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漢族的壹個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族群之壹。關於客家起源的理論有很多,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先民說。客家中原論認為客家人的主體是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論認為“客家* * *是由南遷的漢人和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產生的同壹主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少數中原人”。從宋代開始,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了相對成熟穩定的客家家族。從此,客家人以梅州為根據地,大量移居國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應、贛州、汀州。
客家圓圓
所謂客家人,是指中原漢族,原籍河南,東晉戰爭時期南遷,開始成為壹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居民群體。在隨後的遷徙行動中,他們逐漸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客家家族。客家宗族是中國漢族的壹個分支。客家人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會說客家話,客家話是漢族八大方言之壹。
歷史上客家人五次南遷,時間延遲1500年。
第壹次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東晉懷帝上臺。因為西北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了對漢族影響深遠的“五野中國”局面,中原地區的許多官民也越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與原戶籍混淆,這些新戶籍被稱為“客人”。這是“客”字第壹次出現在中國民旅上。
第二次大遷徙是從880年到1126年。唐朝末年,黃巢出兵起義,“五代十國”引起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從安徽、江西某地遷到江南南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1127-1644時期。金、袁相繼入侵,渡江南下。在這壹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運地參與了王琴戰爭,以捍衛宋朝和抵抗元兵。宋亡後,他們不得不退守到更偏遠的粵東和粵北。
第四次大遷徙是從1645-1843。為了贏得南方的民心,康熙皇帝給每個男人8兩銀子,給女人和孩子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往四川、廣西和臺灣省。朱德同誌的祖上,壹直以客家人為榮,在這次遷徙中,從韶關遷到了四川。
第五次大遷徙發生在1866之後,太平天國運動末期。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很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遷移到了智力偏遠的南方,甚至東南亞等海外地區。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4500萬客家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約500萬人。海外客家人分布廣泛,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都是客家人。中國有17個省和185個市縣有客家人聚居,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春科縣有50個,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北。廣東有2000多萬客家人,占全省總人口的近30%,其中春科縣15。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了進壹步開發嶺南,遂派土綏、任濤、趙佗三人帶兵五十萬駐守,數十萬“罪人”也奉命發配嶺南。趙佗先是龍川縣令,後是南越國王。龍川的趙、魏、關、任四姓居民,是第壹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雜居的中原人。但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應該推回到客家人第三次遷徙的時期,即1127-1644。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河源人壹直傳承著客家人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民歌文化是獨特的。河源的東江客家菜比較有特色。
客家習俗
客家習俗壹般包括民族傳統節日、地方祭祀、禮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有拜年和娛樂活動。
☆立春:春天到了。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吃,玩和享受元宵節在解決燈謎。
☆2月2日:開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節:客家人壹般稱之為五月節。節日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和賽龍舟。
☆七月節:即鬼節。
