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影響了中國社會六百多年。這種古人推崇的“二十四孝”,我們今天能做到多少?勉強可以,也許勉強可以,比如“負米養父母”、“嘗湯藥”、“打工養母”、“打虎救父”、“棄官尋母”。還有壹些事情是我們永遠做不到的,比如“以孝動天”、“葬子得金”、“拋下親人”、“哭筍”等等。我們也許可以咬咬牙做壹些事情,但是已經沒有必要了,比如“擔心吃糞”“賣身埋父”“木雕侍奉親人”“雷墓哭”“冰面上躺鯉魚”“血餵蚊子”“親吻洗衣機”等等。時代變了,古人能做到的,我們未必能做到;我們也許不必做古人必須做的事;古人做得好,我們不壹定能做到。當我們讀《二十四孝》時,我們應該同情地理解古人。他們可能不看重這些形式,想讓後代壹個個效仿;但通過這些故事,我想告訴我們,世界上還是有壹個字“孝”的!
為什麽是“孝”?古人的解釋也很簡單。“孝”是對父母恩情的壹種回報,稱為“恩慈”:父母給妳生命,妳要善待父母的生命;父母寧願餓死凍死自己,也不願讓妳吃飽穿暖,所以妳要照顧好父母的衣食;妳在父母懷裏待了三年,還不能完全自立,父母去世後還得孝順三年。
中國文化很“實用”,現在是壹個“實用”的社會。我們社會的“孝”應該很重嗎?我們幾乎在所有方面都註重壹個“投資回報”。為什麽不談“孝”字?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很羨慕美國的孩子,說他們很獨立,不用對父母那麽“孝順”和卑微。但他們忘記了壹個事實,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範圍有限的,而中國的父母是無限的;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有時間限制的,而中國的父母是無限的。中國的父母在範圍和時間上的無限關懷得到了什麽?很多時候只是孩子的“恨”和“恨”,輕點的是“冷漠”和“不關心”。孩子的原因也很簡單:誰要妳無限關心和照顧他們?誰曾要求妳無限的愛妳,無限的照顧妳?孩子覺得“無聊”,父母為什麽要“自作多情”?這就是現代中國父母的尷尬處境:有了浩瀚無垠的“恩”,卻換不來子女真摯浩瀚的“孝”;它不願意收起這種浩瀚無邊的“仁慈”,像對待美國父母壹樣對待孩子。現代中國年輕人的處境同樣尷尬:他們想擺脫父母浩瀚無邊的“恩情”,擺脫這個包袱,卻找不到像美國孩子那樣讓自己完全“獨立”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不願意或無法表現出真誠而博大的“孝心”來回報父母,卻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裏得到太多,從而感到些許愧疚。
當然,也有孩子“無罪”,把父母的“溺愛”當成“仇恨”。有人殺父母,有人燒死父母,有人掐死父母。每次看到這樣的報道,我不僅不寒而栗,而且對中國的父母和中國的孩子的困境印象深刻。至於我自己和我們這壹代人,我也感受到壹個無限辛酸的“孝”字。我們很多孩子,不是迷茫而是生在農村,不可避免地在“棍棒”下長大。“棍棒生孝子,大棚生叛逆子”,這是很多農村人至今還信奉的壹個道理。他們哪裏知道“棍棒底下”長大的“孝子”會有怎樣的內心折磨?他們知道要盡自己的“孝心”,卻永遠無法和父母“親密無間”地生活;他們知道父母的難處,也知道父母的“偉大”,但很難說他們對父母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於是“孝順”就成了他們的壹種責任——經濟責任和物質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壹種“回報”:既然妳父母不管妳怎麽無理取鬧都沒有拋棄過妳,那妳怎麽忍心在父母老了的時候拋棄他們呢?就算妳的老父母和妳小時候壹樣不可理喻,妳也沒有理由拋棄他們吧?——妳似乎永遠找不到放棄的理由!
