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臨汾有哪些景點?

臨汾有哪些景點?

臥牛城的由來:臨汾,湯濤和齊壹的舊都,歷來被稱為臥牛城。1977 10有人在城墻東北角取土時,挖出了壹個石箱,裏面裝著壹個鐵臥牛的雕像,還有明代朱洪武的碑文。鐵牛鐘

124公斤,底座重33公斤半。這大概就是臨汾被稱為臥牛城的見證吧。臨汾市始建於西晉,距今約1600年。鐵臥牛是什麽時候埋在城墻裏的,無法考證。出土銘文有“桂疇(1373)冬季壹月有五日”等字樣。城墻整修時,從城東北角挖出了這頭鐵牛。另壹個叫梁開平的在五代二年(

908)九月,麟州刺史記載出征時,寇退隱修城,掘之。當時他覺得吉利,就把鐵牛原封不動地埋在了原地。明代第二次出土後,又認為是“退兵滅寇兵之吉日”,故選其為吉日藏之。1977 10是鐵牛第三次出土。現在這只鐵臥牛已在臨汾姚廟展出。

侯馬晉國遺址:西周初年,使其弟入唐,其子改國號為晉。春秋中期,晉景公遷都新田(今侯馬)。從此,新田成為晉國的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中心,直到戰國初期三派分晉。1961年,“侯馬晉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位於侯馬市汾河和澮河的交匯處。它占地約33平方公裏。古城被毀,現在只剩下宮殿平臺的殘跡。經過大規模的鉆探和發掘,發現了兩組古城遺址,早期為白店古城遺址,晚期為王萍、牛村、沈泰、馬莊和王乘。其中,位於侯馬市西北部的牛村古城,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200米。在牛村古城的南部,有鑄造青銅器、陶器、石器和骨頭的手工作坊。銅鑄作坊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出土100多件銅錠、鋁錠、銅鑄生產工具和3萬多件陶器模型。其中能識別器皿形狀的陶模有1000多件,100多件配成組。這些模型鑄造的青銅禮器有鼎、鬥、壺、葦、劍、盾等。,武器有劍、鈸等。,此外還有車馬和老虎的符號。範濤刻有精美的龍紋、龍紋、雲雷紋紋、環紋、吊葉紋、人字紋、魚紋、人頭紋等。構圖對稱新穎,線條流暢細膩。從出土的陶器圖案分析,壹般要經過選泥、制模、翻扇、熔銅、澆鑄、修整等壹整套工藝流程。牛村古城東南有壹處宣誓遺址,面積約38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400多個坑,埋有牛、馬、羊、玉幣等祭品。其中,41號坑出土的盟書約有上千種,大部分是朱書,少數是用墨汁寫的罵人話。書法精美,內容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各貴族集團之間的鬥爭,從中可以看出東周時期的宣誓禮儀和制度。牛村古城以南、澮河南岸的馬尚村,是壹個面積約50萬平方米、墓葬密集的墓葬區。其中,13號墓是壹座大型長方形木質墓,有壹個堅固的洞口。除了1600多件銅殼和金殼外,墓中還有約360件隨葬品。其中,有180多件大小青銅器,如鼎、劍、方壺和蘆葦,以及鍍金的器皿、玉器、骨器、裝飾品、鐘和鍋。墓中出土兩件刻有相同銘文的許自制鼎,最為引人註目。

鐵佛寺:又名大雲寺,位於臨汾市西南角。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毀於地震,五十四年(1715)重建。寺廟由山門、亭子、中堂、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這座方塔是這座寺廟的精華。它有六層,第壹層到第五層是正方形,第六層是八角形,按照八卦排列。這座塔高30米,由水磨青磚建成。每層飾以琉璃圖案,共64件,內容為佛教傳說和故事,引人註目。塔樓的第壹層是中空的,空間很大。它是用生鐵鑄造的佛像頭建造的,高六米,直徑五米。外形豐滿,眼神凝重,形神兼備。是唐朝的原作,所以被稱為鐵佛。它反映了盛唐時期平陽冶煉技術的水平,對我國礦冶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魏村元代戲臺:位於臨汾市西北25公裏的魏村牛王廟。寺內有三後堂,壹亭壹臺。河東地區是中國北方古代戲劇藝術的搖籃,至今保存了許多古代戲劇壁畫、雕塑和戲劇藝術建築。寺內元代戲臺重建於元元年(1321)。戲臺平面近方形,四角各有壹柱,前檐有八角柱。空間寬敞,音響效果好,對研究中國戲劇藝術及演變具有重要價值。寺內的亭子造型獨特,結構精巧,也是比較珍貴的古建築。

