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算法
首先要知道,每壹天都有自己的天幹地支日(老黃歷)。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人、鬼。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
比如2014的立春是公歷2月4日,發現是3月4日。
春季俱樂部日是立春後的第五個五壹節。
戊子、戊寅、陳武、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稱為戊日,又稱“劉武”。
所以2014.2.4之後的第壹個戊日是2.6戊日,第二個是2.16戊日,第三個是2.26戊日,第四個是3.8戊日,第五個是3.18戊日,所以是2014。
這個節日的起源
在我國歷史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其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人們對土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妳愛它,它就會被神化,所以土地長期以來就是人們祭祀的對象,叫做“社會”;關鍵祭祀的日子是“社交日”。
“她”這個詞來源於大地,“大地”是土地,“她”是犧牲的意思。然後,她犧牲了土地。早期的土地神只是壹個神,後來逐漸人格化,稱為社稷,俗稱土地神,有配偶神(社稷母,俗稱土地婆)。有時候土地神和谷神壹起拜,就是古代所謂的國。
與春會和秋會相比,春會的活動更多。根據立春後的第五天,春節社會壹般在二月初二左右,據說是土地神的生日,所以這壹天的節日特別隆重。袁敬嵐的《吳隋軍季華笙》記載了蘇州的這壹習俗:
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城裏的寺廟都有專門的神龕,祭祀有酬。在農村土姑祠,農民還提供家具以壺漿許願,而李紳俗稱天公、天婆,在古代被稱為社公、社母。社工沒有食宿,所以社交日會下雨,叫做社工雨。給錢做會議,叫社交錢。折鼓祈福新年,稱之為社鼓。喝酒是治療耳聾的方法。把飯和肉混在壹起,這叫社會飯。.....地裏的東西會茂盛,我們會拜社為農祈福。
古代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壹般是春秋壹天,後來有時四點祭祀。宋代詩人邱光庭在《明實錄》中說:社日壹般用初五,立春後第五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日為秋社,壹般在春分或秋分前後。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代以後有春秋社。春秋社的祭神功能不同,即所謂的春禱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是為了豐收感謝神靈。
文化淵源
社會神是由於對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衣、食、住等)的最重要來源。).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的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土地產生了崇敬和崇拜。
但是,因為“地大物博,不能遍尊;五谷豐登,不要壹個壹個的犧牲。所以封土,立社,說明有土尊。”隨著原始崇拜向人格崇拜的轉變,土地的原始崇拜已經轉變為對土地神的崇拜,曾經象征著廣袤土地的土墩也成為了土地神,也就是主人的場所和象征。祭祀社會也有祭祀制度。所謂“國者,土地谷之神,賢者,食之應得。”社會日是向社會神獻祭的日子。據考證,社日作為壹個節日,“起源於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於魏晉南北朝,盛於唐宋,衰於元明清”。在社會發展史上,唐朝無疑是重要的壹段。
歷史的發展
社神是土地神,屬於自然崇拜。《公羊傳·莊公二十五年》記載:“鼓為社稷祭。”《左傳公二十九年》說:“公公家之子,名為狗龍,為來世。”“來世即社會”。可見,先秦時代的社神源於對後土的信仰,狗龍是社神,鼓是用來祭祀社神的。《禮記·郊特祭》說:社會,祭土,用初壹,即用初壹。這壹天的開始,在同壹本書《月令》中設定為二月初壹,即二月初壹。
有了更多關於漢代社會祭祀的資料,我們可以對社會祭祀有更好的理解。《白虎·依桐國》記載:“國王為什麽有壹個國家?為世界尋求快樂和回報。人不站地,谷不吃。地廣人稀,不可天下尊。五谷豐登,不能壹個壹個的犧牲。所以土地的封閉,社會的建立,說明有土壤。敬小米粒之長,故封小米而祭之。”可見社會為了報恩,為“封土”壇設了壹個土祭,就是秋報壹年兩次的春節。漢代從皇帝到諸侯都有合作社,甚至縣鄉都有。除了國家的社會制度之外,漢人還建立了私人合作社。《漢書·五行誌中》註,國家規定25家為壹社。而百姓還是十戶五戶都是田合作社,也就是私人。社會神被人格化了,《後漢書·房樞傳》說費長房可以“驅社公”。《韓曙陳平傳》記載了陳平祭祀分肉的故事:李中社祭祀,陳平負責切肉,肉平分。村裏的長輩誇他切肉切得很好。陳平說,如果我能掌管這個世界,它將像分享肉壹樣公平。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社會祭祀要用肉,每個人都要分享祭祀後的肉。所以社會祭祀需要壹定的費用才能進行。《漢書·食貨史》說:“社稷嘗新春秋廟堂三百。”大概指的是社會祭祀時人民對社會的祭祀負擔。
