海的埃爾貢河、格爾比克河和外興安嶺河為中俄邊界,外興安嶺和無棣河之間的土地權屬另行約定。這樣,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就被承認為中國的領土。此後,俄國多次向北京派出使節和商隊,清政府還在北京設立了俄國館,供俄國人居住。
康熙的錯誤評論
但從橫向比較和利弊來看,康熙時期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康熙晚年因循守舊,缺乏創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在評論康熙時說:第壹,皇位繼承的糾結有點難以捉摸;其次,康熙雖然熱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允許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此產生禮儀之爭,導致雍正禁教。第三,康熙以輕佻賦為榮,凸顯盛世。但他的不加稅政策是按耕地面積繳納定額稅,與人口無關。所以人口雖然增加了,但並沒有增加傅式,給康熙的繼承人造成了經濟困難。這些問題可能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壹。
只有從兩個角度看待歷史,正確分析康熙的功過,才能清楚地認識歷史的演變和民族危機的產生,從而引起國人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