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三年半,知青生涯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快樂與悲傷並存,失望與希望同行!
插隊幾年也沒關系。關鍵是響應黨的號召,聽毛主席的話,參與其中。幻想,汗水和淚水都留在了那個年代。在國家的記憶裏,有我們壹個人,“知青下鄉了。”在國家發展中,我們也是壹塊基石。
1974年4月(74年10月,17歲高中畢業),我加入了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洪流,在廣闊的天地裏鍛煉了四年。
回憶起我的知青歲月,就像山澗裏的泉水,把往事沖刷得像春石壹樣晶瑩剔透,讓我刻骨銘心。
知青四年,時間漫長而單調:插秧收割;耕作,收割。
每天,我從黎明的薄霧中走進雜草叢生的田野,當我收工的時候,壹彎新月已經靜靜地掛在天空。
辛苦的工作,單調的生活,無望的未來等因素交織在壹起,壹直困擾著我。
這壹切都顯得無邊無際,青春充滿迷茫又顯得那麽無助。
命運從不同情弱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我每天抽出兩個小時在煤油燈下學習,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
1977高考恢復,我終於迎來了改變命運的時刻。
1968年,壹場聲勢浩大的知青下鄉運動席卷中國,無人敢違。這是國家服從的唯壹需要。計劃和操作安排從上到下包括當時的人民公社,都設有知青辦公室,是負責知青事務的專職機關。負責人對知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我站在這個大隊前面在整個公社是生產經濟中下水平,土地水平低,地少。所以除了省城十幾個人,下面小城鎮七八個人,知青就更多了。就這個公社來說,是知青聚集最多的地方,因為他們來了不久我們就結盟了。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同,但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命運。知青是壹家人。
第壹年,插隊的人沒有危機感,因為這個沒斷奶的國家,因為政策給了矛補貼。他們只是出去打工跟農民練技術,生產勞動是糧棉油的集體勞動。每個工作日的工資大約是10美分。不要小看給現代人講故事是天方夜譚,但那些年別無選擇的人都很在意。
第二年,我住進了國家安置房,草房,豬圈房。菜地的生產生活和當地農民沒什麽區別。摸黑早起是工作的地方。尤其是近20天的雙搶磨礪了人,也在烈日下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我起早摸黑,壹無所獲,所以我努力生存,努力收獲。1971年,我被帶去參加三線建設,是空軍的地勤。大批農民工原定壹年後成為廠裏的正式工人,但壹場優秀的農機拆卸會被當年精彩的政治事件打亂取消。時間只有半年多,我們壹行人含淚告別了家園,回到了原來的家。
回到自己的老草堂,這個大隊的知青大部分都招了,沒有希望的都走了,走親戚,靠朋友另謀出路。壹個人絕不會關上壹扇門,但他會打開另壹扇門。正當孤獨的歌手悲痛欲絕的時候,這個大隊又來了30多名從省城來的知青,把他們安置在漿糊場隊的壹個集體宿舍裏,統壹用餐。因為前兩年的知青史也能吃苦,公社知青辦安排我在這裏當組長。我會拉二胡等樂器,乒乓球也打得很好。我知道如何生產,我能和那些年輕人相處。又來了兩年,然後就入學了。六年後,我含淚依依不舍。兩位愛心人士為我送行,離開了這個悲傷的地方。
八年的農場生活,只有過來人才能明白,飯菜有時是玉米又不夠吃,飯菜有時是芝麻牛肉,(老茄子)通常是玻璃湯(鹽水湯)。在山區工作時,要註意毒蛇、地蜂等。(我們另壹個單位重慶壹女知青被地蜂蟄死)。再加上我們地處邊區,經常受到蔣介石殘余勢力的幹擾。(特別是有壹天晚上,我們好幾次。當我們連長帶著壹些有戰鬥經驗的人(大部分是復員的)去圍場的時候,結果都是扯淡,他們早就溜了。(但壹般不會傷害知青和當地人)。
我相信大部分知青只能回憶過去。我把青春獻給了廣闊的世界,現在老了也無語了。
