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自稱“波巴”,意思是農業人。他們是壹個農業部落,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在漢代,它屬於西羌人的壹個分支。公元7世紀,贊普遜·紮甘布建立了壹個王朝,唐宋時稱為吐蕃,元明時稱為西番,明代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設立三鑫宣威使司和杜源元帥府,由中央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所有藏區。直到康熙時期才稱之為“西藏”,藏語稱謂由此而來。西藏於1951和平解放。1959年的民主改革結束了這裏的封建農奴制。西藏自治區成立於1965。從1950到1965,先後建立了12個藏族自治州、縣。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於藏緬語族漢藏語系藏支,分為衛藏、康芳、安多三種方言。現在的藏語是7世紀初以古梵語和西方語言為基礎的表音文字。
從10世紀到16世紀,西藏文化繁榮昌盛。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在西藏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區廣為流傳了幾個世紀。史詩以說唱的形式描述和反映了古代藏族部落的歷史,共壹百多首詩,七十多萬行。還有兩本世界著名的佛教書籍《甘珠爾》和《丹珠爾》。
多彩的藏族服飾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的紅山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宮殿建築群,高度為13層。它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而聞名。
藏戲獨具特色,歌舞充分體現民族風格。藏雕技藝高超。
獻哈達是對藏族客人的最高禮儀,表示對客人的熱烈歡迎和誠摯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絲巾。以白色為主,也有淡藍色或淡黃色,壹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顏六色的哈達。五彩哈達是藏族人使用的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教)。據藏族學者赤烈曲紮《西藏地方誌》記載,哈達在元代傳入西藏。藏族薩迦法王·巴西巴在會見元世祖忽必烈汗並返回西藏時,帶來了第壹條哈達。當時哈達兩側是萬裏長城的圖案,上面寫著漢字“好運”。這說明哈達確實是漢人發明的。
藏醫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強調加工技術,尤其是獸醫。醫藥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術可以預測日月食和當地最近的天氣。
藏歷是陰陽合歷,“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陰陽。每60年陰火兔(丁卯)年為始年,月有大小建築,壹般為三年。藏歷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人有看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人們舉行慶祝活動,紀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進藏的吉日。藏族節日有薩加達瓦節、雪頓節、元宵節、水果節等。藏族節日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原住民信仰這壹宗教的壹些儀式和內容,形成了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人尊活佛和和尚為師,藏語稱為喇嘛,所以藏傳佛教也叫喇嘛教。
西藏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壹個喇嘛正在看西藏哲學家拉薩。
邦斯的盛大佛像展。當日,拉薩迎來壹年壹度的“雪頓節”,這是藏族的傳統。
節日,藏語“雪”是“酸奶”的意思,“飯”是“宴會”的意思,“雪飯”節就是酸奶節。
拉薩最隆重的節日之壹,這個節日
當天的序幕——哲蚌寺佛展是
最吸引眼球的儀式。
大多數藏族人壹天吃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大時,有壹天吃四、五、六頓飯的習慣。藏民大多以糍粑為主食,即炒青稞,磨成細粉。尤其是在牧區,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糍粑時,用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混合。糍粑便於儲存、攜帶和食用。在藏區,隨時可以看到有羊皮糍粑口袋的人,餓了就可以吃。四川壹些地區的藏族人經常吃“祖瑪”、“油炸果脯”等。祖瑪是藏語,是青藏高原的壹種野生植物蕨麻。俗稱人參果,種類多如花生。在當地春秋兩季均可挖到,常作為西藏名菜的原料。煎雞胗是面食的壹種,是在面粉中加入糖,揉成圓形或長條形,在黃油鍋中煎制成的。他們還喜歡吃去麩皮的小麥和青稞,以及用牛肉和牛骨頭做的粥。居住在青海和甘肅的藏族人也吃煎餅和用開水做的“攪和”。“推”是藏族人民喜愛的食物。它由酥油、紅糖和奶渣制成,看起來像壹個大奶油蛋。青海的藏族人經常吃壹種被藏族人稱為“特”的油餅。做水油餅時,用大碗把面粉揉成餅,放入沸騰的鍋裏,熟了就拿出來,加酥油吃。河曲地區的藏族有做大餅的習慣。壹般最小的在2.5公斤以上,最大的可達100公斤,可作為饋贈親友、長途旅行的禮品。雲南迪慶藏族,吃蒸土豆,小麥面,饅頭。