漢代以後,春秋節仍在二月和八月舉行。關於社祭的時間,《晉紀·載社賦序》說,漢代慶二月午後,魏朝擇二月日,晉朝慶壹月日。這是由於他們的運氣,和魏春秋社會在舒威李之儀使用吳越。隋唐繼承了北魏的這壹規定。宋代規定立春立秋後五日為社,春秋社約在春分或秋分後五日。元明清實行唐宋舊制。就春節社團而言,基本都是在2月份舉辦。
《荊楚歲時年譜》留給我們的是社會祭祀的具體情況。可以看到,春節那天,鄰居們聚在壹起,舉行祭祀春節神靈的儀式,宰殺牛羊,供奉美酒。在社樹下搭個棚子,先祭神,然後壹起享用祭過的酒肉。
社交日盛行於唐代,唐詩中有很多描寫。反映村社祭祀,照例擊鼓聚眾。社交祭祀要備酒,祭祀後要喝社交酒。古代傳說“社稷飲酒治耳聾。”還有社祭和肉祭,祭完要分。唐朝還指示社頭收稅。在唐代,皇帝經常給朝臣送羊肉酒、海鮮、酒面、粳米、蒸糕、年糕等。長棍、白居易、高駢等人都出現在社交日,感謝朝廷的額外饋贈。壹般來說,春節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還有女性在社交日停縫的“避針”習俗(張澤成《盛唐祭》,文史叢刊37號,中華書局,1993)。
宋朝的社會風俗和唐朝壹樣。梅的詩《春社》反映了社祭的情況:“年年迎社雨,輕洗林花。樹下打鼓,祭壇上等肉鴉。春醪同飲,野老紛亂。燕子到,長翅斜。”值得註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洪邁《簡毅誌》中有不少關於土地的傳說。到了宋代,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土地神廟。這種土地廟設立在社區之外,與社區同屬於土地信仰。
明清時期,北方社會祭祀衰落,但南方仍盛行,土地廟進壹步普及。這和明朝的制度有關系。朱元璋要求各城建城隍廟,各村設土地廟。他還規定每村壹百戶,設壹壇,供奉五土五谷之神。更引人註目的是,自明朝以來。江南地區把2月2日定為土地神的生日。萬歷李藝真的《望月圖》和崇禎的《舒敏》都說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土地神的生日也影響社會祭祀。嘉靖浙江《淳安縣誌》說,農村在二月二日祭祀李氏社會。魯谷的《賈青錄》記載得更詳細:“(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稱土地公,官官皆有其廟。官方祭奠祭祀,官方焚香生火,各動物皆喜有賞。村裏的農民也做壹鍋漿祝神成功,俗稱天工、天婆。“土地信仰與社稷祭祀的混合在嘉靖《江蘇六合縣誌》中更為明顯:“二月社稷日,各巷皆有祭祀當地土地神之事,稱之為土地,社稷祭祀完畢後必醉。遇到社團日的秋天和八月也是如此。俱樂部的老板每天都會換。“就明清地方誌的記載來看,大多記載的是在社交日舉行社交祭祀,祈求新年。社會祭祀時的社會非常熱鬧。嘉靖浙江《武康縣誌》說:“春社,清明前幾日。每村十人或二十人為壹個社團,他們在張樂祭祀酒和燒香,以崇拜土古之神。但若裝扮成魔女、太哥,敲鑼打鼓,插刀拉鎖,喊“胡”等,便如癡如狂。“春社的事件詳細記載在嘉靖安徽時代縣誌中。除了祭祀社稷之外,還有泡稻種、祭祀新墳、治蠶等習俗。
節日習俗
在千尋奧克斯的笑聲中,這個春風屬於大眾。我更喜歡自由飲酒來治療耳聾。
立春後的第五個五壹節是春季俱樂部日。古代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稷,祈求豐收。祭祀社的神先成立了壹個社,在沒有屋頂的土壇上蓋了壹個石屋,上面貼上紅紙,祭祀結束後,在四周撒上肉來祭奠烏鴉。《荊楚紀年》:“社交日,鄰裏結成宗族協會,宰殺獄中之畜,先祭神,後享之。”宋梅·姚晨有《春社》詩:“年年迎社雨,輕洗林花。樹下打鼓,祭壇上等肉鴉。春醪與酒同醉,野老紛亂。燕子到了,翅膀又長又斜。』
中國北方的風俗
龍擡頭在北方,“二月二”主要是龍擡頭節,龍擡頭節是我國漢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其節日習俗非常豐富,可以概括為:
1.領導這條龍。招龍方式大致有兩種:壹種是撒灰招龍。北方地區的人們把灰(從草木灰、爐灰、谷殼、石灰等)從大門撒到廚房,圍著水箱轉,稱為“招財龍”。據說可以引龍出世,所有昆蟲都心生敬畏。清鹹豐《武定府誌》記載:“二月初二為春龍節,至竈灰圍,狀似龍蛇,謂招財龍招財。”龔京輝等人的《中國誌·天津》載:“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按照天津的老習俗,要在江邊撒壹條綠灰做的龍,再撒壹條黃龍,撒上糠引它回家,為的是送走懶龍,吸引金錢龍。”簡而言之,往井裏(或河裏)扔灰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是汲水引龍。是早上打水回家的意思,是引錢龍回家的意思。河北《懷來縣誌》記載:“二月二日,言龍擡頭,驚於近。早上家家都被淹了,有種尷尬感。”
