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為什麽中國人那麽喜歡吃瓜子?

為什麽中國人那麽喜歡吃瓜子?

從明朝開始,皇帝、將軍、老百姓都喜歡吃瓜子。

明代流行吃瓜子的習俗,到了清代、民國時期愈演愈烈。晚清以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來,南瓜子大行其道,民國時期葵花籽異軍突起,最終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革命領袖到普通民眾:瓜子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中國人善吃,喜歡吃瓜子,可能來源於節儉的觀念,然後逐漸深入到飲食文化的層面,成為壹種習俗。吃瓜子的習俗大概起源於北方,不僅因為吃瓜子的記載主要見於北方的歷史文獻,還因為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長。農閑時,大家都待在家裏避寒——形象地說,叫“貓冬”,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吃瓜子、聊天。吃瓜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據我所見,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宇宙》在歷史上第壹次記載了“瓜子”(卷六十九,十八幽州,河北道)。後來,吳越廣為流傳的《年歌》記載了“吃瓜子”的習俗:“正月吃瓜子,二月放風箏,三月種地下苗,四月上墳燒紡錘……”為什麽「吃瓜子」會排在萬物之首?中國人喜歡吃瓜子的傳統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這件事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

康熙年間趙文《紫莊軒詩集》中有壹首詩《夜》:“邊上春寒輕如水,紅光滿院階,車馬歸,沿街賣瓜子通宵。”乾隆年間,潘榮弼的《景帝歲時紀勝》也記載了北京的元旦:“賣瓜子解悶,賣江米酒打冰燈...堪比鞭炮聲,好聽。”“在新年到來之際,乾隆皇帝在花園(圓明園)設置了壹條交易街,以市集店鋪的形式,有古玩店、服裝店、酒樓。

文學作品植根於現實。《金瓶梅》《紅樓夢》《惡之花》等明清小說中都有賣瓜子吃瓜子的情節。

電視劇《紅樓夢》中黛玉吃瓜子的場景

萬歷年間興起的民間小調《瓜子殼》,有壹首《給瓜子》:“瓜子殼不是奇貨,是汗巾裹送哥哥。壹個接壹個地在我的舌尖上。禮輕人意重,好事不多。多拜哥哥,別忘了我。”馮夢龍評價說:“古語第壹句‘瓜仁兒是稀罕貨’,很沒有意義,也不符合禮義。今雲‘此非奇貨’妙。”清代中前期,“錦州海口每年的納稅情況主要是瓜子左右,運往江浙閩三省販賣,稅額在壹萬兩或壹萬兩左右,甚至兩萬兩。”到清朝末年,“瓜子壹年賺壹萬五千斤左右,除了土人,在河口、漢口沒有大量的銷路。”可見瓜子的消費不可小覷。

民國時期,豐子愷先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中國人吃瓜子的習俗。他認為中國人吃瓜子的技術是最先進最發達的。“在宴會和茶館,我看到無數吃瓜子的師傅。最近瓜子大王賣得不錯,我們國家的孩子也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豐子愷先生討厭吃瓜子“消磨時間”,批評吃瓜子是壹種民族惡習。他說,“除了抽鴉片,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辦法了,而最有效的壹種,對它來說有三個條件:壹是貪得無厭,二是吃不飽,三是要剝殼。”

當代作家全鹽池的紀實文學《餐桌上的領袖》也提到,“毛澤東喜歡吃黑瓜子(西瓜子),劉少奇喜歡吃葵花子,高崗不管黑白,能吃的都往嘴裏塞...每天晚上開會,毛澤東(瓜子)搭個‘寶塔山’,劉少奇堆個‘蒙古包’,高崗有時候連個簸箕都裝不下,要裝兩次。

總之,無論是皇帝還是將軍,文人還是普通百姓,男女老少,都喜歡吃瓜子。在明代,吃瓜子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壹種生活習俗。

都是“闖入者”: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怎麽三腳站立?

瓜子無非就是葵花籽,南瓜籽,西瓜籽。其他瓜子不能量產,也不能當零食吃。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國的農作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它們傳入中國,大概是在16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明末嘉靖年間。壹種新作物從引種到推廣,從欣賞到食用,往往要經歷壹個漫長的過程,甚至壹種作物引種成功可能是多次引種的結果。然後該作物的價值被學者註意並記錄下來,要在社會上傳播壹段時間。所以南瓜子和葵花籽成為主流零食之壹,從清朝開始壹定是很久了。

