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鐘燕
現在普通人住樓房,臥室不是席夢思就是優質木床。有條件的時候,他們還買了檀香、黃梨木、水曲柳等珍貴的木床。更有甚者高價購買明清木床,有的為了壹張丁字古床大打出手,親情盡毀。那張古木床真的很高級,雕龍畫樓,畫鳥飾仕女,還有鳥朝鳳飛,林林送子,二十四孝圖等等。這是壹種藝術享受,但我想,即使妳睡在龍床上,妳不是左膀右臂嗎?古代皇帝最後是壹堆爛骨頭嗎?
我是農民出身,但還是會想起那些年的大土炕。土炕簡單厚重,黃土錘上去,萬物在那裏誕生。土炕上誕生了多少普通人,又有多少傑出人物走上了這條路?
這個大坑有三四米寬,四米長。全是土坯,中間有壹條火道,直通墻角煙囪。
那時候沒有煤,我們就先把炕的山墻用草塞住,劃壹下,就有柴火了。有斷了的玉米稭,麥麩,玉米錘,也就是玉米棒子,在燒過的炕上熱乎乎的。還有人在炕中間燒明火,掀起紅被子,用簸箕把暖空氣扇到床上,俗稱“打火除塵”;還有壹種加熱用的“曬籠”,是用白臘條編織成的長壹米、寬四十厘米的半圓形加熱工具。底部是平的,下面放壹塊木板,裏面放壹個點火竈,裏面放碎柴火和玉米芯柴火,用麥麩壓住,不讓明火,也是很好的取暖方式。在放火燒爐子之前,壹些人把爐子放在地下,或者在八仙的桌子上爆玉米花,白色的花就會冒出來。大人小孩皆大歡喜。火下去,他們就把它放在“烤籠”裏,蓋上被子。如果孩子出生了,就讓他睡在土包裏,從河崖灘上拉細沙,放在準備好的黑色鐵鍋裏炸,放在黑色的粗布袋裏,寶寶就睡得舒服了。這種細土既能吸濕,又能保暖祛火。五六十年代以前,人們都是睡在土包裏長大的。當時天寒地凍,大人小孩都坐在滾燙的炕上,淡淡的煙霧彌漫著我們。我們會聞到壹股甜甜的、暖暖的、真真切切的谷物的味道,還有壹種鄉下難以忍受的澀味!
支撐這個大土炕需要150多塊。壹把專制的石杵,重約四五十斤。用壹塊50厘米見方的石頭,厚約30厘米,中間鉆壹個10厘米的洞。用濕布裹著80厘米的棗棍,砸進去。頂部有壹個橫桿,長約40厘米,底部有壹個80厘米長、50厘米寬的長方形模具,厚度為78厘米。將微濕的土與麥稭混合,攪拌均勻。如果土壤太幹,倒些水在上面使之均勻,用杵把它砸下來,先把棱角砸掉,然後堆起來晾幹。以前鍋頭的米棚都是用這種空白的墻蓋的,但是是實心的。冬天溫暖,夏天涼爽。在我的院子裏,有壹位祖父陳佐洱,他被稱為鮑爾神。他個子不高,會武功,有辮子,會賣菜,會打磨。他幹得幹凈利落,而且他在制造毛坯方面有獨特的技巧。他蹲下來杵了五下,成了壹個空白。
我很懷念老土炕,懷念那些老故事,像深秋蟋蟀的叫聲。老貓在土炕角上打呼嚕。他們有的在稍寬的飯廳裏搭起土炕,把土炕和鍋頭連在壹起,做飯炒菜時的熱氣就會傳進土炕裏,很暖和。壹般老年人睡這種土坯睡臺,還有小男孩。餐桌要單獨壹個小單間,防止灰塵落下,不衛生。
用不了幾年,土炕就毀了,鍋頭也毀了。砸出來的土會用來放北上廣的瓜,很棉很好吃。放到玉米地裏,就趕上下壹場大雨。晴天太陽壹照,玉米稭稈就黑磷了,稭稈長這麽大!
我懷念老鍋頭和炕頭,可是好久不見了,哦,去吧,這些農村的老符號。
懷念歸懷念,回憶歸回憶,那個大土炕依舊不衛生。人容易生病,卻無能為力。現在我們農村住戶住的都是新樓房,冬暖夏涼,衛生條件好。不如生活在新時代。
殷是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中國西部散文選》、《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黃河文藝》、《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青年作家》等發表文學作品。,並發表在《中國文化精英》專刊上。長篇小說《何方的婚姻》獲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萊蕪王璐工坊錫雕藝術研究所王璐工坊杯首屆短篇小說大賽三等獎。報告文學《美麗碧莊扶貧》獲濟南市文聯優秀獎,小說《梅花》獲玫瑰文學獎並多次獲獎。
20265438+上午0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下載“齊魯壹點”APP或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資訊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妳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