2.昆蟲控制和熏蒸。二月初的驚蟄前後,正是春回大地,農事開始的時候,也是各種昆蟲從蟄穴中出來,蠢蠢欲動的時候。所以很多漢族人在歲時采取清掃、拍打、除塵等方式除蟲,包括咬蟲、甩蠍子、熏蟲、撞梁等。古代熏蟲的方法是把食物放在油裏炸,用油煙熏蟲、熏蠍子,然後吃。壹般說這樣可以避蟲,在華北地區比較流行。河北《永平府誌》載:“若以香油煎餅熏蟲,則物不腐,而避蟲蟻。”
3.刮水龍頭。在北方漢族,每天剃光頭被稱為“剃龍頭”,被認為有益於生命。內蒙古綏遠省清水河縣的調查表明:“二月二日是中和節,壹般認為是龍擡頭的日子...就是頭發剃得越來越多的那壹天,也就是所謂的“剃龍頭”。二月二刮水龍頭的習俗在北方流傳至今,人們大多每天都要剃頭理發。在河北,人們普遍認為,不天天理發,就擡不起頭來做人,就沒有前途。
4.飲食習俗。傳說龍主宰雨,可以鎮壓各種昆蟲,保佑豐收。因此,二月二的食物也與“龍”有關,煎餅做成龍麟形狀,稱為龍麟餅;餃子叫龍耳、龍角;大米叫紫龍;面條叫龍須面;吃豬頭被稱為“引食”,人們普遍認為吃豬頭肉是吉祥的象征。
5.娶壹個女人,生活在春天裏。北方的農民有在二月初二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娘家的習俗。河北《灤州誌》載:“(二月二)提前,俗會迎女歸寧,謂之‘住春’。”山東《歷城縣誌》載:“仲春月初二,搗灰不肯回寧。”有些地方,二月二,新婚的女兒要帶壹個用綠布縫制的袋子,裏面裝著100個水果和糧食,留在父母家,俗稱“送二月二”。
6.禁忌。為了孝敬龍的恩賜,使其為民除害,保佑豐收,日本有很多禁忌,包括:(1)不要碰針線。這壹天不要動針,動刀,動剪刀,怕傷了龍的眼睛,造成災難。河北張北縣誌上說:“(二月二)女子怕刺桂圓。”《中國紀事·天津》載:“女子此日不動針針,恐損桂圓。”(2)忌帶水。山西《永和縣誌》載:“不早取水,據說怕收回龍。”《中國山西誌》載:“二月二夜成龍出來活動,不可到井邊、河邊汲水,也不可在水邊大聲喧嘩,以免驚龍,毀了好年景。”(3)忌洗衣服。今天有些地方會停止洗衣服,說是怕“傷龍皮”。(4)忌磨。河北《新河縣誌》載:“不磨面,怕擠龍頭。”
二月是種莊稼的季節,龍擡頭節的節日活動和禁忌大多與尊奉龍有關,具有壹定的象征意義。人們吃“龍食”、招財避龍等習俗和活動,都是為了祈求龍神保佑,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反映和體現了人們對龍的崇拜和信仰。
中國南方的風俗
社會日節南方“二月二”仍沿襲向社會祭祀的習俗,如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還形成了壹種類似於龍擡頭節,以向社會祭祀為主的新的“二月二”習俗,如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在古代被稱為“社稷”、“社稷神”,相傳是管理壹方土地的神。因為“大地承載萬物”,“在大地上聚斂財富”,人類對土地產生了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饒聯系在壹起。在中國南方,壹般崇拜土地神,又稱“土地神”、“福德沈正”,而客家人則稱之為“土地爺”,還有壹個社會日的節日,供奉社會神(即土地神)。“二月二”社交日的習俗內容豐富,其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會社交飲酒,通過崇拜和娛樂上帝來娛樂人們。
祭祀社的神首先要設壇設廟。國王設立的叫“王蛇”,人民設立的叫“大社”。社交神壇也必須有壹個社交主人——社交神。最早的主人是樹,比如夏朝祭壇上種的松樹,商朝種的柏樹,周朝種的栗樹。後來,主人換成了石頭、木牌和土堆。比如北京中山公園的社壇,以五色土為主,東方的藍色土、西方的白色土、南方的紅色土、北方的黑色土、中部的黃土,不僅代表了人間的大地,還蘊含了陰陽五行。只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加了主宰五谷的粟神,所以稱之為社稷之壇。這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社的“王社”。
人民建立的合作社現在叫做土地廟。城鄉有很多土地廟:在城鎮,居民捐款建廟;在農村,在村外的大樹下,建壹個壹兩米見方的小廟,或者用四塊石片,三塊當墻,壹塊當屋頂,壹塊破筒片當蓋。這樣壹個稱霸土地、年富力強、人富力強的“委屈”神靈,從來沒有聽說過土地神抱怨和報復。
於是,漢人塑造的土地神,多是長胡子的慈祥老人。後來有人覺得讓他壹個人待在小廟裏太寂寞了,就加了壹個老婆,按人情社會俗稱地婆。但在福建、廣東、西南地區,人們在土地廟裏立起壹兩塊石頭,蓋上紅布,就是土地神——這就是以石頭為主人的古代遺風?農夫還在供奉天地之神的正殿墻下貼了壹張寫有土地神的紅紙,放上香爐,請來了保護家庭的土地神。
祭祀會是古代全民的盛大節日。在皇帝去“王蛇”祭拜馮祺之後,他還為他的大臣們舉行了壹次宴會。人們集體向村裏的社區神獻祭。從古詩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社日的情景:村民們集資買豬羊,然後敲鑼打鼓,擡著豬羊,扛著酒壺和各種供品,聚集在社廟前燒香祭拜,祈求豐收、人丁興旺、村裏平安。祭祀結束後,按戶分肉,廟前有野炊、聚餐、飲酒,還有擊鼓、對唱、打草,黃昏時分返回。宋代詩人張炎在《社日》詩中寫道:“桑樹影留春社,家家沈醉。”