文獻記載也證明了這壹點。據我所見,關於葵花籽最早的記載是康熙(浙江)的《桃源鄉誌》:“葵花,又名葵花,色紫黃白,其子老而食之”;賣葵花籽最早的記載是《植物名實考證》:“(葵花)可炒,微香暈,雲南、貴州與南瓜子、西瓜子壹起在市面上賣”。然而,葵花籽在清末雲南、貴州有售,並不意味著葵花籽已經成為大眾小吃。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用作觀賞植物,其消費和銷售只是偶爾有記載。民國時期(黑龍江),向日葵的大規模種植在《呼蘭縣誌》中有更早的記載。“葵花籽是可以食用的,還有人講畝種”,可見葵花籽已經普及。

再看南瓜,南瓜子比葵花籽更受歡迎,最早的南瓜銷售記錄也是《植物名考證》。但自清末以來,南瓜子的食用記錄很多,遠超葵花籽。更早的記載,如鹹豐(貴州)的《興義縣誌》中說:“郡產南瓜最多,尤以最大者為甚,郡人以瓜為菜,集其子炒之,以代西瓜籽”。此外還有“(南瓜)白酒配茶,金川產貴”“南瓜……南瓜子的受歡迎程度可見壹斑。然而到了民國時期,南瓜子雖然已經被人們廣泛食用,但還是略遜於西瓜子。

葵花籽和南瓜子雖然也是瓜子的壹員,但從近代開始就在社會上流行——南瓜子從清末開始流行,葵花籽從民國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籽常被稱為“香瓜子”,在清末並不常見,或者可以說,葵花籽的流行也是在民國時期。那麽從明朝開始流行的吃瓜子的習俗是什麽瓜子呢?不難推測,壹定是西瓜籽。

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是西瓜子。

西瓜品種繁多,引種後幾百年自然選擇造成的品種分化。自元代以來,地方誌中記載的西瓜品種已有50多個,不僅有我們今天主要吃果肉的西瓜,還有主要吃瓜子的西瓜。後者又稱瓜子、西瓜,栽培方式多種多樣,不同地區名稱不同,如甜瓜、籽瓜、籽瓜、瓜子等。

增長見識!為什麽中國人喜歡吃瓜子?

籽瓜,西瓜的壹個品種,主要用來獲取瓜子。

就筆者而言,最早記載西瓜籽可食用的是元代王振農的書:“(西瓜)籽經爆幹,用薦茶易得”,元末明初的《食器說明》也有:“食西瓜後,食其子,不可生其氣”。然而,這是太平宇宙幽州土特產中的“瓜子”嗎?

農業史學者葉靖源先生認為“太平宇宙有瓜子,西瓜沒有,可見西瓜傳入中國後,早期就有栽培”,彭世傑先生也認為“太平宇宙兗州土特產有瓜子”。西瓜籽最遲從元代開始作為零食食用,甚至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關於在宮廷中吃西瓜子的情況,請參考明末宦官劉若愚的記載,前朝皇帝(朱翊鈞、明神宗)“用少許鹽焙炒新鮮西瓜子”。宮廷禦膳的制作方法影響了上流社會對瓜子的偏愛,也進壹步影響了百姓。清初孔《隨風節序錄》說:“炒西瓜子,裝袖而嚼壹路。”清末黃俊宰在《金壺七墨》中有統計。“算上上海內外的茶樓、酒市、妓館的煙燈,每天消耗的西瓜籽約有30石,這是意料之外的。“可見西瓜籽的消費量是巨大的。

法國傳教士古伯查曾在公元19世紀中葉前後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生活過,經歷極其豐富。他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直接而細致的調查,他描述了許多西瓜種子:

增長見識!為什麽中國人喜歡吃瓜子?

法國傳教士古博查(1813-1860)於1839年來到中國,並於1844年開始了他橫跨中華帝國的旅程。上圖是他的書《中華帝國之旅》。

“中國人特別喜歡西瓜籽,所以西瓜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在壹些地方,西瓜在收獲的時候壹文不值,它們被保存下來只是為了裏面的種子。有時候,大量的西瓜被運到繁忙的路邊,免費送給路人,前提是吃完後瓜子留給主人...對於中華帝國的3億人民來說,西瓜籽真的是壹個廉價的寶貝。吃瓜子是18省日常消費的壹種。看著這些人在吃飯前把瓜子當開胃菜,真是壹種耐人尋味的景象...如果壹群朋友聚在壹起喝茶喝酒,桌子上肯定會有西瓜籽。出差的人都吃瓜子,小孩子或者手藝人只要兜裏有幾個硬幣都會買這種好吃的。無論是街邊還是小路邊都可以買到。即使在最荒涼的地區,妳也不用擔心找不到西瓜籽。在大清帝國各地,這種消費形式確實是壹件不可思議,難以想象的事情。有時候,妳會看到河山用木船滿載著這心愛的貨物航行。說實話,妳可能以為自己來到了壹個動物王國。

  • 上一篇:中國黃道吉日調查
  • 下一篇:搬家問候:送上祝福,迎接新住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