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開燈祈福的民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包括壹系列傳統的民俗活動,如賞燈、吃湯圓、猜燈謎和燃放煙花。此外,許多地方的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踩高蹺、劃船、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火把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據說,元宵節始於古代人們在農村田地裏舉著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數萬人參加了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三元理論”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還有源於道教的“三元論”;上元意味著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上元節的起源在《雜記》中記載為歲,是道教的刻板印象。漢末道教重要派別五鬥米道所崇拜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他們說天佑百姓,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們用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生於正月十五,中原地官生於七月十五,夏媛水官生於十月十五。魏晉道教以“三官”匹配季節氣候,將正月十五定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定為“中元”,十月十五日定為“夏媛”,合稱“三元”。這樣,正月十五就叫做上元節。南宋吳在《夢獸錄》中說:“正月十五是上元天佑百姓的生日。”所以元宵節要點燈。
節日和習俗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從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元宵節,與春節相連,這壹天是城市。非常熱鬧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滾軸劃船、踩高蹺、跳秧歌,但節日期間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