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三傑和變法三傑誰更厲害?
倒計時5,5,4,3,2,1。他們是福澤諭吉、樋口壹葉和野口秀樹。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這三個日本人?
10000日元——福澤諭吉,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日本第壹所私立大學慶應私立學校的創始人。
5000日元——明治維新時期的女作家、才女樋口壹葉去世,享年24歲。可以和中國的張愛玲相提並論,但她的小說不是粉戀,而是黑社照。
1000日元——野口英樹。現代日本細菌學創始人,混血兒,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日本人。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他感染了該病毒,於5月21928日死亡。同年6月65438+5月,他的遺體被運回紐約北郊的壹處墓地安葬。他的題詞是:“他壹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不比我不知道,我更驚訝。
壹對比就知道,中國的“英雄”都是帝王將相,都是“優於他人”,都是“寧負天下,不負天下”。如果,只是“英雄”自己動手,僅此而已。碰巧這些“英雄”也是中國人崇拜和珍惜的。
三個角色有哪些英雄事跡?下面列出。
福澤生活在幕府末期。在美國黑船的威逼利誘下,日本不得不走上改革之路。但是,東方還是西方?陽關路是哪條路?沒人理解。是為了堅持日本特色嗎?日本人徹底與東亞決裂,“掉頭向西”,擁抱歐美,才是最迫切的問題。
福澤諭吉以“雁奴”的敏銳眼光和超人的勇氣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偉大構想,為黑暗中的日本點亮了壹盞前進的明燈。他在《文明提綱》中說:“要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壹切討論的標準,並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得失。”他還呼籲:“中國不要疑神疑鬼。與其坐等鄰國前進,不如脫離隊伍,與西方文明國家共進退。”
要向西走,首先要轉身告別東方——東方是什麽?東方是從中國大陸傳到日本的儒家思想,即“尊卑不尊貴”的封建等級制度。對此,福澤諭吉幾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厭惡和抵觸。在1872到1976連續發表的《勸學篇》中,他直接指出:“天沒有在人之上造人,也沒有在人之下造人。”說白了,就是中國人還是很抗拒的普世價值:人人平等。
事實上,在福澤諭吉幼小的心靈中,已經播下了反抗等級制度和暴政的種子。佑司是武士,但他的父親是最低級的武士。父親去世後,生活更加慘淡。他不得不和母親、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壹起回母親的老家,過著艱苦的生活。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像武士壹樣過高尚的生活。武士道規定壹個武士不能經商,不能工作,因為這和他的武士身份不匹配。所以很多低級武士的孩子上街打醬油,用毛巾捂臉,或者幹脆半夜去。
福澤諭吉不在乎這個。他不僅打醬油,還大搖大擺地在腰間別了兩把刀,證明自己是強化武士。他光著身子,提著酒壺,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打醬油,剛派警車開道。他認為壹個人用自己的錢買東西是公平的,沒有錯,也沒有什麽丟人的。
而且,當我告訴吉十二三的時候。有壹天他進屋時,不小心踩到了大哥放在室內的廢紙,大哥勃然大怒。原來,廢紙上寫著國主“太傅敖平”的名字;踩主之名,還不錯。於吉為了講和,很快就道歉了,但他不這麽認為。他偷偷寫下主的名字,踩在上面,然後扔進廁所。他還偷偷更換了神社的神像,竊笑相信女人的無知,揭穿了神罰的騙局。
事實上,宇治的父親是儒家文化的粉絲,宇治的名字也與中國經典有關。1834 65438+2月12(日本歷),福澤諭吉出生於大阪的禦所。他的父親,福澤白石,在豐臣之前是中津(今九州大分縣)的封臣。我的母親是橋本·賓Uemon的長女,同宗,姓順。他的父母生了兩個男孩和三個女孩,佑司是最後壹個兒子。白竹雖然是壹個地位低下的諸侯,但是他忠厚謹慎,才華橫溢,英俊瀟灑。他最喜歡中國的古籍。正好,佑司出生的那天,他買了60多本中國清朝的聖旨條例。傍晚,佑二出生,喜事成雙。因此,這個新生兒被命名為優姬。
與時俱進,尤其是在福澤諭吉。早期,受父親的影響,福澤諭吉熟讀中國的儒家經典,也抱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同時,儒家思想也是幕府的主流意識形態,深受德川家族的喜愛。但到了大阪,他接觸到了荷蘭人帶來的西方科學“藍雪”,儒學及其理論徹底被拋到了海底。
福澤諭吉認為,儒家思想有兩個致命的弱點:壹是不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任何實際問題,如丈量土地、興修水利、造船造炮、核算盈虧等,儒家經典中壹個字也沒有;第二,儒家等級制度與福澤諭吉追求個人平等的內在精神背道而馳。壹瞬間,福澤諭吉被藍雪迷住了,為之廢寢忘食。
他的老師緒方洪庵對他的快速進步表示贊賞。有壹次,福澤諭吉自己也感染了傷寒,因為她在護理壹個同學。緒方洪庵專門請了另壹位名醫診治,同時照顧自己。事實上,緒方洪庵也是壹位著名的西醫。他不診斷的原因是緒方洪庵把佑司當成自己的兒子,不敢開藥方。可見,於吉深受老師們的喜愛。佑司也從老師的榜樣中學習到了為人師表的高尚品格。