南北地區風俗差異的原因
1,信仰差異:南方是土地神信仰,北方是龍神信仰。這種不同的信仰源於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生態和社會環境。
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幹旱,地表水短缺,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北方農耕民族渴水盼雨的心理反映在北方人民的生活習俗中,許多習俗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人民對水的渴求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仰和崇拜。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崇拜的神。人們視其為能播撒雲雨的神靈,掌管雨旱。因此,北方出現了壹套崇拜和尊重龍的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這在“龍擡頭節”的所有禁忌習俗中都有突出表現。
與北方相比,南方山多水少,對土地的崇拜更甚於北方。以土地為生的先民認為,土地承載、孕育、毀滅萬物,所以很自然地把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歸結為“土地”對人類的獎懲,從而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把它尊為神。因此,南方自古以來向社會祭祀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演變成了今天南方的“二月二”習俗。
2.文化傳播是指壹種文化向其他地區的轉移或擴散,從而導致文化相互作用、借鑒和融合的過程(林:民族學通論)。土地神信仰起源很早,最早形成的地區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地說,最早出現在某地,並向周邊地區擴散。鐘敬文先生說:“壹個民族和壹個地區形成了壹種新的民俗。經過壹段時間的完善,它的作用和價值充分顯現出來。它不僅被本民族和本地區的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並開始向其他民族地區滲透。”(鐘敬文:民俗概論)南方的“二月二”社交日,傳承了自古以來祭祀土地神的民俗。對土地神的信仰可以滿足南方人民祈求豐年、消災的心理需求,所以南方祭祀土地神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北方地區的"擡龍擡頭"習俗,據紀《擡龍擡頭》壹文考證,最早形成於黃河中上遊地區,並隨著居民的遷徙而流傳到其他地區。所以在江蘇也有擡龍首的習俗,應該是北方的漢族人南遷時流傳下來的。南方當地人也有自己的習俗。因為他們在同壹個地區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有壹些交流和影響,這必然會導致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兩者都有選擇地吸收或排斥對方的習俗和文化,於是逐漸形成了新的“二月二”習俗,這壹習俗將當地的舉龍擡頭習俗與社會祭祀習俗結合在壹起。
當代文化人類學家萊斯利·懷特(Leslie White)從傳播學的角度將文化視為縱向和橫向傳播過程的統壹體,看到了文化傳播行為的巨大影響:“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是壹個連續體,是壹系列事件的過程,從壹個時代縱向傳播到另壹個時代,從壹個種族或地區橫向傳播到另壹個種族或地區。”(懷特:文化的科學)交流對壹種文化或習俗的形成和演變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二月二南北差異的原因也是基於文化交流的發生。
節日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我們應該關註壹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通過對南北方二月二習俗的比較和差異原因的分析,我們對南北方二月二傳統節日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了壹定的了解,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巨大傳承、傳播和變異,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傳統節日文化現象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