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民俗是光山特有的——“正月十五送燈籠”(俗稱“十五送燈籠”、“送燈”),反映了流傳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二百多年的“後人祭祖”的傳統習俗。這壹夜,是今人與已故先人、陰陽界交流的壹夜;是給祖先送錢送禮物的夜晚;這是壹個向祖先報告並祝福崇拜者來年的夜晚。“就算過年不回家,也要給十五墳送燈。”節日當天,送燈隊伍數量空前,繁華的商業街全部封閉,機動車輛全部出動,有的全家出動,有的千裏趕回,步行、騎車、駕車,帶著壹個目標、壹個時間、壹個意誌,到祖墳前集合——“送燈”“送燈”百年習俗,風雨無阻,冰雪天照常,從未間斷。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紅色,鞭炮聲響徹山谷,祖墳被照得像星星壹樣,這意味著氏族的所有分支都繁榮昌盛。這種獨特的風景,去年就萌發了拍攝的想法,也嘗試了幾張。作者和妻子今年拍攝了壹組雨中鏡頭,導演和表演了壹組鏡頭。今天,我選擇幾個來發表。
合影順序:買燈籠,買燈罩,買蠟燭,買煙花,運煙花,放煙花,買錢紙,玩錢紙,發錢紙,燒錢紙,拜神,插燈罩,點上鮮艷多彩的墳燈。
1.買燈籠,燈罩和蠟燭。
2.購買、運輸和燃放煙花。
豫南名鎮——光山縣正月十五的民俗,歷史悠久。20余龍由當地宗族發起,每年正月十三舉行。(正月十四為“主光”,正月十五為“送光”。)
旱船是民間娛樂用的紙狀玩具。生產方法既簡單又復雜。飼養員工藝精湛,成本昂貴,價格幾百元;Easy很簡單,三塊多錢就能搞定(這個價格是80年代的)。我們的幹船采用簡單的方法,在船形的框架上綁壹個箅子。船上有個小木屋,可以住壹個人,貼彩紙,放花,掛花鶴。在表演過程中,增加了觀眾對船的漂流感。演出時,有三五個人。壹人以船為“船夫人”,女角(過去男扮女裝),將船掛在船夫人身上,隨著船夫人來回走動,使船輕松擺動。壹人撐船,男角色,會點武功,至少翻筋鬥。陪船的是小醜。有壹三個人會取笑它,做好了,它會讓人發笑。幹舟的表現有情節。它的情節雖然簡單,但也能從生活的瑣事中啟迪人們明白生活才是奮鬥的道理。它的主要情節是:丈夫撐船妻子去她父母家,穿過激流,繞過暗礁。他不小心擱淺了。丈夫很著急,想了很多辦法想擺脫。小兩口又高高興興地去了她父母家。在整個演出的過程中,船夫是關鍵,所有的情節都是他在默默的表演。表演不錯,有時讓觀眾驚心動魄,有時讓觀眾感到焦慮,有時又能讓觀眾享受勝利的喜悅。有鑼鼓伴奏,熱烈緊湊,充滿生活情趣。演出結束後,唱壹首小調,表達慶祝勝利的喜悅。破沛河鎮羅窪村的郭凡,玩旱船最好。
文殊鄉有壹個名為東嶽的行政村,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22個村民小組,2026人。這個村莊的民俗文化很豐富。壹些村民常年唱花鼓戲、皮影戲,傳統節日時還會聚集人們表演舞獅、舞龍、竹馬、滾船等民間花舞。
光山農村過春節是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春節前夕,光山農村隨處可見農民,生活越來越紅火。圖為光山縣某鎮農村農民打糍粑。
相親——孩子被父母雙方考驗。
照顧家庭——男方由女方陪審團徹底審查。
請到媒人——雙方談判的溝通工具。
正確的時刻-當評委通過時,婚姻的序幕就開始了。
發送日期——將雙方命理發送給‘神仙’核實,選定吉日,結婚進入倒計時。
婚姻——壹個給別人看的儀式,證明沒有必要再去偷禁果了。
親愛的鄉親們:有多少人按照這個民俗修成正果了?
民俗婚禮是按照民族傳統婚禮習俗和各種標準化流程舉行的婚禮。這種婚禮程序比較復雜精致,但卻充分體現了民俗文化的精髓。
元宵節的重要內容之壹是祭祀祖先。從淩晨開始,燃放鞭炮為祖先點香。午飯前,供品放在祭壇上,焚燒紙錢,祈求祖先在天之靈,以確保家人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生活。
活著的人要在日落前趕到祖墳前,給死去的親人送去光明。
我不知道送燈籠的習俗起源於哪裏,但在光山和新縣,這是極其隆重的。如果可能的話,這壹天壹定要回家送燈籠。如果妳不能回家,請讓妳的兄弟送妳。每個祖墳前,壹個子孫點壹盞燈,有多少子孫,就點多少燈。壹個家庭是否興旺,取決於他墳前的燈。除了在祖墳上送燈籠,還要燒紙錢,在天地和竈神的牌位上送燈籠,讓神靈保佑家人。還被派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房等地燒紙送燈,為的是讓糧食滿倉、牛肥馬壯平安,糧食常吃;最後被送到路口燒紙送燈,祈求平安出入,壹家人從四面八方趕來。
少年時,送燈籠上墳是被禁止的。現在,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逐漸尋找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之根。難怪元宵節如此盛大。光山凈居寺作為壹個旅遊景點,這裏就不描述了。
除了是壹個歷史遺跡,鞠婧還有壹個強大的遺產,其中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部分是:凈居寺古廟會。出處無從考證,但在光山所有廟會中,凈居寺的古廟會是最重要的。三月是春天,壹切又是灰蒙蒙的。凈居寺古廟會年年燒。古代廟會祈福、走親訪友、三月踏青、農產品交易(為今年生產做準備)尤為重要。
凈居寺的古廟會有其重要的文化部分,許多稀缺或即將失傳的民間文化藝術可以被發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