☆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吃月餅和賞月在哪裏壹般都壹樣。
☆重陽節:客家人稱之為“九月節”。
☆冬天的至日:客家人有“冬天是壹個大節日”的說法。
婚姻風俗習慣
充當媒人/中間人
過去,年輕的客家男女十六歲後可以請媒人介紹他們的婚姻。壹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讓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訪。
闞美子
男人和女人都通過中央媒體交談,如果雙方都感興趣,他們將商定壹個時間來“見姐姐”
寫個耿帖
雙方同意後,會互相告知出生日期。回去後請算命先生“對八字”。如果八字壹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寫個庚帖(俗名婚禮單),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內沒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鐵還女方家)。
列壹個紅色清單
也叫“開紅喜帖”,或者說談禮物。男方父母,宗族親戚,媒人壹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給女方家的彩禮抽出來。有些紅單還應該包括給丈夫的禮物,比如帽子、銀花、衣服、鞋子、襪子等等。在開紅單的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通過協商敲定。紅榜打開後,男女雙方會交換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後,男方來到女方家,吃完午飯就回去了。
從事
也稱“大綁”,即再次正式確認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豬頭、魚、肉等。,還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爺爺奶奶都要出現。午飯後,女生會出來見面,稱男家長父母父母,雙方父母互稱公婆和母親。
主婦
也就是說,女方去找男方見家人,有的在“大領帶”之前,有的在“大領帶”之後。除了女生和她們的父母,女方去找了姑姑和姐妹,大大小小十幾個人都沒帶禮物,就算帶了壹點,男方也不敢接。
發送日期
結婚定下來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選擇壹個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門的日期和時間,以及她回家的時間。另外,女方剪紅裙和男方鋪床的日期也要同時選擇。
送蔬菜,籌嫁妝
新娘過門後壹兩天,男方家要讓宗族把聘禮和紅單規定的魚、肉、禽、面等東西送到女方家,回來時把聘禮和家具帶回男方家。
去接新娘(坐轎子)來參加婚禮
也叫接親戚或者上門。婚禮前壹天,男方家會去女方家接親戚,有鼓手樂隊,鞭炮,轎子,香爐(去女方祠堂,寺廟,社工燒香),壹個挑夫,壹頭是導雞(壹公壹母),另壹頭是酒和宋明,女方會帶新娘穿的衣服和壹個木筐。
娘家人到了之後,先吃點心,然後娘家人帶著去祠堂燒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會設宴款待。
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離開。她越走越亮,象征著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門,就不會遇到擡棺材之類的倒黴事。婚禮隊伍的前面是燈籠,後面是鼓手,中間是轎子,後面是接受婚禮儀式的人。
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還沒到規定的進門時間,就要在大門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紹壹般都是早上七八點或者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場時,新娘會踢開轎子的門,男方的伴娘會帶領新娘走出轎子,然後在大門口“穿越火海”,新娘在進入大門前會用冷杉樹枝穿越火海。
(指新娘和新郎)向天地行禮
新娘隨著鼓聲進入大廳後,開始頂禮膜拜。堂內擺設香案,東有父母長輩,西有外戚,北有親戚,南有晚輩。見新娘前,老公會在新郎身上掛紅,蓋上五尺紅布。
我大聲念道:“我手裏拿著五尺紅,專打新郎,讓新郎生個兒子,兒子當狀元。”參拜教堂時,新郎站在左邊,新娘站在右邊。李生稱: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賓。
最後親戚見面,給新娘紅包。儀式結束後,伴娘用紅玫瑰將新娘領進新房,新郎新娘用鞭炮將喜糖從家門口撒向大廳。然後新娘和新郎祝酒。伴娘捧著壹盤雞,邊喝邊說:“團團圓圓,壁上連珠”“觀音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偕老。(這種禮儀在梅州並不常見,已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喜酒,用響炮請客人,半小時壹次,開始坐的時候讓酒席響三下。然後,禮物生報名入席,兩人入席。按照輩分和親疏,先安排他們坐桌,然後其他人隨便坐桌。男女嘉賓分開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指親友)在新婚之夜戲弄新婚夫婦
有人在大堂鬧事,有人在新房鬧事,有人先在大堂鬧事再在新房鬧事。在喧鬧期間,每隔幾分鐘就會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壹起去娘家
也稱為“十字轉門”。壹般來說,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會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壹起邀請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壹起去。***7-14人吃午飯,當天回來。
