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臥牛城的由來,清風樓的由來

臥牛城的由來,清風樓的由來

臥牛城的由來

青州,中國古代九州之壹,因色碧而得名“青州”。它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七千多年的文化。其城建於西漢,幾經遷徙,位於南陽河南岸。這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它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右邊是山川,左邊是大海。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內陸和沿海的交通要塞,自西漢以來就是歷代的名城名鎮。

據傳說,方圓最早的城市青州城有幾十英裏大。因歷代戰爭需要,三次縮小,即自古流傳的著名的“三步青州”。另有青州城“三遷四建”的記載。自西漢以來,在青州西南的樓樓山腳下,瀑布水流處,建立了廣縣。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分為十三個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設在光縣,為第壹個青州市。西晉末年,光縣因戰亂遭到嚴重破壞。懷永嘉五年(公元311),青州刺史、青州人曹賁在原城西北的王耀山腳下另建新城,加固城墻,加強防禦,將城命名為“光谷城”,形成第二座青州城(壹遷二建)。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鮮卑人慕容德占領光谷,在此建都,建立南燕國。安帝藝兮六年(公元410年),東晉武帝派大將攻城,滅南燕,夷平光谷城,定名為青州刺史。楊木之另起爐竈,三義青州城。光谷城東,南陽河北岸壹帶,建新城,名東陽城。這是第三座青州城(兩遷三建)。東陽市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800米,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城內有五個城門,分別是東面的“小東”,西面的“泰山”,南面的“南天”,西北面的“真清”(馬邑),東北面的“武曲”(東苑)。南宋,明帝太史五年(公元469年),北魏文帝晉升三年,東陽城被北魏攻陷。孝明Xi平二年(公元517年)秋,人口眾多、商賈眾多的東陽城,到了河南岸,築起土墻,建起了比東陽城還要大的南國。這兩個城市被壹條河隔開,並由橋梁連接起來。就像壹座城,這就是後來的南陽城,也是三次四次建成的。城外幾英裏處有壹些高大的類似地球的城墻。原城墻是否已被拆除,無從考證。最後的青州城,離方圓還有十多裏。在明朝,城墻被加寬加高並用青磚加固。城的形狀像壹頭臥在雲門山腳下的壯牛,所以又叫“臥牛城”。城墻又高又寬,建城用的土都是就地取材。用土造城後,借土的地方既是護城河,又事半功倍。土用得越多,護城河挖得越寬越深。青州城與其他城市的區別在於護城河又寬又深。此外,自古以來河道因洪水而擴大,護城河深約四五米,寬約30米。

青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了加強防禦,有雙門,在主門(大門)外還建了壹個小門。兩座城門中間由壹圈城墻連接,圈城被稱為“甕城”。如果敵人攻城,就必須攻擊第壹道防線——“甕”,突破它。守軍將關閉第二道防線——大成門。關閉城門後,他們會釋放1000公斤重的城門,這將使城門變得極其堅固,他們可以從城門上方和圓形城墻上方用箭攻擊入侵的敵人。如果小閘門能再關上,就會形成鳥中捉鱉之勢。城內有四座城門,城門之間的角上有望樓把守,望樓就是望樓和烽火臺。如遇敵情,可點燃煙霧報警,兩個大門的守衛可互相照應。青州城墻堅固,防護嚴密,易守難攻。

壹、青州南門說“福彩”。大城門當地叫南門,南門門口左右墻上有很多小洞。這些洞是值勤士兵休息的地方,不占用街道。他們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乘涼,值班的戰士可以輪流休息。設計巧妙實用。水滸中,宋江帶領眾將觀察城外地形,在南門外的高坡上。青州城南門遠眺雲門山。站在塔上,鳳凰山、雲門山、陀山壹覽無余,尤其是雲門洞頂上懸掛的鏡子。南門外,現在是雲門山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第二,東門叫“海燕”。當地叫東門,比南門高,比南門大。大門高約15、6米,門口深約30米,寬約10米。每到夏天,洞內涼風習習,是當地居民納涼的好去處。城門外的石墻上刻著許多圖畫和故事。可惜沒有保存下來。門口頂部的青磚被硬物劃成了幾米長、十厘米深的溝。傳說古代有壹位武將騎馬經過,身披鎧甲,高大魁梧。雖然穿過十幾米高的門洞後他低下了頭,但頭盔上的鐵矛還是將門洞頂部的青磚捅進了壹條深溝。東門的大城門和小城門距離大,面積廣,所以東門的骨灰盒也很大,住著幾十戶人家。蒲松齡先生的《聊齋誌異》中提到,住在青州市東門外的王光就是東門。小東門的洞壁上也有很多小洞,供守城的士兵休息。在門外,沿著城的根部建有快樂軌道,通往其他城門,供守城的士兵在城內巡邏。

