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惜春十六年,1189),盧溝橋建成。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85盧溝橋正式退役;1991,盧溝橋封閉管理。[2]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形。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壹槍。
中文名
盧溝橋
外國名字
盧溝橋
建造時間
1189
投入使用時間
1192
歸屬區域
中國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城南大街77號
快的
航行
橋址建築設計和施工成果文化特色保護措施的價值和意義
施工過程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金世宗決定修建盧溝橋。但在建設開始前,金世宗於次年年初去世。
***12張
盧溝橋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修建盧溝橋。[2]
金明昌(1192年4月24日)3月11日,盧溝橋竣工。金章宗被命名為“廣利”,並改名為盧溝橋,因為它跨越了盧溝河(永定河)。[2]
元祐四年(1317)至鄭錚十四年(1354),在盧溝橋修建了渡塔。[3]
明朝自永樂十年(1412)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共修建橋梁六次。6次無重大項目。明朝永樂十年(1412),橋修過壹次,修的是什麽記不清楚了,但根據記載不是大修。
明姚輝:“永樂十年七月,盧溝河漲水,損毀橋梁堤防,命工部修築。”明九年(1444),盧溝橋重修。《童鳴誌》:“(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朝九年復建。”
明弘治三年(1490),盧溝橋建成。[4]《史明錄》:“弘治三年五月,盧溝橋建成。前帝山陵工匠四萬,不及山陵三分之壹。”
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盧溝橋修好了,但還沒完工就停工了。《史明·盧》:“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令盧溝橋工頭停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建盧溝橋,但工程規模、建什麽都不包括在內。
陸:“嘉靖三十四年七月,盧溝橋建成。”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盧溝橋修建壹次。這個項目沿襲了上壹年的項目,可能會返工或者補上。
陸:“嘉靖三十五年,四月,盧溝橋建成。”[5]
10月9日(1669),盧溝橋改建。[4]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盧溝橋重修,康熙下令在橋西端立碑,記述盧溝橋的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盧溝橋建亭立碑,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小月”四字碑文立於橋頭。[4]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光緒皇帝去世後,葬於河北易縣西陵,要過此橋。由於橋面狹窄,橋兩邊的石柵欄不得不臨時拆除,兩邊還得搭木橋才能順利通過棺材。後來,石柵欄被恢復原樣。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七日,盧溝橋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發動八年全面抗日戰爭的起點。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七月下旬,連日暴雨後永定河泛濫,盧溝橋石柵欄被沖垮,橋面被淹,盧溝橋右岸1.5 km處執行。[6]
1967年,盧溝橋路面拓寬400多米,修建混凝土懸臂梁59根,更換91崗哨,重新雕刻柱頭獅子。同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令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的問題。
1985,盧溝橋正式退役。
1988年9月3日,壹道雷電從盧溝橋北側將68號欄桿哨位破壞,哨位上的石獅也被破壞。
1991,盧溝橋封閉。[1]
2017年7月17日,盧溝橋石獅建立了數字檔案,盧溝橋全景呈現。
盧溝橋
電橋位置
盧溝橋,又名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約15公裏,豐臺區永定河上。因跨越盧溝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7]