孝是回望血脈的源頭。
我出生於1969年6月,和父母壹起度過了33個春節。另外兩個春節,壹個是恰逢女兒出生(臘月十四),另壹個是女兒剛滿壹歲,不宜長途旅行,以防感冒,所以這兩個春節只能在北京過。和父母壹起過年,在我心裏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忍受在團圓的季節不團聚。“父母在,不要遠行。”既然是在外地謀生,那就只能借著春節的機會去看望父母,觸動他們的心事,詢問他們在農村的生活狀況,感同身受,鞠躬檢討。這是壹種精神匯報和情感調查。
小學畢業後,她是村裏壹名小學老師的母親。24歲那年,她從講臺上辭職,嫁給了25歲的父親,父親剛從高密縣師範學校畢業,來到公社聯合學校任教。我家住在民國時期夯築的私塾土房裏。我父母繼承了家裏的貧窮和善良。我壹出生就呼吸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房子裏的悲哀和無奈,早早明白了貧農和中農存在的道理。老實坦白的父親受不了貪官汙吏的齷齪行為,經常寫信。然而,他所有天真的願望都遭到了報復,最終被排斥在他熱愛的校園之外。改革開放後,父親和當年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同事們集體上訪,要求有機會重返講臺。然而碎片化的政策和無追索權的現狀,讓我師範畢業的父親前後從教25年,卻連個民辦教師的頭銜都沒拿到。
逆境和坎坷讓父親受盡屈辱和辛酸,但並沒有讓父親和母親失去追求美好未來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把改變現狀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三個孩子身上。記得過年的時候,為了給孩子買新衣服,我們吃了壹頓豬肉和餃子的大餐。父親寫對聯,畫窗花,在跑堂裏低價兜售,換來壹些皺巴巴的紙幣。我們兄弟三個都上學後,尤其是我爸在學校當了十幾年當代老師後,我媽幾乎壹個人支撐起七八畝農田的繁重農活。磨破手腳,彎下腰,父母勤儉節約壹點壹點的勞動成果養活了孩子的成長。父親出去修河當宣傳員。他把黑面鍋貼留著當口糧,晚上回來獎勵多日不見面米的孩子們。即使在這麽困難的情況下,父母辛辛苦苦多年,在1986建起了四間大瓦房,至今我還引以為豪。更值得壹提的是,從我1976上小學到我弟弟1996中專畢業,我的父母在20年裏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了兩個大學生和壹個中學生。
我在做這些回憶和陳述的同時,也體諒父母的難處,回味父母對我的好。我無法挽回父母壹輩子無辜的損失和不公平的待遇。我只能用我的事業,精神上的進步,對國家和社會的奉獻來彌補和回報他們。我無法報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我只能用適當的物質和盡可能多的情感安慰來善待我的父母。當然,我內心深處明白,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和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更不可能完全回報。這是血液和情感的單向流動。對孩子的孝敬和獎勵,就像是吹回血源的小波。當泉水靜靜流淌時,人們似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當波濤洶湧時,就成了壹道美妙動人的風景...
孝順父母不是腦x金。
當孝順二字掛在嘴邊,孝順就成了年輕人的壹種休閑。“常回家看看”就是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老人身邊好不好;“給大腦壹個禮物×黃金”表示妳有負罪感。生我的父母,養我的父母,兌現吧,多多少少兩手空空。
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有代溝,這是不爭的事實。說老人需要什麽,心理上有什麽孤獨感,恐怕是仙師的事。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的孝道意識還是維持著“孝到父母腦×金”的現狀,不能說國民孝道意識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今天中國的成年人比兒童多。這是因為在每壹個正常的家庭中,幾乎都是五六個成年人撫養壹個獨生子女。比如男方有爺爺奶奶,女方有爺爺奶奶,孩子生在蜜罐裏。他想要什麽就有什麽,他的衣服都被撐大了。面對五六個長輩的溫暖關愛,孩子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誰對我好,誰就對我好。然而,誰能想到,當實行計劃生育後出生的獨生子女中的獨生子女早已降臨人間時,誰又能想到在娃娃壹代中培養他們的孝道意識呢?這個在子女面前壹直看不起自己的老人,能期待這樣壹個未來的長期痛苦嗎:“魔由魔生,人由人生,我們唯壹的孩子屬於將來時,我們自己也要做父母。至於妳,不管妳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為什麽不幹脆‘今年收禮,收腦子×黃金’呢?”由此可見,多少瓶美味的“腦x金”實現了很多年輕人的現實願望。而且這只是城市的好情況,農村沒有這麽好的條件。更別說給“腦x金”了,老人慶幸的是自己不受媳婦的白眼。
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大腦×黃金”等工業產品有了感傷的感覺,人類更加依賴技術進步。尤其是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電子通訊和可視電話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年輕人與父母之間的聯系也是借助各種新的科技產品來實現的,甚至表現出來的孝心也是通過科技產品來實現的。比如,冬天,送溫暖裏有給老人用的電熱毯、電暖器、電鞋,夏天,有給老人用的帶空調、冷墊的冷飲機。這些東西都是“腦x金”的翻版。老年人成為年輕人的負擔,工業時代的科技產品有幸成為年輕人擺脫負擔的跳板。然而,當35歲以上的中年人開始享受生活時,發現從娃娃抓起孝敬父母已經來不及了。快速長大的娃娃們已經學會了如何避免買老子的賬,也要爭取自由,也會以“腦×金”作為孝敬老人的道具。壹遍又壹遍,壹代又壹代。人們常說,培養壹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現在,三代中至少有兩代是貴族——新貴族,缺乏貴族精神。他們從“腦x金”步入了“窮腦”的行列,缺乏足夠的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