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渾河寺的建築形式和規格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在《盛京通誌》中有詳細記載,有渾河寺示意圖。渾河寺是壹個四合院,有兩個院落。它的主體建築是壹個三層大廳,兩側是東、西兩間廂房。正殿有河神雕像,兩側有風伯和雨師雕像,東西各有三塔。在河廟的院子裏,有壹堵矮墻,中間掛著壹扇花門,把廟院分成兩個院落。
過了矮墻吊花門,東有六間僧房,西有六間,殿前是河寺三門山門。寺廟和僧房之間有壹條石頭鋪成的走道,四周是青磚砌成的墻。
山門外有壹座碑亭,碑亭後立著壹道像屏障壹樣的矮墻。亭內有壹塊石碑,上面鐫刻著乾隆皇帝題寫的渾河寺碑文,為這座寺廟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因為清政府壹直非常重視盛京這塊“盛世之地”,所以特別重視渾河的作用。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明朝沈陽城時,下渾河,壹戰全勝。
天命十年(1625)三月,清帝努爾哈赤欲遷都沈陽時,有這樣壹段描述:“皇帝欲遷都沈陽時,貝勒大臣以缺糧為由,極力阻止,說‘沈陽乃勝境,西明,路直近;北伐蒙古,兩三天就可以到達;韓國,可以由清河路進入。而在渾河、蘇州河下遊伐木,以統治皇宮為薪不能用。有時候打獵,山附近有很多動物;河裏的水族也可以抓來拿走。這個我已經養熟了,妳還是不要考慮了吧。”“由此可見渾河在努爾哈赤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下詔修建渾河寺。上諭中說:“渾河發源於遠,自東北而來,入銀閣門,西流千裏,將從遼入海,纏綿於三陵之上,生出千古之靈。且長月帶,亦為都城守衛者,功德甚重,宜拜廟以達神明。”“在邁拉遜德成的幫助下,我們將與將軍和知府壹起,在盛京以東度過許多時光,並請求撥款修建渾河寺,以示感激。”乾隆皇帝的聖旨明確說明了修建渾河寺的目的和原因,也凸顯了乾隆皇帝對渾河的特別重視。
渾河和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
12月,渾河寺落成,乾隆皇帝封渾河神為“崇元謝穎神”。渾河寺名為“遵”,渾河寺碑文為“淩邁齊靜”,高懸於大殿正中。
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第四次到盛京祭奠永陵、涪陵、昭陵時,也曾在渾河寺立碑。在奏章中,他贊揚了渾河的功績,稱渾河是“向西流淌,向東建功的神靈”,“捧著龍騰鳳舞之地”。“若為城池,則能利用商道,人盡其才”,“若過龍騎馬,則能奏沈陽城之勝”,希望“利貢拜我”,“用我奪獎”。
民國初年,渾河寺沒有僧人,由白衣寺管理。後來,天和永木材廠占用了渾河寺,把它變成了木材廠。後廟墻塌了,梁拆了,就改成菜地,名在園中。渾河廟遺址從此成為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