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人禮貌好客。每次他們打獵回來,所有在盧的行人都得到壹份他們的獵物。客人上門,主人會做六八個菜招待。
納西族婚俗,納西族男女社交多在節日期間。青年男女相識後,由媒人撮合。雙方父母算完八字後,男方讓媒人給女方兩杯茶,四六盒糖,兩升米。有的地方加兩片鹽表示山盟海誓,被認為是訂婚。訂婚的時候要安排婚宴,婚禮持續3-5天。那時候男女都要辦酒席。桌子上有八個人,接下來的八個人由新郎跪著邀請坐下,然後播放音樂,端上食物。當第三道菜上桌時,婚禮就開始了。在第五道菜上,新娘和新郎向客人敬酒。宴會結束後,主人和親戚應該站在門外為客人送行。
納西族人騎馬到村前禁止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不能踩三腳架,不能翻爐子裏的灰;祭天、祭祖、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坐在門檻上用刀斧砍門檻上的東西;有的地方還避免在家唱民歌;不要在黎明殺牛、裝馬、裝公雞;避免吃狗肉。
納西族飲食,納西族壹日三餐。壹般早餐吃饅頭或水煮粑粑,中餐和晚餐比較豐富,有壹兩個炒菜、鹹菜、湯等。,尤其是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幹巴。無論平壩還是山區,蔬菜種類繁多,四點鐘就該上市了。山區廣泛種植馬鈴薯、黃瓜、瓜豆,並制作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的傳統菜肴“發酵松茸”是用松茸蓋做成的特色菜肴,內填肉末,蒸熟作為祭品,特別供祖先食用。肉質以豬肉為主,豬肉大多做成臘肉,尤其是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可以保存幾年到十幾年不變質。出去工作的時候帶上巴巴或者巴巴寺。吃飯時圍桌而坐,冬天喜歡挪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吃飯。典型美食有:麗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蓮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燒烤粑粑等。
納西族的節日以農歷為標誌。除了與漢族大致相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還有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正月白沙農具交流會,二月北嶽廟會,三月黑龍潭物資交流會,六月火把節,七月“燒寶”節,騾馬會等等。
納西族三大節日,又稱“北嶽神”。它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是納西族祭祀守護神、戰神“阿普三花”的盛大節日。玉龍山腳下有三座寺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曾名“北嶽”,故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在古代,壹個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壹塊奇怪的雪石,於是他撿起來走回家。當他來到現在的寺廟遺址時,他把它放下休息,當他試圖拿起它時,他太重了,無法再次提起它。人們相信這塊石頭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造了壹座寺廟來供奉它。從那以後,人們經常看到壹個身穿白色盔甲,頭戴白色頭盔,手持白色長矛,騎著白馬的神,經常來到人們面前展示他們的聖人,以保護納西族人民免受流行病,水火,軍事災難等災難。這個神祗被奉為“阿普三花”,作為民族最大最權威的神祗受到崇拜。納西族的木土司還新建和修繕了三座寺廟,鑄造了大鼎和大鐘三件聖物,並請中央王朝將其封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王皇帝”。從此,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羊日,遠近的納西族人都聚集在玉龍山腳下的三座寺廟裏,以全羊為祭品,舉行名為“三花頌”的盛大祭祀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肅穆。屆時,各家各戶還會在家做飯,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互相邀請到野外或集會地點野餐和郊遊。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多節定為納西族傳統民族節日,這壹決定迅速得到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中秋節以燒包子祭祖,農歷七月中秋,納西語稱為“三美並祭”,壹般在七月十三日、十四日舉行。第壹天,我在家歡迎我的祖先來我家做客。我準備幾個印著經書符號的框架的白色紙袋,裏面裝著衛生紙和折好的金箔銀箔,寫下祖先的名字放在托盤上,然後帶著香、茶、酒等祭品,點名歡迎祖先回家。然後,把以上物品放在正廳的祭壇上,加上壹些幹鮮果品、糕點、鮮花,開飯前祭拜。第二天天黑了,他們就把那些白色的紙袋拿到河邊燒掉,把骨灰和壹些供品扔到河裏,意思是把祖先送回現在居住的冥界。這兩天,就在黃昏前,大家都關了門,路上很難看到行人。想象祖先的鬼魂到處走動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納西祭天”,壹般在正月或正月中旬舉行。到時候需要選擇祭祀場地,東巴教會教人做祭司,輪流宰殺餵的豬。每家每戶都要捐出大麥和小麥來釀酒和做魚餌。祭祀時,全牲獻祭,在場的人都要洗手持香立正。祭祀結束後,用豬血灌腸,豬頭和內臟煮湯,煮好後按戶食用。大祭祀三天後,每家每戶都會有壹個小祭祀。還有“祭三花(土地公)”。納西族人認為三朵花屬於羊。每年的2月8日、8月,羊節,都要祭全羊,麗江地區的納西族要帶著火鍋去風景優美的地方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