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8月,司馬昭突然因中風去世,享年55歲。繼承了趙的和。十二月,司馬燕迫使魏元帝曹桓退位,成為晉皇帝。
晉武帝大肆擁立宗室為王,使其掌握兵權,以彌補之前曹魏過度鎮壓宗室,導致皇帝孤立無援,最後被權臣篡位的經歷。同時,268年,太史律頒布,279年,賈充、楊基、杜預、王君奉命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黃巾起義以來的割據局面暫時統壹。
司馬燕
司馬燕(236~290),晉武帝,河內文縣(今河南文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年至290年在位),司馬懿之孫,司馬師之侄,晉朝皇帝司馬昭的長子,繼父而母為開化皇後王元吉。
當初以父之榮,封於北平亭子。歡迎長島公爵曹煥,遷為中伏郡,為新場鄉侯。他被尊為福君將軍和晉國王子。獻帝二年(265),拜為丞相,攻晉王。逼魏元帝曹桓打坐,建立金朝,定都洛陽,始有年號。
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實行法治,頒布戶模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制和積官占田),人口增加,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鹹寧五年(279),杜宇、奉命發動“晉吳之戰”,實現國家統壹。
從此,驕奢淫逸,懶政怠政,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太熙元年(16,290年5月),卒年55歲,葬於陵,謚號武帝。
擴展數據:
統壹全國:
晉滅吳之戰是從279年11月到次年3月。晉武帝司馬燕發兵水陸並進,取建鄴(今中國江蘇南京),壹舉滅吳,實現了統壹戰爭。
公元279年11月,晉武帝派兵分六路攻打吳國。次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湖北省中南部秭歸東)後,突破吳郡橫斷江路的鐵鎖和鐵錐,船行無阻。後來又活捉了吳希賢總司令兼都督孫信。
東線,吳丞相率三萬大軍渡江,被金軍擊敗。金軍當機立斷,將部隊直指建業。吳軍驚恐膽怯,士卒聞訊而逃,吳國宣告滅亡。
在這場戰役中,西晉準備充分,善用戰機,兵分多路,與陸路並進,發揮了強大的水軍作用,當機立斷,壹舉拿下。
吳主昏庸,防守懈怠,兵無常事,缺乏統壹對策,導致接連失敗。金朝滅吳後,自東漢末年分裂了幾十年的中國重新統壹了。
晉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渡江作戰。此役開創了水陸並進、多路並行、順流而下的大江大河攻略,結束了自東漢以來長達數十年的分裂局面,為後人征戰長江提供了借鑒。
在晉滅吳戰爭中,西晉準備充分,戰略指揮正確,作戰部署得當,所以取得了勝利。王蒙率領的水軍對這場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的情況下,長江天塹是不可逾越的障礙,更何況吳以船為馬,水軍始終強大。曹操兵敗赤壁;曹丕攻吳,從臨江歸來,都受到長江的限制。
司馬燕接受了這些教訓,訓練了壹支強大的水軍。這支水軍從巴蜀起航,沿河向東,破鐵鎖,除鐵錐,斷關奪關,所向披靡。只用了40多天就到了建鄴。然後他不失時機的配合步兵發起總攻。最後,吳主孫皓被迫投降,吳國滅亡。
百度百科-晉吳之戰
百度百科-司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