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古代時間的計算
1,中國古代人的每日日記法主要有十六時制、十時制、百時制、十二時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其中,十二小時制應用最為廣泛。
十二點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就是十二點。漢代命名為子夜、烏鴉、平旦、日出、食時、角、日中、日晷、日落、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樣化,言語逐漸不盡如人意,於是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有晚上十壹點,早上壹點,早上三點,早上五點,早上七點,早上九點,中午十壹點,下午壹點,下午三點,晚上五點,晚上七點,晚上九點。
2.十二點和二十四小時之間的換算
午夜23:00-1:00,1:00-3:00醜,3:00-5:00印石,5:00-7: 00石矛,7:00陳石,以此類推。
二、古代歷法中年、月、日的定義
在中國古代,壹般使用農歷。在天文學中,農歷主要是指按照月相周期排列的歷法,其中月亮繞地球運行壹周(以太陽為基準,實際月亮運行壹周以上)。)是壹月,即以月亮為確定歷月基礎的歷法,壹年十二個歷月。
在歷法發展演變過程中,利用二十四節氣的出現來科學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農歷根據月亮的運動規律來確定月亮:月亮的軌道叫白道,白道和黃道都是天體上的兩個大圓,相交於五度九分。月亮繞地球壹周,兩次出現在黃道上,歷27日7小時43分11.5秒,稱為“恒星月”。
只有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向前數超過27度,月球每天運行13度15分,所以29日需要12: 44: 2.8才能回到月球,稱為“朔望月”,習俗稱之為月,意為朔望月。
擴展數據
古代計時工具
首先,標準表
日晷也叫日晷。標準表中的“桌”是垂直立在地上的桿子或石柱;“圭”是壹塊從表跟向北水平延伸的石板。
每當太陽轉向正南,影子就落在貴嶼的水面上。通過測量影子的長度,我們可以計算每個節氣的時間,如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影子最長的時候,冬天的至日來了;在最短的時間裏,夏天至日來了。它是中國最古老和最常見的天文儀器。
二、刻字和漏字
刻漏又叫刻漏、漏鍋。漏壺主要有兩種:排水型和接水型。早期的漏水大多是排水型的。漏水壺底側漏水,格叉和關閉舌再次上升,使漂浮在漏水壺表面的漏水箭頭隨水面下降,漏水箭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了接水型。水以恒定的流速從漏水壺註入接收壺,接收壺水面上漂浮的漏水箭頭隨著水面的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第三,沙漏
沙漏是流沙推動的,因為冬天漏水,容易結冰。《史明田文誌》記載,早期詹西元創制了“五輪沙漏”。後來周樹學為了防止堵塞,把流沙洞擴大,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 ~ 1381)寫的《宋集》中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的大小和減速齒輪各輪的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尖沒有齒,但裝有指示時間的景觀盤。
四、水渾儀
水載渾天儀是壹種依靠水力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能測量時間的儀器。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將水註入輪子,使其晝夜轉動。除了星星的運動,它還可以顯示太陽的升起和月亮的落下。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儀更精致復雜。
所以在制作水載渾儀的時候,把它放在武成殿前,由文武百官觀看。所有這些都制作精美,測量王朔和準確報告時間令人驚嘆。* * *稱之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