盧溝橋黃昏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盧溝橋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凸起。橋墩、拱券、崗亭、欄桿、抱鼓石和華表都是用天然應時砂巖和大理石建造的,而橋面則用巨大的天然花崗巖鋪砌。
盧溝橋下的河床是用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鋪成的,整個橋身都非常牢固地建在上面。橋墩平面為平底船,上遊在北面,為進水口,引水尖如弓而建,長4.5-5.2米,約占橋墩的四分之壹。在每個引水梢的前端,安裝壹個邊寬26厘米、向外呈銳角的三角形鑄鐵,以減少洪水和冰的沖擊,保護引水梢的穩定性。引水尖頂上有六層引水石板,稱為焚風臺。下面兩層挑出來,上面幾層陸續收上來,高度1.83米,既加強了引水梢的穩定性,又平衡了橋墩的承重壓力。
盧溝橋橋墩南側光滑,呈流線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減輕激流對券孔的壓力。橋面大理石護欄由281個崗亭和279根欄桿交替組成。南崗哨141,圍欄板140;北側有140崗哨和1.39柵欄板。
盧溝橋的崗亭和欄桿石上雕刻著精美的花卉圖案,崗亭兩端各雕刻壹只大石獅,頭上、腳下或胸後還雕刻著壹些小石獅。橋的兩端,東端是兩只大石獅,西端是兩只大石象。他們龐大而天真。頂柱中除石獅石像外,還有壹豎華表,高4.65米。有壹個八角形的須彌,上面鋪著大理石,蓮花盤上雕著壹只石獅,正對著橋,看起來好像在歡迎行人。
盧溝橋東端北側,有壹塊名為“盧溝小月”的碑碣,並建有碑亭。
康熙帝重修盧溝橋碑,立於亭外。乾隆皇帝重修盧溝橋碑,立於橋西端北側。[8]
設計參數
盧溝橋全長266.5米(橋身213.5米,兩端飛鵝26.675米)。橋兩側雁行呈喇叭形,入口寬32米,橋身總寬9.3米(含地被、天幕、欄桿),橋面寬7.5米。橋墩10,橋洞***11,均為白石砌成。橋身、拱、墩用腰鐵扣緊,墩為船形,臨水面建成引水尖,尖部裝有三角鐵柱,稱為“削劍”,抵禦洪水和春冰。東、西拱11.5m,中拱13.42m..中部主橋孔跨度為21.6m,其余孔逐漸收斂,近岸孔跨度約為16m。
橋兩側有279個石欄桿,南側有281個望柱,140個望柱,北側有141個望柱。柱間距約為1.8m至2m,柱高為1.4m..柱間嵌石柵欄板高約0.85米。每個柱頭上雕有壹只大石獅,***281,大獅上有198只幼崽,頂杠上有2只,華表上有4只,總大小為485只。橋的兩端,東邊有石獅,西邊有石像,靠近橋頭的柱子。[9]
建設成就
由巨大的花崗巖條鋪成
盧溝橋橋面略呈弧形,兩端較低,中間凸起,由巨大的天然花崗巖條鋪設而成。橋下的河床是用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鋪成的,整個橋身都非常牢固地建在上面。[7]
縱向實腹砌築法建造拱輥
盧溝橋半圓形拱片采用縱向實腹砌築法,使11拱片連成壹體。拱券龍門石上,2019,中間仍有三個拱龍頭,名為“丘記”,雕刻十分精美。拱門和石頭用鐵、銅或鐵加固,橋墩內部也用鐵連接,橋腳用鐵柱貫穿,以使其永久千年。這在中國大石橋的建築史上也是罕見的。[7]
盧溝橋
文化特征
盧溝蕭月紀念碑亭
在古代,當月亮在黎明時分從西方落下時,明亮的月亮反射在水中,使它更加明亮。因此,“盧溝小月”自金章宗統治以來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壹。1698重建時,康熙皇帝下令在橋的西端立碑,記述盧溝橋的重建。在橋的東端,有壹塊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蘆溝小月”碑。[10]
***10張
“盧溝小月”漢白玉紀念碑
雕刻壹只石獅
盧溝橋的橋面兩側都有石欄桿。欄桿柱子上雕著石獅,橋頭立著石華表。南有石欄桿279個,139。柵欄板平均高度約85厘米,橫截面呈下大上小的形狀。底部厚度約23-30 cm,頂部厚度約20-25 cm,表現明顯。欄桿的內部覆蓋了幾個部分,比如豎梁和豎柱。桿為八角形,但去掉了四個角,癰部不中空,隱約呈瓶狀,造型剛勁,與明清時期的寶瓶風格大相徑庭。圖案多為雲紋,表現出古樸的特點,體現出“建築法式”中石欄桿的“雲拱”味道。裙板的構件包括上檁條和安裝板,與明清石欄板風格相似,但整體扁平化特征明顯,中間沒有豎檁條。此外,部分暗紅色砂巖,雕有寶瓶座荷葉,風化程度尚可,推測為康幹時代所制;最後,壹些比較新的石頭,雕刻也不精細。推測制作時期為清末至解放前。因其數量眾多,且幼獅多刻於隱蔽處,明代有“盧溝橋獅子無數”的歇後語。
金元時期的石獅體型比較細長,獅頭較大,面部較窄,嘴上翹,下巴飽滿,嘴微張,但雕刻的獅嘴中間沒有鏤空,類似假開口。腿也很短,前腿有壹些鱗片狀的甲紋。頭上的卷發不是很高很凸,而且他很吸收,頸帶優雅。在妳的頭前掛壹個小鈴鐺。這些都是金元時期獅子的特點。
明代的石獅子略矮粗,或滿身繡球,或小獅子,或上面有小獅子。獅子嘴巴張開,舌頭向上舔著,嘴巴又方又大,中間是空的。清代石獅從胸前突出,張開大嘴。他們雕刻精美,身上有小獅子,脖子下有壹條寬寬的花邊,卷發非常突出。刻紋較深,表情表情主要在臉上,眼睛長,瞇著眼。此時的獅子應該說沒有之前那麽兇猛了。雕工精細,身上的花紋,包括鈴鐺上的,都相當精細。
