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聖誕節(農歷)
正月初壹:彌勒聖誕節
正月初六:定光大佛聖誕節
2月8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2月15日:釋迦牟尼佛涅槃
2月19日:觀音聖誕節。
2月21日:普賢的聖誕節。
3月16日:準提菩薩聖誕節
4月4日:文殊菩薩聖誕節
4月8日:釋迦牟尼佛聖誕節
4月15日:佛祖吉日——釋迦牟尼佛的誕生、開悟、涅槃壹起慶祝(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5月13日:伽藍菩薩聖誕節。
六月的第三天:守護者韋陀在聖誕節向佛陀致敬。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為道——這壹天,她出家念佛,功德非凡。
7月13日:大勢至菩薩聖誕節。
7月24日:龍樹菩薩聖誕節
7月30日:西藏菩薩的聖誕節
8月22日:燈籠佛聖誕節
9月19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9月30日:藥劑師帶著琉璃燈來到聖誕節。
10月5日:達摩神父聖誕節。
11月17日:阿彌陀佛聖誕節
臘月初八:黑米道教日。
12月29日:華嚴菩薩聖誕節
【觀音齋日程】
正月初八,二月初七,二月初九,二月十九。
三月三日三月六日三月十三日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三日五月十七日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八日。
6月19日6月23日7月13日8月16日
9月19日9月23日10月2日11月19日。
11月24日12月25日
揭幕會議
意思是揭去聖賢、聖人、道俗、貴賤,同等履行財法。七世紀時,玄奘應邀參加在群女城舉行的裸體大會,這是印度每五年舉行壹次的大會,所有的寶物都用來造福社群。會議持續了75天,向佛教徒、婆羅門、耆那教徒和乞丐布施。中國暴露大會始於大同元年(529年),梁武帝在中雲寺為民設救難營,作為祈禱。好在同泰寺設四(四)處遮總會,穿上袈裟打掃總會,乘車取素床陶器,親自登高達摩臺為大眾開涅槃經。皇帝設立了5萬人的道教和世俗齋。
藏傳佛教節日
打個大電話
它是藏傳佛教的壹種儀式,意思是“偉大的祈禱”。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來自拉薩三大寺院的僧人和來自衛藏、安多、康區各地的信眾(多達數萬人)齊聚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在拉薩的八角街上展示酥油燈和酥油雕塑,並載歌載舞來慶祝,這就是所謂的元宵節。在法會上,舉行了壹場辯論賽,選出藏傳佛教的最高等級——格西。儀式以送鬼儀式結束。
通過壹個小電話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持續十天,開展相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人在大昭寺參與辯論,選定了二等格西,因規模小於川趙達法會而得名。
浴佛節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是中國佛教徒紀念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重要節日,也稱為佛誕節。相傳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莫伊耶夫夫人的肋骨中誕生時,曾說:“天與世界為唯壹。”於是大地震動,九龍吐水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以浴佛來紀念佛陀的生日。
在佛浴節之前,佛教徒們已經打掃了寺廟,擦拭了大廳裏的佛像。壹般在四月初七,許多善男信女已經聚集在佛寺,準備第二天早上舉行的祭奠儀式。我看到寺廟建築掛滿了橫幅,香燈和蠟燭,以及各種各樣的供品。香花中幾案上有壹銅盆,盛有檀香、紫檀、姜黃、冰片、沈香、麝香、丁香等制成的香湯。湯裏有壹尊青銅童子像,壹指天,壹指地,就是釋迦牟尼王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帶領全寺僧人頌經、念經,然後焚香跪拜、唱佛浴,或念南無大師釋迦牟尼的佛。念經的時候,和尚和居士輪流拿勺子舀湯,給佛洗澡。給佛像洗澡後,用壹點香噴噴的湯給自己洗澡,寓意洗心革面,消災解難。如果參加的人太多,僧侶們會拿著楊誌浴佛裏的清水給信眾洗澡。