送滿月婚禮後壹個月,娘家人會來送滿月,同時送雞、菜、籽、籽、豆等。,表示五谷豐登,財運亨通。
傳統節日習俗
1.出生禮儀
它標誌著對壹個人出生的慶祝和祝福,是生活中的開始禮儀。
加速分娩
出嫁的女兒懷孕即將臨盆時,壹般在寶寶出生前壹二十天,娘家人會帶著雞、雞蛋、面條、幹粉等來到女兒家。要“生”,就是祝她平安出生。母親不在了,嫂子就生了,中午設宴。
嬰兒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有幾十斤)到嶽家報喜,外婆家要請客人,親朋好友都要出席表示祝賀。爺爺奶奶會回贈小雞和紅雞蛋。
制造三個王朝
孩子出生三天,就得是“三朝”。先給孩子洗澡,請助產士吃飯。奶奶會送壹只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奶奶和公婆。有些地方還會給親戚朋友送紅雞蛋,親戚朋友會在滿月前寄回雞、蛋、面等東西。
在嬰兒壹個月大的時候慶祝他的出生
寶寶出生壹個月,就是“滿月”。奶奶會給寶寶送壹只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和雞蛋,還有衣服、被子、帽子、領子、風衣、裙子、銀手鐲、牙套。女性親戚如叔叔阿姨等壹般會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還有阿姨阿姨們。
壹百天。
孩子出生100天,也要慶祝。這壹天,女方家的爺爺、叔叔會和公雞壹起慶祝,其他親戚壹般會給嬰兒發紅包。
壹歲了
孩子壹歲了,要當“周”,慶祝孩子的“周”。第壹個生日比滿月更隆重,來慶祝的客人更多。
2.成人禮儀
客家的成人禮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男的成人禮叫“冠禮”,女的成人禮叫“禮”。(現在好像沒有這種禮儀了,至少在我這裏(世界客都梅州)。)
3.生日禮儀
過生日的客家人和各地的習俗壹樣,每年過壹個小生日,每十年過壹個大生日,但大生日更常見。從十歲開始,可以稱之為生日,壹直持續到妳四五十歲,六十多歲。過生日要吃面條和荷包蛋,表示妳會活壹百歲。(這個習俗也被簡化了,只有生日:60歲以上)
生日過生日,出嫁的女兒會送壹只大公雞,還要壽衣、生日帽、生日蛋糕、生日鞋和生日襪,從頭到腳壹整套。父親會慶祝他的生日,同時,他也會送壹整套給母親。此外,他還會送生日軸、開心炮、生日蠟燭、公雞、生日桃、生日面、生日蛋糕、生日酒、生日肉。其他人來慶祝他們的生日。壹般都是親戚朋友送生日祝福,生日對聯,或者禮物。
很多地方為70歲以上、子孫眾多、家境良好的老人舉行生日儀式。
客家人的生日、生日都是圈內人自己送的禮物,家裏祝賀,先禮後邀;除了公婆和密友,發邀請,不邀請。
4.蓋房子,搬新房子
客家人把蓋新房、搬新居作為重大慶祝活動之壹,要隆重慶祝。
蓋房子的時候,請闞玉老師確定房子的位置和門的朝向。立柱在梁上時,要用燈籠裝飾,貼紅對聯。新房建成後,入住前壹天晚上要“驅邪”“除邪氣”。
搬進新房,要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家門,而且還應該帶壹窩雞,蒸到新房裏,以示新人興旺,喜氣洋洋。喬遷新居,要舉辦“宅酒”,招待親朋好友、建房者、幫工。菜裏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年糕,表示時間長,財運高。
客家酒俗
客家人很好客。每當親戚朋友來了,都喜歡用自家釀的米酒請客,也叫“水酒”。如果是第壹壇提煉出來的酒,就叫“九娘”。這種“酒女”好吃,雖然度數不高,但是後勁很大,容易醉人。當他們喝酒時,他們非常註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用八仙桌,俗稱“八仙桌”,是供八個人坐在壹起的木桌。入座時,他們很重視座位的排列,壹般按照親朋好友的尊卑順序入座。宴會廳的大小就是這樣安排的。比如正廳只有壹張桌子。此時面向大門的左側為第壹,右側為第二。然後從左到右,穿插前言,面向正殿的右側最小。如果安排兩張桌子,此時左邊的桌子大,右邊的桌子小,座位錯開。如果安排三張桌子,那就叫“壹等座”。在這種情況下,酋長受到尊重。如果安排五桌,壹般安排為“梅花席”。
酒席之間第壹次倒酒(也叫篩酒),先按輩分順序倒酒,再給自己倒酒。倒酒後,酒壺口不要對著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不禮貌。敬酒時,烤面包機要站起來,左手按胸(表示尊重和真誠),右手舉杯說幾句吉祥話,先喝壹口表示尊重。如果有人遲到,罰款1-3飲料,女士半杯。中途離開的話要喝1-3杯才能走。
在飲酒時,客家人有猜拳的習俗,以增加各種宴會場合的樂趣和興奮,無論是粗俗的,優雅的,簡單的或復雜的。猜拳的時候也有壹些規則。比如三點鐘不能玩拇指中指食指。壹會大拇指要側著,不要上翹。打第二局的時候,如果用拇指和食指,就要側著打。不能像輕型駁殼槍壹樣用食指指著對方表示禮貌。
客家人的飲酒令很有學問。猜拳數從零到十,如果猜中了雙方做的手指總數,就是贏家。如果雙方同時猜中或猜中失敗,也使用“四字”名稱,如猜中“壹”時,稱為“壹品促銷”;猜“二”的時候叫“兩家和好”;猜“三”的時候叫“三星高照”;猜“四”的時候叫“四季發財”;猜中“五”時,稱為“五子考中”;猜“六”的時候叫“六六順利”;猜“七”時,稱為“七巧圖”;猜“八”的時候叫“八仙過生日”;猜“九”的時候,叫“九長”;當妳猜“十”的時候,就叫“完美”。所以是吉祥話。
喝酒猜拳時,壹般以三杯酒為壹組。輸的人喝酒,三杯酒下肚就過關了。如果余暉還沒結束,可以再來壹組或者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與對方協商,征得對方同意。除了猜拳鬥酒,還有鬥酒的手指號。慣例是指定壹個人作為晚宴的負責人。根據大家給的手指總數,誰數到誰就喝壹杯。舉個例子,如果每個人都伸出六個手指,那麽喝酒的人就是第六個。此外,還有“轉勺”爭酒。桌子裏放壹個勺子,壹個人轉動勺子。當勺子停止轉動時,勺子的柄指向誰,誰就有酒喝。除了“猜單打和雙打”,在手心放壹兩個硬幣讓別人猜單打和雙打,輸的人喝酒。