當時大阪是日本的商業中心,東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福澤諭吉在完成學業後,渴望在東京壹試身手,以便在國內外的日本政局中做自己的奴隸。然而,當他到達東京附近的橫濱時,他發現這裏的人壹句外交和貿易語言也不懂。因為,他們都說英語。
知識淵博的福澤諭吉簡直就是壹大桶冰水。然而,福澤諭吉壹點也不後悔和灰心。他馬上意識到英語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導語言。要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首先要學好英語。其超前的意識和戰略家的眼光令人驚嘆。和“不了解ABCD就做好接班人”不壹樣。但是那時候沒有老師和學校教英語。福澤諭吉用壹本藍瑛詞典(荷蘭語和英語詞典)和他超人的智慧自學了英語。
半年後,有壹個機會,福澤諭吉作為隨員去了壹次美國。安正第六年冬天,根據日美貿易條約,德川幕府派出壹艘軍艦“仙林”號護送使節到華府交換商業協議。這是日本建國以來史無前例的壯舉。在朋友的推薦下,佑司得到了木村船長的許可,乘坐通商,去了夏威夷和舊金山。
到了舊金山登陸,佑司迫不及待地問美國人:華盛頓的後代在幹什麽?美國人壹臉狐疑和不屑地看著日本鬼子。意思是:鄉下土包子哪裏來的這麽弱智的問題?這給了福澤諭吉極大的震撼,也再壹次讓福澤諭吉領略到了西方文明的根源。但畢竟是第壹次取樣,又因為隨員事務繁忙,第壹次出國只帶回了壹本韋氏詞典。他的思想,只是被觸動,並沒有發生根本的、系統的變化。
回國後,福澤諭吉開始在日本外務省擔任翻譯,並創辦了壹所私立學校教授英語。這期間,他又在歐洲待了壹年,1861;這壹次,福澤諭吉對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醫療、教育、郵政、政黨、選舉等都很好奇。歐洲國家。1866,發表了這次歐洲之行的總結報告《西方事務》。幾乎所有向往西方改革的日本人都有壹份,洛陽紙貴了壹段時間,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著作。
1867年,福澤諭吉作為德川幕府的軍艦采購委員,第三次赴美,考察了美國東部各州的城市。他是幕府的內閣成員,但在內心裏他已經極度厭惡幕府的反動統治。他對日本的未來也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看法。他堅信日本要有光明的未來,就必須西化,而且是徹底西化。而且,他為此設定了正確的實施步驟。
“學習歐洲文明,首先要改變人們的思想,然後改變政府法令,最後成就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按照這個順序很難做到,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目標可以順利實現。如果順序反過來,似乎很容易。其實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就像站在墻前,很難前進,或者是前進壹寸,後退壹尺。”
明治維新走的就是這條路。結果就像佑司說的,很快就看到了成效。1868年的改革和1894年的改革給了大清壹個教訓。1904年,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戰敗。與此同時,癡迷於“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清,也是壹蹶不振。最可笑的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執著於“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的中國特色改革道路。眾所周知,日本已經在理論和實踐上證明了“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每次去這裏,我都為自己是壹個中國人而感到羞愧。我所有的愛國自豪感都被福澤諭吉扼殺了。
然而,福澤諭吉並不是官方粉絲。他的誌向在於教育,在於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中國人,在於用思想的力量引導日本社會走向文明。
他認為西方教育的精髓在於:第壹,塑造獨立人格;第二,提倡並教授實踐學習。實學是解決問題的學問,而不是充滿仁義道德,卻不知柴米油鹽從何而來,為何而來的儒家學說。為此,他孜孜不倦地翻譯了大量西文書籍,數量之多,範圍之廣,令人印象深刻。
他翻譯了六十多本書;書的數量,有幾百幾十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歷史地理、制度習俗就不用說了;天文、物理、化學,或者童書、樣書書法、修身系列,甚至簿記、武器操作、攻城野戰方法都有,範圍之廣,如同百科全書。時至今日,絕不是壹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福澤諭吉以教育為己任,以傳播思想為職業,視名利如糞土。維新政府多次讓他擔任政府職務,但他始終沒有改變做壹輩子平民的初衷。經常有倡議要授予他學位、勛章或頭銜,他也從來沒有婉言拒絕接受過。明治三十三年,日本朝廷特頒賜金幣五萬元。佑司把所有的錢都轉到慶應義塾大學基金。
他主張“文人的雁奴”,認為文人就是雁奴。壹群鵝在江湖沙渚過夜,數千只聚在壹起。其中,大的在中間,小的在外面,以防狐貍或人類捕捉。從事鎮守的小雁叫“雁奴”。學者也是如此。學者要瞻前顧後,洞察世界,了解未來;看到人們沒見過的,說出人們不敢說的;“獨立人格自由的思想”。
福澤諭吉是日本的“雁奴”。他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日本人把他尊為民族英雄。所以,把它放到最大的日元上。1901年,福澤諭吉突發腦溢血去世,日本舉國哀悼。
中國的“雁奴”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