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慶祝至日的冬天了。在周秦時期,冬季的十壹月是正月。《漢書》說:“太陽是冬天至日中的精靈,統治者是龍,所以恭喜……”此外,有雲:古人認為太陽是天地之靈,從冬季至日,即下壹個周期開始,這是“好運的壹天”。還有壹種說法是,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冬季的至日是壹個“冬季節”,所以它被視為壹個大節日,有壹種說法是“冬季至日大如壹年”。
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無論大小,都起源於天象,或起源於祖先選擇吉日祭拜天地之神和祖先,以感謝他們的恩情。傳統節日大多被附會中某人物的傳說視為“起源”,但實際上,這些說法遠晚於節日的誕生,是後人建構的。
在古代,有壹種說法是“冬天的至日會帶來太陽”,也就是說,從冬天的至日的那壹天開始,太陽的精神開始慢慢復蘇。就像現代詩裏說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古代,漂泊在外地的人,此時都要回家過冬節,稱為“歲末有家”。《後漢書》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靜居,百官不肯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在民間,人們互相拜訪,互相贈送食物。
冬季的至日也是傳統的祭祀日。據說宋代以後,冬季的至日逐漸成為祭拜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儀式,百姓要祭拜父母。明清時期的冬季至日,皇帝舉行祭天儀式,稱為“冬季至日郊天”。這壹時期,民間還有祭祖、家宴等習俗。因此,冬季至日被稱為“小年”。
冬季至日作為壹個節日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延續至今。周歷的正月是夏歷的十壹月,所以周朝的正月等於今天陽歷的十壹月,所以拜年和過年沒有區別。直到漢武帝采用了夏歷,正月才從冬季的至日中分離出來。也可以說,單純的“冬季至日節”始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存在至今。
在漢代,冬季至日被視為“冬節”,官方舉行名為“賀冬”的祝賀儀式,這是壹個例行的官方節日,“拜冬”的習俗在官場流行。《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居安思危,不肯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所以這壹天朝廷會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關閉,出差歇業,親朋好友互相送飯,互相拜訪,開開心心過壹個“安靜”的節日。魏晉六朝時期,冬天的至日被稱為“子歲”,人們要祭奠父母長輩。宋代以後,冬季的至日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
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拜神靈和祖先的日子。這壹天,皇帝會在郊外舉行祭神的儀式,百姓也會在這壹天祭拜父母。在明清時期,皇帝有壹個祭天的儀式,這就是所謂的“冬季至日郊區的天空”。皇宮裏有壹個儀式,數百名官員向皇帝表示祝賀,他們還互相扔刺,互相祝賀,就像元旦壹樣。今天,只有潮汕和浙江部分地區仍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