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並不排斥其他信仰的共存,也不要求信徒放棄其他信仰。同樣,道教是壹個多神多崇拜的宗教,並不要求信徒放棄其他信仰,所以佛教徒同時是道教徒也是可以的。中國歷史上所謂的“三教合壹”就說明了這壹點。當然,出家當道士大概是不行的,也確實不體面。
而世界上很多主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都信奉壹神教,對其他偶像崇拜采取激烈排斥的態度。如果佛教徒和道教徒想同時成為這些宗教的信徒,就需要放棄原有的信仰。
意識形態特征:
1,大乘佛教以佛陀留下的原理(三法印或實相印的進壹步概括)發揮佛陀平等、善良、自知、利益眾生的宗旨——菩薩道菩提心。大乘佛教在修行和教導的體系中,更加深刻完整,境界廣大,修行的果實通向無上菩提。大乘佛教教義在大乘佛教的基礎上,進壹步揭示了中道、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清凈心、眾生平等、佛法實現的真理。從小乘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之學,三乘佛教壹直習以為常,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形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
2.在傳播佛法的方法上,大乘佛教講究信仰和修行,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悉達多)。大乘佛教是靈活、開放、慈悲、平等的,是普世的,是貼近生活的。佛教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平等慈悲眾生的思想,以此來反對婆羅門教野蠻的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這種平等和普遍性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大乘教義中。總之,大乘是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
擴展信息5: 08教學:
1,是天臺宗智義判斷的大藏傳佛教。釋迦牟尼壹代聖教五時說法的緣由。用八教來區分其說法的儀式性(化儀四教)和教法的淺薄性(化法四教)。
2.分別描述。五點授課,有區別。不要五點,日歷有序。五時,因眾生感不均,教法在五時。根最遲鈍的人必須在五點鐘通過與陶鑄的調解,才能涉入佛陀的實相。
3.那些從根本上受益的人不壹定要經歷五次,有些人經歷了四三次陶鑄和調解,甚至他們也能體會到壹壹對應的原則。所以五時義是可以成立的。胡藝大師特別重視這五個小時交流的意義。佛說,有神力自在,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能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方便教學,這是不可思議的。雖然五點和五點有區別,但並不受五點的限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大乘佛教?五季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