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洋溢著吉祥喜慶的氣氛。關於印度的浴佛方法,包思維翻譯的《浴象功德經》最為詳細明了。佛經上說:“如果妳想給大象洗澡,妳應該用檀香、羅望子、甘松、熊□、白檀香、姜黃、冰片、沈香、麝香和丁香,這樣妳就能得到各種奇妙的香味。先做壹個方形的祭壇,敷壹個奇妙的床座,上面放壹個佛。用各種香水洗澡。用各種香水,然後用清水沖洗。洗澡的人應該每人拿壹點水來清洗圖像,並把它放在頭上。當形象第壹次上下水時,他們要默念這樣的話:‘我這樣沐浴過,我的智慧、功德莊嚴地聚集了;五濁眾生使人離塵,願如來凈化法身。" "
中國寺廟浴佛的禮制,上唐以前很難找到,唐代流行的禮制也因會昌法難而失傳。現存的唐代沐浴造像與儀式(見《續藏集》第四卷第九冊第二部)是唐慧琳為了改革我國傳統的四卷沐浴佛禮制而寫的壹個構想,以古印《僧園日浴造像》為基礎,結合詩、頌、秘咒等,因其與我國流行的禮制意義不同而未能普及。元代《修訂百丈清規並報本章》卷二《佛誕》壹文,明確規定了浴佛制度,並廣為實行。這篇文章說:“四月八日,司庫嚴令設花亭,正中置壹尊佛祖誕生像,置於香湯盆中。祭完佛,方丈上了課,祝湘雲:‘佛祖過生日,某寺方丈...是以誠為香,祭吾師大僧尼古美,以善報之。希望法界眾生,錯過佛的出現。“據說...帶領所有的人到寺廟,站在佛的壹邊。方丈拜了三次香...住持跪在火爐上。那威白佛說:‘壹月在天,影含多水;壹佛出世,各坐壹花。白浩自在三分界明,露水灑四分潤。“講道完畢,唱個浴佛。”(見上面“浴佛功德”壹節)壹邊反復唱,壹邊讓僧人浴佛,最後以浴佛功德還無上佛菩提。明清時期,浴佛普遍沿襲了《修百丈規》中的禮制,但做了壹些改動。比如,根據《修百丈規》中的規定,寺廟有在沐浴佛日為大眾煎“香湯”和煮“黑米”的習慣,但到了明清時期就逐漸失傳了。然而,盡管《修百丈清規》影響很大,但壹些寺院的浴佛方法卻與其規定不同。壹般來說,這些寺院的浴佛比較註重法會的儀式,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歡迎佛像。佛祖生日那天,和尚們穿上衣服去寺廟,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站成壹班。聽到大清磕頭三聲後,六個人出來迎接佛像。二是舉行介紹儀式,二是執事捧香盤。大和尚住下後,侍者陪著他,齊聲唱“釋迦牟尼佛無師在南”。佛像從樓上迎入大雄寶殿,大和尚供香,展器,鞠躬。眾唱贊曰:“磕頭皈依大覺,極仁,見眾生苦。下兜通天宮,宮降,雪嶺修。鵲巢之巔,三層壘,六年苦行。壹個人皈依大覺尊,就不會沈淪。”第二,洗澡。大雄寶殿鐘鼓齊鳴,大和尚將佛放在金盆中,然後焚香、布展、跪拜佛三、九次。大眾讀了《浴真》,三次稱之為“南無香雲遮菩薩”,然後大唱贊歌:“菩薩從雲中降下來,生入凈飯王宮。瑪雅生下了右邊的金童,音樂在天空中奏響。環顧七步,指天指地。九龍吐水而慈,壹切皆對。”第三,祝福佛祖。大和尚聽到清的聲音,鞠了三個躬,說了壹段頌詞。眾唱《頌佛寶》,再唱《頌佛》:“頌佛寶無止境,功成無量。巍峨雄偉,感受雪峰。眉間玉色生輝,露出六道暗光。龍華三惠願相見,奏真情。”又唱:“天上人間無佛,十方世界無與倫比。我見過世間萬物,無壹物如佛。”唱完就開始繞佛,壹邊繞佛壹邊說:“沒有南菩薩,世界三世導師,四世慈父,人天教主,釋迦牟尼佛三世化身!”“南方沒有釋迦牟尼佛。”第四,回歸皈依。繞佛之後,回歸本位,先念“回文”:“願除三阻之煩惱,願得智慧,得清凈;普遍希望消除罪惡的障礙,在人間永遠修行菩薩道。”然後唱《三皈依》:“皈依佛門,要甘於眾生,懂道,無上。皈依佛法,就要祝願眾生深入經書,擁有如海的智慧。既然皈依了和尚,就要甘於眾生,治理大眾。壹切都好。”浴佛功過會圓滿,眾將齊唱:“浴佛功過勝行,福報全歸……”
在這壹天,僧侶們會在早餐或中午之前舉行向佛陀和祖先獻祭的儀式。善男信女願意在這壹天來廟裏燒香許願,或拜佛念經,或布施錢物,或為大眾齋戒,或燒吉祥,薦死,或聽大師講經,或請和尚做佛事等。寺外,各種經貿文化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因為佛浴節前後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很多,甚至年復壹年,在很多寺廟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日本)孟蘭盆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的“毗濕奴節”是中國佛教兩大節日之壹,也稱為“和尚的自我放縱日”和“佛的歡樂日”,是佛教徒舉行祭祀佛祖和轉生前圓寂儀式的節日。?