三、西門為“代宗”。西門和北門拆得挺早。西門面向西北,城墻高大堅固,巨大的長方形石塊鋪成的路面從城內壹直延伸到城外的吊橋。西門原有建築擁擠繁華,但因戰亂不斷,房屋被拆,百姓遷走,只留下幾寸斷壁殘垣。城門拆除後,幾段城墻孤零零地矗立著,寒風中搖曳的白楊樹陪伴著孤獨的石板街(如今西門已成為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建築群,宏偉的博物館就在這裏)。順石街出西門,順坡向西,便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故居。它面對的是北宋範仲淹由四郎知青州時所建的範公亭。有小橋流水,綠樹環繞,有壹種神秘幽靜的仙境氛圍。

4.北門,名為陳展,位於南陽河畔,地勢較高,居於河南岸,與早期的東陽城隔江相望,是向西和向北的必經之路。城外是著名的萬年橋。橋下的南陽河又寬又深。雨季到來時,南陽河匯集了西南山區的水。濁浪滾滾,氣勢磅礴,為青州城增添了壹道天然的防禦屏障和美麗景觀。現在南陽河邊的竹林正在下雨,水波蕩漾,假山瀑布,鮮花遍地,是青州壹景。

===================================

臥牛城的由來:臨汾,湯濤和齊壹的舊都,歷來被稱為臥牛城。1977 10有人在城墻東北角取土時,挖出了壹個石箱,裏面裝著壹個鐵臥牛的雕像,還有明代朱洪武的碑文。鐵牛重124公斤,底座重33公斤半。這大概就是臨汾被稱為臥牛城的見證吧。臨汾市始建於西晉,距今約1600年。鐵臥牛是什麽時候埋在城墻裏的,無法考證。出土銘文有“桂疇(1373)冬季壹月有五日”等字樣。城墻整修時,從城東北角挖出了這頭鐵牛。又說五代梁開平二年(908)九月,麟州刺史記載交戰時,寇退守修城,掘之。當時他覺得吉利,就把鐵牛原封不動地埋在了原地。明代第二次出土後,又認為是“退兵滅寇兵之吉日”,故選其為吉日藏之。1977 10是鐵牛第三次出土。現在這只鐵臥牛已在臨汾姚廟展出。

==========================

慶豐大廈位於邢臺市橋東區顧芳街北端(原老城區中心,政府辦公樓前)。邢臺,元代屬順德道(先屬府),明清屬順德府。今天,城市壹直由道路和政府管理。慶豐樓原位於府衙前,是府衙的組成部分。青風塔的建造日期不得而知。據順德府誌記載,清風塔“建於唐宋”,後因戰亂等原因毀於壹旦。明憲宗三年(公元1467年),邢臺知府李光恒不惜重金重修。重建的慶豐樓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青峰樓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依然雄偉壯觀。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慶豐樓是壹座重檐、依山而建的建築,高度超過70英尺。它分為三層,下面有壹個平臺和壹個飛檐。莊嚴雄偉,具有民族風格。壹樓是磚石平臺,中間是拱形門。門可以對車輛和行人開放,也是夏天納涼的好地方。二樓青磚圍合,正廳居中,前後門相對。大殿西南角的墻壁上鑲嵌著壹組四季的詩詞書畫石刻,相傳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具有壹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可惜春色盡失,如今只剩下夏秋冬三片。此外,10個刻在慶豐樓的石雕存放在室內。第三層是木制的,四面都有門。屋檐下有壹塊巨大的牌匾,上面用蒼勁秀麗、典雅大方的字體寫著“慶豐樓”幾個字,原是明代壹位宰相所寫。若登上,站在最高處,遙望欄桿,城內店鋪林立,太行山蒼翠,興州盡收眼底,故稱“望郡樓”,是舊時“邢臺八景”之壹。

據同時代人陳進所著《清風樓記》記載,李光恒建成此樓後,“閑暇時聚賓客登之,四洞寬闊,俯瞰之”。李光恒標榜自己:“禦風清幽,從帝側來,我先宣之,播於八端”,“護我禦圖,使龔為磐石”。他的封建臣子對國家的忠誠之思溢於言表。而“慶豐樓”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解放後,慶豐樓多次修繕,1997年才徹底修復。為了烘托和豐富這壹文物景觀,對慶豐樓前的傅僉街進行了規劃改造,建成了壹條明代仿古街。壹條牌樓飛檐、雕梁畫棟的古色古香的街道,與古色古香的慶豐樓相得益彰,呈現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民族色彩,成為邢臺市的又壹道新景觀。

位於百色市中山壹路八壹希望小學,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建於1911。是磚木結構的三層獨立建築,因為四面八方都可以逆風。因此得名“慶豐樓”。

成立時是軍政處所在地。大樓不僅是辦公室、會計室,還是臥室。百色起義創辦的報紙《右江日報》編輯部就設在這裏。

  • 上一篇:2016年7月適合黃道吉日?
  • 下一篇:史上最新的房屋簽約流程,教妳7步買新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