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孩子們過橋,詢問吉日。

孩子們過橋,詢問吉日。

侗族

侗族人口約290萬。

民族概況

中國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祝、金平、三穗、鎮遠、劍河、玉屏,湖南的新晃、涇縣、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湖北的恩施、宣恩、鹹豐等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為2960293人。使用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侗水語支,分為南、北兩種方言。原來沒有文字,用的是中文。1958,拉丁字母的侗文方案建立。

秦漢時期,有許多部落居住在今天的兩廣地區,統稱為“洛越”(“百越”的壹個分支)。魏晉以後,這些部落也被稱為“遼”。明代匡廬寫的《赤崖》中,說侗族也是“遼”的壹部分。目前侗族的分布與同屬“百越”系的壯、水、毛南族等民族的居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系,風俗習慣有許多相似之處。侗人可能是從“洛越”的壹個分支發展而來的。經過原始社會的發展階段,侗族在唐代實現了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直接過渡。有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唐朝至清朝,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於封建社會初期。清初實行“還田還溪”,侗族由清朝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然而,侗族社會中壹些宗族組織的殘余,如以地域為紐帶的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河寬”,仍然廣泛存在。每個氏族或村莊都由“長老”或“村長老”主持,用習慣法維持社會秩序。“組合支付”分為大小。“小寬”由幾個相鄰的村莊組成;“大錢”是由幾個“小錢”組合而成。“小風”是村裏推薦的,“大風”是“小風”同意的。共同商定的“協議”必須遵守,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須參加討論協議中的事項。這個組織壹直保存到清末民初。

社會經濟學

1840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侗族地區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帝國主義、清官、封建地主和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極其貧困。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有些地方,地主平均占有的土地是貧農和中農的20倍以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剝削農民。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對農民的剝削也極其嚴重。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反動政府在侗族地區實行反動的保甲制度,利用壹些封建精英充當偽鄉紳和守衛者,為虎作倀,以“連保連坐”的方式對勞動人民實行法西斯統治,使侗族人民陷入了無限痛苦的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09年8月195119日,廣西龍勝縣的侗族和壯族、瑤族、苗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 65438+2月3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立。5月7日,1954,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成立。1956年7月23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同年,65438年2月5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成立。1984 165438+10月7日,玉屏縣成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實施,實現了侗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這些自治區在50年代初相繼完成了民主改革。65438年至095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通過民主協商進行土地改革。然後,這些自治地方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改變了侗族地區的面貌。這些地方采用了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也全面發展。地方工業大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了機械、化肥、水泥、造紙等中小型地方工業。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部分村莊都用上了電。水電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黔東南只有不到500公裏的公路;現在湘黔鐵路貫穿貴州東南部,縣鄉有公路,村鎮通汽車。解放前,每個縣只有L所中學,不超過3所小學。現在,中學遍布各區,小學遍布各隊,大量年輕人進入中學甚至大學深造。各級各類學校培養了大批侗族幹部、教師、技術人員、工程師、專家學者。壹些侗族村寨自己開辦了業余夜校。以前侗族人有病求巫術,信鬼神,現在延伸醫療。天花、瘧疾、霍亂、痢疾等惡性傳染病基本絕跡,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健康,促進了生產發展。人們的生活蒸蒸日上,許多人有了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電視機。

文化和藝術

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故鄉、歌的海洋”的美譽。侗族人民的詩歌節奏嚴謹,題材廣泛,意境健康明朗,比喻生動。其中,抒情詩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委婉曲折,寓意深刻,是侗族民間文學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朱郎娘蝶,莽歲,三郎五妹最受歡迎。有許多優美的音樂曲調。壹首多聲部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曲,以琵琶或歌壹琴(侗語ki212,俗稱牛八腿)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故事和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曲折離奇,表現手法引人入勝而又浪漫,反映了侗族人民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豐富想象力和美好願望。侗戲是從最初的敘事說唱發展而來,始於公元19世紀初。相傳為黎平侗族武文才(約1798 ~ 1845)所創。走秀簡單,動作簡單,曲調多變。演唱時,由和“格依琴”伴奏,鑼鼓喧天,穿侗族服飾,不畫臉譜,富有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包括“多耶”、蘆笙、舞龍和舞獅。“多耶”是壹種群眾性的集體歌舞,男女手拉手圍成壹個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舞者壹邊吹奏蘆笙,壹邊跳舞的集體舞。除以上樂器外,還有侗笛、嗩吶等。手工藝品包括摘花、刺繡、繪畫、雕刻、剪紙、紙雕、藤編和竹編。刺繡是侗族婦女擅長的手藝。他們在服飾上繡出各種圖案、人物、動物、花卉、昆蟲,形象生動,色彩豐富和諧。銀飾包括項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發夾和銀花。紡織品包括侗錦、侗帕和侗布。先用靛藍染色,再塗上蛋白質的“蛋布”,色澤鮮艷,是侗族人的固有材料。

