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介紹壹下太空大米。顧名思義,太空水稻的種子已經在太空中了。重要的是,這些太空水稻的種子於2020年6月165438+10月隨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歷經23天76萬公裏成功返回地球。這批太空種子返回地球1個月後,在廣東省華南農業大學實驗基地選定了種植地點,於2021年2月26日播種。
經過8月份的生長,太空稻達到了半個人的高度,沈甸甸的金稻穗壓彎了它的腰。每粒水稻種子約65,438+0 cm,褐色或白色,共2,000株水稻,65,438+0,000個單穗,裝入三袋,送實驗室進壹步研究。
根據研究人員的解釋,這批水稻種子將分為三批,壹批繼續種植,另壹批保留,最後壹批用於深入的遺傳和形態鑒定,從微觀角度找出它與地球上常規水稻的區別。進展順利的話,最快4-6年後,小批量的太空大米就會端上人們的餐桌。
研究人員還解釋說,太空大米並不是第壹次出現。國內已有太空水稻育種成功案例,如華航57號,口感極佳。稻米品質在國家標準中被評為壹級品質,水稻植株具有高抗白葉枯病和稻瘟病等許多優良特性。再如夜香優航1573”,也是航天育種的優質水稻品種,不僅抗倒伏,而且產量高。兩種太空水稻都已大面積種植。
初中和高中的生物、物理教材中都有涉及太空育種。在微重力、磁場、高真空、高能輻射等因素的影響下,DNA鏈斷裂或重組、基因組易位和產生新突變體的概率比地球上高出10倍以上。在地球環境下創造種子突變的條件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關鍵是變異本身是隨機的,可能會朝著預期的方向進化,但是有相當壹部分是朝著不盡如人意的方向變異的,這就意味著之前的所有投入可能都白費了。
但對於太空來說,種子的基因變異變得容易多了,而且無論是探月還是建空間站,攜帶種子進入太空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大大降低了成本,但產出往往出人意料!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對水稻種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抗病、耐旱、抗倒伏、口感優良等。很著急整合大米的所有優點,保持完整健康。由於太空育種沒有外源基因的切割和拼接,不輸於轉基因作物,株型表現更穩定。
事實上,中國的天空育種幾乎與航天工程同時起步,尤其是後期,每次航天發射都要“稍微”播種。比如1987是中國航天育種元年,水稻、青椒等種子隨中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然後神六搭載了菊苣苔,燈盞細辛等等。
神七壹次帶了87顆種子,神九帶了普洱茶種子。印象深刻的是神舟10,因為它攜帶了人參種子。老高第壹次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也在想,如果以後人參長到胡蘿蔔那麽大,還能當飯吃嗎?
也正是因為這些,我們才真正嘗到了太空育種的甜頭:據資料顯示,僅太空育種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在中國就累計推廣240萬公頃,糧食產量增加13億多公斤。2020年最新公布的數據是,太空養殖數量突破700只,產值突破2000億。這些成果既屬於中國育種專家,也屬於航天科技人員,他們共同推動了中國育種事業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