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石獅的外觀很新,雕刻比較粗糙,獅子後面的卷發變大了。以前是九圈十圈,現在是壹圈兩圈。獅子的嘴、鼻子、眼睛都沒刻那麽深,明顯是隨意的,沒有比例。所用石頭的顏色不是。雕塑的這些變化反映了這壹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動蕩和蕭條。
新中國成立後,盧溝橋石獅多次大修或翻新。但是在修復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原始數據進行復制。選石的標準也不壹樣,有好有壞,參差不齊。總的來說,盧溝橋上的5,065,438+0座石獅,經歷了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的修繕,融合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色,成為晉代以來石雕藝術的博物館。[11][7]
***25張
盧溝橋的獅子形狀各異。
文化作品
明代畫家貓王繪制的《盧溝小月圖》。
詩歌作品
乾隆關於盧溝橋的兩首詩
新壹波滑芴瘦瘦,春山蔥郁陰。
地平線上,詩在蘆溝路,我在半唱的同時想起了我的過去。
這是倚在柵欄上的好時候,只有當龍脈變成綠色和黃色的時候。
唯有幽懷渴土,何時傾吐?[12]
盧溝蕭月紀念碑亭
於右子的《盧溝橋賦》
蘆溝瑤角桑幹,月照江面落石灘,
雞在屋裏呱呱叫,鵝在沙汀呱呱叫。
水光粼粼大漠山白煙,野色搖草斷。
跨越千古的長橋,橫亙南北,憶月桂樹倚幹。[12]
盧溝的晨月
陳輔的《盧溝橋賦》
長橋彎喝海晶,河不濺冰。
遠遠的,有幾盞燈火,殘癩蛤蟆還映著長庚。
路上都鐸之聲急,霜花濕如金錢馬鬃。
突然,金色的影子在沙灘上晃動了壹下,白鷗飛下了黃色的蘆葦叢。[12]
石獅
楊榮勇盧溝橋
小河的聲音充滿了聲音,在西山的霧氣中也能看得見。
遠處的樹隱隱有雲,稀稀星星稀稀落落,晨曦微寒。[12]
石獅
歷史典故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六日,日軍在盧溝橋操練,謊稱損失壹兵壹卒,要求在宛平古城搜查,被軍政單位拒絕。7月7日,侵華日軍炮轟盧溝橋和宛平古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拉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7月8日,日軍兩次炮擊盧溝橋,造成中國軍民60余人死亡,200余人受傷。[6]
主題活動
2017為紀念抗戰爆發80周年,盧溝橋景區首次推出“紀念抗戰80周年珍藏版門票”。同年7月8日上午,第31屆盧溝橋舞獅越野跑在北京園博會舉行。
2018年7月7日,19,“記住江河”——首都各界人士紀念抗戰爆發81周年活動在豐臺區盧溝橋橋頭舉行。
盧溝橋
旅遊資源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包括歷史之橋、科學之橋、藝術之橋、文化之橋、英雄之橋五個部分,充分展示了盧溝橋的歷史和影響力。[13]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1987 7月6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北京盧溝橋畔落成,鄧小平題寫館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周圍是以明清風格為主體的仿古建築。它的前面是壹個翻新的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獅覺醒”,廣場北側矗立著高14米的國家旗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博物館
保護措施
1961年,盧溝橋及相鄰的宛平縣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交通量而修建的盧溝橋新橋竣工,但盧溝橋繼續承擔運輸任務。
1986成立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目的是恢復盧溝橋原貌。1949後鋪設的瀝青和1967加寬的步道被拆除,恢復了古橋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相鄰的盧溝新橋和後期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65438年6月至0997年6月,對部分遭雷擊損壞的石獅和瞭望塔進行了維修和補救。[1]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確定為北京市第壹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4]
價值意義
盧溝橋作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和全國抗戰遺址,不僅是豐臺區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事件紀念地。[15](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