我出生於1953年4月,1966年7月小學畢業。舉世聞名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十年浩劫給中國所有人帶來了災難。
由於家庭構成的原因,我在3月底和母親壹起被送到農村,1969。那壹年我16歲,和三姐妹妹壹起去的。
我媽快50歲了,家裏家務都是她管。我們學做農活掙工分,壹年後還欠生產隊錢,可以換口糧。父親有工資,生活不成問題。
成年後,她轉為知青,歷經日曬雨淋,堅持工作。因為個頭小,她壹天掙七分,還幹些女人的活。
在農村幹了八年,在漫長的日子裏,肯定有征兵、參軍、考試的機會,都因為家庭因素被拉了下來,政審沒通過。
好在有了知青回城政策,我在1978年底被招了,進了壹家企業,擺脫了苦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979年9月,媽媽和小妹也回到了城裏,三姐1973成為工農兵大學生早就走了,動蕩的日子又平靜了。
下鄉八年,我的體會:荒廢學業,荒廢青春,得不償失。
我是1979年初秋加入農業隊參加農業生產的,入冬後參加了林場的冬季伐木任務。我的主要工作是敲打樹枝,切割枕木和挑選規格。
1980年春,我們隊被分配到離林場20多裏的壹個小山村參加農業生產。這個小山村是我們林場的青年點。當時這個青年點面臨解散,我們隊20多人在那裏幹到秋收,然後就撤了。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無法想象我們當時面臨的處境。當時這個小山村有十幾戶人家,都是山海關的農民,還有我的山東老鄉。
我們隊去之前,這個青年點還是很繁華的,有苗圃,有蔬菜大棚,有很多耕地,還有壹個商店。我們去的時候,只有七五屆的壹個老大哥在那裏照看小店,其余的老知青都撤了。
那時候小村子裏還沒有電,青年點裏有個小發電機。忙碌了壹天後,我們用發電機發電了壹會兒。我們基本都是吃自己種的莊稼和蔬菜,條件非常艱苦。老知青退場的時候,青春現場有壹頭大肥豬。每當我們想殺了吃肉的時候,豬都會提前逃走。幾次之後,我們放棄了這個想法。幸運的是,有些球員會做豆腐。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使用了自己的大豆。
留下來看店的老知青姓關,家裏排行老二。我們都叫他二哥,他很善良,但是命運對他不公平。他考上了大學,但最終被林場領導的子女頂替了。在二哥守店的壹年裏,這個小店成了我們的天堂。眾所周知,當時物資非常緊缺,店裏就壹塊零兩毛的散裝白酒,有的還不知道多少年了。
勞動就不用多講了。參加過青年中心的人都清楚,那個樵夫當時專註的是食物。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糧食確實缺鹽少油,但是當時的條件太差了,誰也沒辦法。我們曾經專門抓蛇吃肉。東北林區有壹種叫土丘子的蝮蛇和壹種叫松花的無毒蛇,都是我們的。
雖然只在青春現場生活了壹年,但那段經歷依然刻骨銘心,所有的苦、樂、悲都成了我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1980年秋回到林場後,我們分散成小組,從事林場和農業隊的各項工作。直到1983年9月,我正式成為壹名林業工人,才告別農業生產。時光飛逝。四十年過去了,想起來不禁感慨良多...
我在農村待了四年,是第壹批拉全部插隊的。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子。在農村插隊的四年,給我留下了悲傷的回憶和刻骨銘心的痛。我親身體會到了農村的貧窮和不便,我的無奈無處訴說。現在回想那段時期真的很痛苦。
我6月份下鄉196810在遼寧省朝陽市淩源市大河北插隊。早上和太陽壹起升起,和月亮壹起回來。吃得苦,挨得累,壹整年收入26、6元。還好,有回家的路是要花錢的。那是我不缺席的收入。在農村受益匪淺,鍛煉了我。看清這個世界,也看清有些人別有用心。我在四月來到三笑阿森納,號碼是1971。現已退休。現在聽到知青的歌,知青的場景還會在眼前浮現,眼裏總有淚水。壹生虛度年華的烙印。
我74年下鄉當知青,在農村插隊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