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慶祝元宵節。大部分地區的風俗都差不多,但每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特色。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元宵節娛樂:
掛燈籠:這種習俗起源於東漢,到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朝的元宵節定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十六,宋朝改為五天,明朝改為十天。在清朝,宮燈從小就掛在宮裏。民間有壹個關於掛燈籠的美麗傳說。古時候,壹個獵人射殺了壹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正月十五火燒天下。壹個善良的仙女偷走了地球,並向人們報告了這個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花,天兵即將下凡時,看到火光。想到火早就燒光了,他不再下下界,直接向玉帝做了壹份工作,從而挽救了人間壹場災難。從那以後,家家戶戶都掛起燈籠,直到今天。直到現在,在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許多元宵節,如北京北海公園的燈會,四川自貢的燈會和哈爾濱的冰燈節。
★扮演獅子:
打獅始於魏晉,盛於唐代。它也被稱為舞獅和和平的音樂。壹般是三個人完成。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充當獅頭,壹個充當獅身和後腳,壹個充當獅頭。還有民間和軍舞。文藝舞蹈表現的是獅子的溫柔,抖毛翻滾,武獅表現的是獅子的兇猛,騰躍、高推、滾彩球。
★舞龍燈:
傳說唐朝有壹次大旱,龍王過線淹死了很多長安人。玉帝命令魏徵監督並斬首龍王。從那以後,龍王夜夜在皇宮出沒,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他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他們認為他應該超度龍王,於是人們就有了在元宵節打龍燈的習慣。龍燈壹般由竹子、彩紙、布等制成。,而且節數是奇數,最多幾十尺。能結蠟燭的叫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手持木棒與龍身緊緊相連。然後,整條龍在音樂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列隊奔跑。龍似乎是活的,人們用它來尋求風調雨順和豐收。
★看燈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寺院“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元宵節除了放燈,很多地方還有燈謎節。猜燈謎把燈謎貼在燈籠上,這樣人們可以壹邊猜燈謎壹邊欣賞燈籠。答對了拍手是壹種享受,不猜也是壹種享受。傳說燈謎的起因與春秋時期的說客經常用比喻和暗示的方式表達意見有關。因為謎語寓意豐富,也很和諧。狄聰慧,又能使人會心壹笑,所以自秦漢以來,詩人、詞人都以猜謎為樂。相傳,在宋代,宋仁宗大力提倡自漢魏以來舉行元宵節的舊習俗,壹些學者經常在燈籠上貼上謎語,供人們在元宵節晚上猜射,以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從此,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的習俗。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也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在傳統社會裏,年輕女孩是不允許自由外出的,但是她們可以在節假日壹起出去玩。元宵花燈只是壹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對象。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
在臺灣省,還有壹個傳統習俗是,在宵夜時偷吃洋蔥或蔬菜的未婚女子會嫁個好老公,俗稱“偷吃洋蔥,嫁個好老婆”、“偷吃蔬菜,嫁個好老公”。希望婚姻幸福的女孩會在吃宵夜的晚上,在花園裏偷洋蔥或蔬菜,希望將來有壹個幸福的家庭。唐代元宵節還有數百種舞蹈和表演,有數千名宮女。
歐陽修(健檢員)說: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如書;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辛棄疾(玉案)寫道:許多人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是描寫宵夜的場景,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相遇,壹見鐘情。《夜宵》第二回中樂昌官文與徐德言在元宵節做愛,《春燈謎》中於與英娘在元宵節做愛。所以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遠離壹切疾病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各種病”又稱“烤各種病”、“傳各種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病消災。
★元宵節活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壹些鮮為人知的民俗活動已經失傳。這裏有兩三個。
★祭祀門戶
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放在門上方,把壹雙筷子放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或者直接把酒和肉放在門前。
★壹只老鼠接壹只老鼠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英子谷
子固是民間傳說中善良可憐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窮死。人們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著甜言蜜語,流著淚安慰她。這個場景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善良、誠實和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