根據戒律要求,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僧尼必須在夏季定居,也就是在這種動植物生長繁殖期間,壹則可以避免傷害蟲蟻,二則可以專心誦經或打坐。在七月十五日,壹個人必須進行自我批評或介紹自己的精神體驗,這被稱為“僧侶放縱自己”。經過三個月的專門學習,僧人的成績會有很大的提高,會讓諸佛皆大歡喜,所以這壹天被稱為“佛喜日”。
那麽這壹天怎麽又變成了蘭花節呢?這還得從西晉朱法虎翻譯的《蘭花經》的佛解說起。佛經上說,以神力聞名的慕蓮尊者,在禪定中看到了在餓鬼道出生的亡母。雖然他盡了最大努力,卻無法解除母親的饑餓,於是向佛祖哭訴。佛說解脫的方法:七月十五日,是僧人夏季安頓下來,修行成功的日子。那壹天,妳要搭起壹個盛大的祭拜盆,用各種食物餵給十個和尚,在十個和尚的幫助下救妳的母親。他的母親確實擺脫了餓鬼的折磨。當穆孟連問佛祖,以後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鍋幫忙救父母時,佛祖說:從今以後,所有修持孝道的佛門弟子,都可以在七月十五這壹天,即僧侶自由、佛祖高興的日子,準備各種各樣的飯菜,立鍋供養僧侶,讓現世的父母增加幸福,延年益壽,讓過去的父母擺脫邪道。這裏的眼蟲盆是梵文的音譯,直譯為“拯救顛倒”,意為拯救亡靈的苦難;盆是壹個中文單詞,指的是為僧侶盛放食物的器皿。它壹被翻譯出來,立刻受到了尊重祖先、強調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在漢代首次創立了蘭會所。如易初在《詩六帖四十五首》中說:“鴻銘曰:於每年七月十五日送壺至普思,日以車送之,繼以木蓮等。”由於梁武帝的大力倡導,各界人士紛紛效仿。此後,皇帝和普通百姓都熱衷於這壹佛教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從而形成了壹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不妨稱之為“孝節”。例如,在唐代,盆景的供奉極其奢華,而且常常裝飾得金光閃閃。當時長安的寺廟制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7月15日,每個精彩的比賽。按慣例,供品擺放在廟前,伴有音樂儀式,全城人歡天喜地參觀廟會,十分壯觀;進入宋代後,盆景會逐漸從給和尚供壺變成給鬼和放火燒亡靈,從孝敬變成給鬼祭祀,寺廟裏的和尚會每天向施主募捐錢和米,來推薦他們的死法。後人甚至燃放河燈、燒船,逐漸成為壹種民俗。到了元明時期,這種習俗還很盛行,蘭會所成為寺廟每年的重要活動之壹。例如,袁明的《濟安寺住規》壹書說:“七月十五日,發布人事。這個晚上,我們將開始建立壹個盆景來幫助妳放松和獎勵妳。還必須提前準備好經典書目,供大眾隨意閱讀。將有壹個祭壇打開嗎哪門,所以請跟隨它。"明有鴻曾在《吳征集》中爭辯說:"世人在七月十五日崇拜鬼神是不對的。蘭盆的由來是木蓮,意思是七月十五日,眾僧免費解暑,九十歲參加學習的人得道很多,這壹天加持百倍,不給鬼神食物。賜食來自阿難,不限於七月十五。用的工具是窮盡國民歡迎,不是蘭花盆。用奉賢聖人蓋壹個,幫幫餓鬼。可以嚴格混!“由此可見,明朝前後版本是有區別的,儀式的內容和形式也有壹些不同。對此,清代的義潤曾想兩全其美,說要天天獻蘭花盆,敬三寶;夜飼,穿越鬼神。但由於種種原因,避暑定居制度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實施,僧人從事任意活動的情況更是鳳毛麟角。隨著僧人素質和地位的下降,盆景的形式自然會從拜僧向祭鬼轉變。
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並實行夏季居住的舊制度,部分寺院恢復了在笠原節宣講佛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他們總是願意在這壹天為大眾開齋,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發願或放生,或請三皈依五戒,聽大師講經,或請和尚打佛,讓聖火傳遞。
臘八節
很久以前,中國人就有了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和慶祝臘八節的習俗,這是中國的佛教徒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的啟示而形成的。相傳釋迦牟尼為了尋求生命的真諦和生死的解脫,毅然棄皇位出家。他在雪山呆了六年,常常壹麥壹麻都黯然失色。後來他發現苦行不是出路,就放棄了苦行,下山了。這時壹個牧羊女見他身體虛弱,就煮乳糜養他。釋迦牟尼體力由此恢復,然後在菩提樹下待了七天。臘月初八,他晚上看見星星,就成佛了。根據這個傳說,漢代的佛寺每年都在臘月初八以各種形式進行紀念。如《百丈清規》第二卷,記載“臘月初八,我們的老師尼古美大和尚出家為道時,帶領眾僧,嚴令準備香、燈、燭、茶、果,以申請供養。”其中,為佛煮粥成了常義。佛教認為吃粥有很多好處,所以寺廟壹般都有早上吃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有講究了。通常用蓮子、紅棗、薏米、豆角、銀杏、小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煮成粥,稱為“八寶粥”。粥不僅煮得好,而且煮得很多,以滿足來寺參加祭奠儀式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些信徒是專門為“粥”而來的,認為臘八供奉給佛陀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也給家人享用。就這樣,年復壹年,寺廟裏做臘八粥的傳統在民間廣為流傳。
值得壹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普遍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生、開悟、涅槃都在5月的滿月日,在這壹天舉行沐浴佛等隆重的紀念活動。所以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中國形成的節日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