紫龍寺:位於臨汾西部的孤山腳下。寺廟前的泉水噴湧而出,清澈透明,被稱為紫龍泉。泉水流量大,渠道縱橫,灌溉良田,壹派水鄉風光。因為泉水滋潤百姓,所以人們建廟祭祀。該寺坐北朝南,始建於唐代,元、明、清三代均有增修。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過廳、水母廳、康澤王廳等。寺內還有石碑11,對研究當地水利發展和寺院沿革有壹定價值。每年農歷四月十五都有傳統的廟會,農民和商人從四面八方聚集,非常熱鬧。

姑射山仙洞:位於臨汾市城西20公裏處的姑射山。傳說它是王堯之妻鹿仙的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逍遙遊》中“山中有神仙居住”的說法而聞名。有兩部分:北仙洞和南仙洞。北洞有興佛寺、吳韻寺和王牧亭。南仙洞有興隆寺、神居洞、碧巖寺、觀音閣、戲臺等寺廟。現有鐵鑄、銅鑄、木雕、泥塑等雕像。

200多尊雕像。壁畫和石碑具有壹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仙女洞始建於唐代武德年間,歷代都有修繕擴建。現存建築40多座,包括房屋和寺廟。

70孔以上的石窟120多個。亭臺樓閣,樓閣,亭臺樓閣,大大小小的廳堂,大部分都建在山後,懸崖上。奇峰怪洞,蒼松翠柏,青山環繞。其間有數百米深的山谷,南北仙洞對峙。春夏秋,鳥語花香,清涼幽靜,頗有置身“仙境”之感。

平陽鼓樓:位於臨汾市區,始建於北宋。先後在金、元、明、清等朝代重建,但建築仍保持著原有的建築特色。建築平面呈正方形,每邊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高度40.5米。四周沒有回廊。底座全部用青磚砌成,座椅高八米。東西南北各有五米高的券門。四門的橫幅上分別刻著“北有遊和”、“南有秦蜀”、“東有”、“西有汾河”等字樣。建築堅固厚實,結構合理。是山頂的兩層三檐十字亭。這座建築獨壹無二,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千裏之外,靠雲逼日。”可惜,這麽重要的古建築,在1948被戰爭摧毀了。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鼓樓修復委員會,倡導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開工,1986恢復。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外4公裏處,該遺址出土了人類牙齒和骨骼,以及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00多件舊石器。石器屬於石質削片器系統,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牛王廟戲臺: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西北25公裏魏村牛王廟。戲臺始建於元二十年(1283),重建於大德七年(1303),明、清兩代均有修繕。寺內有回廊、亭臺、大殿、疊堂。大雄寶殿是供三王(牛王、馬王、堯王)用的,所有的雕像都保存著。戲臺為木亭戲臺,平面為方形,單檐歇山頂,兩側前部敞開為臺口。兩邊的後身和後身都築有城墻,至今還保留著宋、金、樂亭的古制。舞臺上的前場和後場沒有區別。前檐有兩根石柱,正面刻有牡丹和後生重子,柱側刻有創建和重建日期。臺上橫梁疊起,有額、蘭埔、鬥拱,上下兩層猶如巨大而稀疏的藻井,簡潔而精致。古代稱戲臺為舞亭或舞樓。宋金時期山西南部就有,元代也相當普遍,但保存至今的很少。該戲臺是研究山西元雜劇發展史和金元時期戲臺建設規律的重要資料。

聖母院昆柔寺:位於山西省薊縣東北八公裏的斜西村土墻上。四面環山,視野開闊,有居高臨下的廟址。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元代延祐七年(1320)重修,明代隆慶四年(1570)部分重修。現存的聖母院昆柔寺是元代的遺跡。寬三室,深三室,單檐屋頂依山而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並不多見。

掛甲山石雕:掛甲山產於山西省薊縣南部。這個地方背靠金平山,面對清水河,周圍柳樹環繞,拱橋就像壹道彩虹,風景優美。據縣誌記載,唐代曾外出留宿於此,曾在掛甲山,改名掛甲山。又傳唐太宗和秦瓊到長安,曾掛甲山,故名。隋黃凱三年(公元

583)山腳下的石崖上雕刻著五個區域的佛像,每個區域有兩到三個佛龕。佛龕呈火焰狀,多為壹佛二菩薩。佛座披蓮瓣,諸菩薩簇擁左右。其中壹個是躺在佛背上,左膝微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刻技術是雕刻突起和線條雕刻的結合,與其他石窟中的圓形雕刻相比,這是獨壹無二的。

