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寺院“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寒食,至日清明後105天的冬季,叫做寒食。過去禁火,吃冷食,所以也叫“寒食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綿山燒介子推,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的習俗首先流行於山西。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火的儀式,百姓也用柳條互相乞求生火。
春分後十五天是清明,是踏青的好日子。清明節也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鬼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壹日壹起稱為“三鬼節”,還有城隍巡城的儀式。
寒食節和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多將其合二為壹。壹般叫清明節,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節日在清明節。墾利從清明節的前三天開始被稱為“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天是清明,期間人們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節的前壹天為寒食節,又稱清明節為"鬼門節"。
重陽節也叫升天節。這壹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麽重陽節是怎麽來的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九被稱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者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道教中的壹個神話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有壹個叫桓景的年輕人,父母雙全,有壹妻壹子。雖然日子不好過,但半食半餐也能過得去。誰知道,不幸的事情來了。汝河兩岸有瘟疫,家家戶戶生病,到處都沒人埋屍體。這壹年,桓景的父母也因病去世。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說:“汝河裏住著壹個瘟神,每年都出來走壹圈。它把瘟疫帶到任何地方。桓景決心拜師學藝,為民除害滅魔。聽說東南山上住著壹個叫費長芳的大仙,於是他收拾行囊,動身上山拜師學藝。
費長芳送給桓景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嶽,沒日沒夜的練。轉眼間又是壹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上前來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神又要出來了。妳趕快回到妳的家鄉去殺人。我送妳壹袋山茱萸葉,壹瓶菊花酒,讓妳家鄉的長輩登高避禍。”仙翁道:“手指壹點,壹只鶴展開翅膀,落在桓景面前。桓景登上鶴飛去汝南。
桓景回到老家,給鄉親們打電話。告訴大家大仙說的。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山茱萸葉子各分成壹塊,說是可以隨身帶著,所以瘟疫惡魔無法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啄了壹下,說喝菊花酒不會染上瘟疫。安排好村民後,他帶著自己的降妖龍劍回到家中,獨自壹人坐在屋內,等待瘟疫惡魔的到來,奮力降妖。
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汝河咆哮,奇怪的風旋轉。瘟神從水裏出來,穿過村子走上岸。千戶人家壹個人都沒有。突然,他擡頭看見人們聚集在高山上。它跳到山腳,只感覺到刺鼻的酒精味。考努斯急得肺都不敢爬近了,就掉頭往村裏走。我看見壹個男人坐在房間裏。吼壹聲就往前跳。桓景見瘟神來了,連忙拔劍迎戰。幾個回合後,莫問和他打了起來,但他逃跑了。桓景嗖的壹聲把妖龍劍扔了出去,只見劍閃著寒光追著瘟疫妖,穿心穿肺把瘟疫妖撲倒在地。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沒有受到瘟疫惡魔的傷害。人們把九月九日爬山避災,用桓京、世代相傳之劍刺死妖魔的故事,從兒子傳到孫子,壹直傳到現在。此後,人們慶祝重陽節,並有重陽節爬山的習俗。
重陽節臨近深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就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人們稱之為“乞巧節”。那天晚上,女人們,尤其是女孩和年輕的妻子,向維加祈求智慧。這壹習俗的興起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相傳牛郎是民間壹位善良貧窮的青年,織女是壹位美麗心靈手巧的仙女從天而降。他們本是幸福恩愛的壹對,卻被殘忍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王母娘娘在他們中間畫了壹個星系,平時不準見面,只允許每年七月七日晚上見壹次。人們同情這對夫婦的不幸遭遇,連世界上的喜鵲都為他們感到委屈。7月7日,天下所有的喜鵲飛到銀河兩岸,搭了壹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過橋相會。織女是天宮裏有名的乖巧女孩。這天晚上,當她離開天宮去見牛郎時,婦女們向她乞求智慧,所以人們把7月7日稱為“乞求聰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