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和橋梁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是木結構,用榫頭連接,不用釘子。有三層、五層甚至十五層,四面或六面八面倒水,高4 ~ 5尺。飛檐走壁,形似寶塔,是家族或村莊的象征,也是民眾集會的場所。於風大橋是壹座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合壹,氣勢磅礴。三江縣的城陽橋最為著名,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會風俗習慣

大多數侗族人民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他們喜歡藍色、紫色、白色和藍色。男子服飾與城鎮附近的漢族相同,偏遠山區略有不同。他們穿著右手穿的無領夾克、褲子和壹條大手帕。有些頭上有頂毛。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如褲子、有墊肩的衣服、銀珠、辮頭;那些長及膝蓋的衣服,用滾邊或花邊給袖口和褲子卷邊,並托起頭發的人;著壹件大外套,壹條大褲腿,壹條柬埔寨皮帶,壹條包頭手帕,壹個發髻;有雙排扣衣、胸襯布、百褶裙、束腰、裹腳或打底褲、發髻插銀椎者;寬袖大胸,繡龍鳳花,長裙過膝,梳發者;還有漢服。壹般喜歡佩戴銀飾。

侗族飲食以大米為主,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多吃糯米。壹般喜歡吃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發酵魚”和“發酵肉”,存放十幾年也不會壞。用油茶招待客人是侗族人的待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南部地區最具特色。村尾古樹多,溪流過“風雨橋”,村裏有四個魚塘。按姓氏,鼓樓立於其中。住“幹籬笆”房,住樓上,養牲畜,樓下堆放雜物。

“中秋節”是壹種社會活動,人們從壹個村莊到另壹個村莊去玩蘆笙或唱歌和唱戲。淡季鬥牛是集體娛樂活動之壹。屆時,老少將歡聚壹堂,人山人海,歡聲雷動,鑼鼓喧天,鐵炮震谷。如果有外村的客人經過這個村子,會停在村子邊上,用壹首歌來回答,叫“紮寨門”。“唱坐月”,又稱“晚上唱坐”,是青年男女社交、談戀愛的總稱。北方的侗族地區叫“玩山”,青年男女們三五成群,下班後在山坡上相約唱情歌。在南部侗族地區,它被稱為“走寨”,或“行走的女孩”。晚上姑娘們在屋裏壹起幹活,克寨的小夥子們帶著樂器來伴奏,說著他們的戀愛。親熱的時候,男女交換紙條(送禮物),互相許下承諾,這是夫妻之間的事。三江縣福祿等地的侗族人,常於夏歷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聚集在廣平,用特制的火包沖壹個鐵環脫。落地的時候大家都會搶,勝者會得到豐厚的獎勵,這就是所謂的“搶花炮”。

侗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堂兄妹更受歡迎,姑姑、堂兄妹、不同輩的人不能結婚。婚後女性有“坐在家裏”(即“呆在家裏”)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基本社會單位是帶有封建家長制的宗法家庭。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性,禁止女性觸摸銅鼓;男人或者長輩在樓下,不允許上樓。侗族女孩婚後只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和少量的“女孩田”和“女孩地”。男人繼承家業,沒有繼承人的可以領養養子。

喪禮壹般和漢族壹樣,實行土葬。有些地區還有停葬的習俗。人在喪禮中去世後,把棺材停放在郊區,在自己人和同時代的人去世後,壹起埋葬。

宗教信仰和重要節日

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都是崇拜的對象。以女姓“薩歲”(意為創建村莊的母親)為至高無上的神,每個村莊都建立了“薩歲廟”。用雞蔔、草蔔、蛋蔔、螺蔔、米蔔、蔔來定吉兇。

侗族的節日是春節,祭祀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年貨(農歷七月)。在壹些地區,人們在10月或11月慶祝董年。由於民族間的交流,侗族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 上一篇:怎麽解除房貸?
  • 下一篇:壽司到底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