董氏磚雕墓:發現於山西省侯馬市西北郊基本建設工地,1959和1969分別被移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墓主董海、董明葬於昌七年(1196),大安二年(1210)。全部是仿木磚雕墓,平面呈方形。東海墓是中國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前後兩間。結構復雜,比例恰當,磚磨縫,手法嚴謹。墓室內壁雕有羽花、八仙、戲曲故事、飛馬、跑鹿、走獅等動物,光彩奪目,絢麗多姿,具有很高的建築和雕塑藝術價值。董明墓北墻上有壹個小戲臺和生、終、清、丹、醜五個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是我國早期戲劇表演藝術的再現,為研究宋金戲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千佛崖:霍縣城南7.5公裏郭莊村山腰上。群山巍峨,鮮花盛開,摩崖造像在其間若隱若現。鑿刻於唐代,宋元時期鑿刻頻繁,止於明代鄭德五年(1501)。佛像高約八米,下部刻有唐貞觀、天寶五年(公元

746),長慶二年(

822)等銘文。千手千眼觀音像高約兩米,元代制作。其他小佛多為三體(壹佛二菩薩或壹佛二弟子)群體,也有單佛壹龕。雕刻精美,造型生動,富有民間特色。

霍州大雁塔:它位於陜西省霍縣以南兩公裏的袁尚。塔上有許多雁巢,故名。該寺因寶塔而得名,又稱雁塔寺,僅存遺跡。雁塔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塔高16米,八角形,五階,檐密,中空,檐下雕磚88塊,比例和諧,雕刻精美,挺拔,造型優美。爬到源頭,仰望古塔,遠眺山川,其樂無窮。

霍州鼓樓:位於山西省霍縣中心。建於明萬歷十壹年(1583),清代重修,基座較高,青石青磚十字形拱形通道,四通八達。建壹木亭,兩層,五間寬入深谷,二層三滴水,跨山屋頂。周圍的走廊上雕刻著花卉、動物等圖案。瓦頂上安裝二十八夜琉璃結構和三色琉璃動物。鼓樓高29米,登樓遠眺,山川與霍縣城風光盡收眼底。

普京寺:山西省襄汾縣西南30公裏的石壁村。尺度開闊,建築雄偉。開國日期不詳,是元明時期的遺跡。有三座山門和五座天王殿,呈山風懸掛。菩薩殿裏有壹面扇形的墻。墻前是觀音菩薩和善於理財的少年。它富麗典雅,每角十八羅漢。隱藏在墻後的道民和龔銘威嚴肅穆,十殿嚴君分坐兩側。最後是大雄寶殿,五開間,六椽,桁架純結構。龕內塑有普賢釋迦牟尼、文殊、華嚴三聖,其中兩菩薩身材修長,衣冠楚楚,臉型渾圓,神態恬靜慈祥,雕塑家頗為精致。

千佛洞:俗稱佛洞寺。在山西省鄉寧縣城東五公裏的英利村的懸巖上,呂梁山的南端。山上有茂密的樹木和芳香的花朵。在叢林的花叢中,巨石鶴立雞群,長寬高各20米,體量接近。

800立方米,佛洞挖在巨石腰部。洞高3.1米,方深各4.5米。四面墻上都是雕刻的神龕和佛像。刀法簡潔莊重。有後人畫了佛教故事的壁畫,洞頂雕有藻井。根據其雕刻風格,應該是隋唐時期的作品。洞前庭院建於明清時期,包括山門、廂房、配殿、祭殿等。,最後壹處有巨石,千佛洞在寺後成了佛寺。該寺規模不大,布局嚴謹,結構簡單,造型典雅,與周圍的巖石、樹木相映成趣,頗為雅致。寺內石碑上記載著隆重的拜佛儀式和寺廟的重建。

襄汾雕像紀念碑:在山西省襄汾縣。原本分布在善會寺等五座寺廟。該寺毀早,至今仍有22尊雕像和石雕,形象優美,雕刻精致。建於魏、北齊、隋唐,碑高28米,小1.5米,壹般約2米。主要內容有佛、菩薩、弟子、脅侍、天王、供養者等等。佛像莊嚴端莊,菩薩美麗嫻靜,弟子順從,供養者虔誠。唐碑上還刻有壹個房屋形龕,內有臥佛。時代不同,手藝好。另外還有壹座唐代的石塔,方形,三層樓高,兩米高。每層都雕有檐,塔頂有塔閘。塔身急合剎,每層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龕。整體輪廓與Xi大雁塔相似,雕刻精美。它是中國唐代石雕藝術的傑作。如今,它存放在襄汾縣博物館。

  • 上一篇:專家坦言準備過苦日子。未來三年,有兩樣東西比房子更珍貴。
  • 下一篇:書法印章壹般刻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