以前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其次是豬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講究新鮮。牛羊肉宰殺後,他們立即將大塊的肉和血放入鍋中,用猛火燉,煮開後再取出,以鮮香可口為最佳。人們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塊的肉放在盤子裏,用刀切開。牛羊血與牛羊肉末混合,灌入牛羊小腸,制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民經常用豬肉做豬脂,便於保存。制作豬膘時,將豬頭、豬蹄去掉,豬骨去掉。四川的藏民也要把瘦肉切下來,然後用胡椒粉、樟腦扇塗抹,撒上鹽,縫成方形,風幹。雲南藏民把豬肉縫好後,還要加壹塊很重的石板壓著,叫做“琵琶肉”。吃的時候,把它切成圈,蒸熟,用刀切開。其色蠟黃,香而不膩。肉通常用風幹的方法儲存。壹般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壹時吃不下,就切成塊,掛在通風處晾幹。冬天做風幹肉,既能防腐,又能凍結肉中的血液,保持風幹肉新鮮的色澤和口感。雲南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最常見的是從牛和羊奶中提取的黃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的黃油,它也被廣泛用於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奶渣也是常見的制作乳制品,作為零食或其他食物食用。在藏族人中,男女老幼,除了喝牛奶,都把酥油茶當成必須的飲料。酥油茶和奶茶都是用茯茶熬制的。伏茶巾中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因少吃蔬菜造成的維生素缺乏,幫助消化。藏族人普遍喜歡喝青稞酒。尤其是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裏。
藏式炊事爐自成體系。在藏區,家家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人都是用幹牛糞做燃料,用鐵鼎做爐子。雲南藏式茶具、酒具、餐具都是銅制的。其他地區的藏族人喜歡用木碗,用紅、黃、橙三種顏色的顏料上色。比較精致的是在碗中包銀。牧區藏民要隨身攜帶壹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於切食、宰羊、剝皮、剪簾等。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節日、禮儀、飲食習俗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人民最大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藏歷正月初壹的藏歷。藏歷年,壹般12月份就開始準備購買年貨,家家戶戶都要用酥餅炒果脯。藏歷年的果脯種類繁多,有耳形的“古果”、長形的“夏娜”、圓形的“藍果”等。還需要用有色酥油揉成壹個羊頭,做成長方形的糧桶。桶裏裝著糍粑、炒青稞等食物混合的酥油,上面插著酥油、雞冠花、酥油做成的彩色花朵。除夕夜大掃除,在每家每戶的門外用石灰粉塗上八字吉祥符。每壹個雲南的藏族人都會在除夕夜吃面團(類似於餃子)作為晚餐。面團裏有石頭、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吃石頭包的面團,說明他在新的壹年裏心腸硬。吃羊毛包的面團的人,說明他心軟。初壹早上,佛龕前的茶幾上擺放著青稞苗、油肫、揉好的羊頭、制作精良的麥片桶,預示著新的壹年,豐衣足食。除夕夜,雲南的每個藏族人都會殺年豬。初壹早上,大家都會喝壹種青稞酒,加紅糖和奶渣,叫“關店”。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會舉行宗教活動。除了藏歷,每年藏歷的7月1日都會慶祝“雪節”。雪頓節的原意是“酸奶宴”。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很多酸奶吃,然後加入藏戲的內容。很多人在雪頓節都要帶著黃油容器、茶壺、暖水瓶,帶著食物去風景優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我們都要過“看果節”。在觀果節期間,我們應該互相娛樂,舉行各種野餐來迎接秋天的收獲。還有“洗澡節”、“冬令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結婚就像過節壹樣熱鬧。結婚時,主人要用酥油在酒壺口和玻璃杯口各塑三個頭像,以示吉祥。敬酒時,長輩先將中指蘸酒,上下輕彈三次,以示對天、地、神的祭祀。迎客時,不僅要把手在酒裏浸三次,還要在糧桶裏抓些青稞,往空中拋三次。酒席上,主人拿酒杯先喝,然後(酉+桶)壹次性喝完。主人喝完第壹杯酒後,大家就可以隨意喝了。婚禮上,新郎會向新娘敬酒。喝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才伸手去拿,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藏族傳統宴席分正餐,沒有正餐和小吃之分。第壹道菜是祖瑪米飯,第二道菜是臘肉,第三道菜是豬肥肉,第四道菜是奶酪,第五道菜是血腸等等,可以上很多道菜,最後壹道菜是酸奶。吃飯時不準喝酒。主客可以多吃,可以少吃,可以不吃,但是第壹道菜和最後壹道菜壹定要吃。前者象征吉祥,後者預示圓滿。吃飯的時候要註意吃飽了再吃,不要出聲咀嚼,不要出聲喝水,不要跨盤挑食。用羊肉招待客人時,羊脊骨下部有尾巴的壹塊肉最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要在尾肉上留壹綹白發,以示吉祥。
典型食物藏族典型食物有糍粑、青稞酒、酥油茶等,如祖瑪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祖瑪、大米、酥油烹制而成。血腸是藏族傳統菜肴,以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壹種傳統的藏族菜肴,由發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好了,妳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