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聯:
字紙爐文化根深蒂固;
鎮海獸歷史悠久。
二、故事:
字紙爐,壹個年輕人很陌生的名字,平日裏連聽都沒聽過。對於老年人來說,有的可能經歷過,但早已淡忘,有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吉。
2013,10年6月,我陪同上海市歷史學會等單位的幾位專家學者參觀了曹娥冤。在與曹娥冤壹墻之隔的廟龍門口,我向他們介紹了青磚朝南的壁龕式字紙爐。專家們很感興趣,停下來仔細觀看。“文在爐中,氣從鼎中升。文光。”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讀著刻在紙爐上的行書五言對聯和橫評。見多識廣,他們都認為這座中華文明積澱深厚的歷史建築在全國各地都不多見,並建議我向有關部門反映,這座瀕危的文物級建築壹定要保護好。
字紙爐是專門用來燒寫好了沒用的紙的。舊時代,各地都建有不同類型的字紙爐,有的像寶塔,有的像亭子;名稱比較多:有的叫景子亭、習字亭、聖跡亭、靜聖亭、文筆亭,有的叫華子爐、燒紙爐。字紙爐口,常有“聖功,射燈鬥牛”的對聯裝飾。字紙爐源於古代“敬惜字紙”的民俗,表現了人民對文字的重視和尊重。在古代,文字與正統、法典、判詞、功名密切相關。普通的“人物”被賦予神秘感甚至崇拜也就不足為奇了。
Xi子作為壹種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燕京舊俗》說:舊時,為了開展愛惜漢字的活動,人們還成立了愛惜漢字學會和局。他們制作竹制建築,分發給政府機關、商店和住宅,供人們扔廢紙。此外,還有壹個很大的廢紙簍,裏面雇來的仆人穿上黃背心,寫下“尊重和珍惜廢紙”的字樣,肩上扛著巨大的筐,去各個地方取廢紙;還有在學校、寺廟、會館、商會、官署設立的“寶字爐”。註意燒過的紙灰必須埋在土壤裏或傾倒在河流和海洋裏。
在曹娥這樣的小地方,雖然沒有惜詞社這樣的組織,但也有這種古老的惜詞習俗。雖然我爸媽“不認識壹筐字”,但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我家的門板上有壹個專門存放字和紙的竹籃(壹個可拆卸的板,用來擴大門面)。每當滿紙的時候,就去廟龍口的紙爐裏燒。我曾經在村子裏看到壹位姓葛的長者,穿著晚清的服飾,滿街遊蕩,只為了撿地上的信紙...我的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任何書面文件都不應該被亂扔、包裹或踐踏在腳下。俗話說,踩在紙上會讓妳以後變瞎。書中還有壹個故事:在宋代,王的父親看到地上的紙屑,會把它們撿起來放好,即使它們帶起了屎,也會洗凈曬幹,或扔進清水中,或燒土。幾年後,有壹天,他突然看到聖人孔前來拜訪,稱贊他“敬字紙”,並告訴弟子曾參,他奉命前來投胎。兒子長大後連中三元,官印被解讀為狂潮。後來有些筆記小說因為褻瀆神明,講了黴運。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在1983期間,山東葉縣意外發現了壹卷《國寶》《永東大典》,其“頭足”的空白處被其主人壹位老農剪開,做成鞋樣,卷成紙煙。正是因為當地“尊字惜字”的傳統,老人才得以在入藏前將文字幾乎完整地保留下來。
據現存記載,崇惜字紙的民俗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民國以後逐漸減弱,至19年50年代末基本消失。字紙爐這種民俗文化的載體,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老、消亡。曹娥冤旁邊的紙爐二字,沒有建造日期,但壹定是曹娥冤興衰的見證。如今,曹娥冤已經從“省級保護”晉升為“國家級保護”,而這個被遺忘的紙爐依然八成完好,期待著有關部門的搶救,不讓它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視線中消亡,繼續讓後人了解那份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