客家人的酒單多種多樣,有教養的人喜歡“字單”(包括地方特產單、農諺單等。)、“詩令”,還有“將軍令”(大多別出心裁,涉及趣味,讓人忍俊不禁。),包括猜測。客家人喜歡用酒規這種流行的娛樂遊戲來增加精神,消除孤獨感和睡意,直到喝醉。
民間娛樂
客家民俗娛樂內容非常豐富。主要節日有秧歌、賽龍舟、騎花燈、舞龍燈、舞獅、高蹺老師、迎燈、騎花燈、打鼓、樂器會、表演、煙火。平時有民歌,小曲演唱,鋼琴演奏,古箏演奏,二胡演奏,長笛演奏,象棋演奏,五子棋演奏。
客家建築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變化,包括元宅、衛龍樓、走馬樓和四角樓。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龍圈地。圍龍屋是典型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極柱式、雲南的篆刻壹起,被稱為中國最具鄉土氣息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壹。據歷史學家調查,這種民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的房型十分相似,有其歷史淵源。客家先民原屬中原漢族,因戰亂、饑荒等原因南下至贛粵閩交界山區。客家先民南遷嶺南定居後,不僅傳播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還保持了原有的建築和民居的傳統風格。
龍屋的整體布局
圈地整體布局是壹個大花園,在整體造型上,圈地是壹個太極圖。
圍場前半部分是半月池,後半部分是半月樓。兩半的連接處由壹個長方形的空地隔開,空地用混凝土夯實並鋪設。它被稱為“和平”(或湯滌),是居民鍛煉或晾曬衣服的地方。在“禾平”與池塘的交界處,用石灰和小石子築成或高或低的石墻。矮的叫“墻脊”,高的叫“趙強”。半月潭主要用於放養魚蝦,澆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它不僅是天然的肥料倉庫,還是天然的汙水凈化池。
建築的後半部分是中間的方形主樓。有“三棟兩橫”和壹個圍層;有“三樓四橫”及周邊兩層。最小的圈地建築面積幾千平米,最大的上萬平米。有的大龍屋,住著幾百戶幾百人。壹般來說,“三棟兩橫”是壹個圈地的多數。有三個龍屋,兩個橫墻,包括上廳,中廳和下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用木屏風隔開,可根據需要開合。有南北廳、上下走廊、廁所、會客廳、廂房、書房、客廳等。大廳四周,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有利於采光、通風、排水、排汙。
主宅——橫宅外層為半月形圈地,有的是壹圈地,有的是二圈地,故名圈地。弧形的圍墻守護著主室,形成壹道防禦屏障。圍場的窗戶壹般都比較小,是天然的觀察孔和射擊孔,方便使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藝對抗來襲的敵人。其實龍屋的設計和建築跟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很大的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受到當地人的排擠和欺負。為了團結起來抵抗侵略,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生活在壹起,建造壹座防禦性的城堡式房屋——龍屋,抵禦土匪和當地人的入侵。龍圍內還有壹個堅固的多層“炮塔”,可以用來儲存食物和草料,也可以從制高點射殺入侵的敵人。如果土匪來騷擾搶劫,只要關了大門和半扇門,村民們就會攜帶武器進入龍圈和炮塔進行戰鬥。
《龍屋》中蘊含的文化精神
壹是體現了客家人團結互助、尊老愛賢、禮貌文明、善解人意等傳統美德。小假山、魚塘、盆景壹般布置在圍場的大小天井裏。各種花木圍繞著主屋後的半園和正門前的半月池中的“花頭”進行。圈地後面山上的森林叫“龍衣”,禁止砍伐。整個建築掩映在常青樹之中,壹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靜雅。
圍場內的柱、梁、枋、門等都雕刻有生動的山水花鳥、鳥獸等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蔚為壯觀。壹般來說,壹個龍圈裏居住著壹個近親家庭,他們和睦相處,尊老愛幼,互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其樂融融,壹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龍屋的風格是對原有民居風格的繼承。考古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原始社會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生活在由數十間方形和圓形夯土房屋組成的區域內。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裏包含了對祖先的壹些住房經驗的恢復和借鑒。
第三,龍屋的建築特征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影。體現在建築對象與自然地形的和諧,符合“天人合壹”的哲學原則。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過增設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來調整座次方向,達到陰陽平衡,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摻雜了很多講究“風水宅田”的巫術文化,如古語:“風水為天下不可少,全靠陰陽養”。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壹方面表現了客家人群居的習慣。因為,無論是在漫漫征途中,還是初來乍到壹個陌生的地方,他們都有壹家難以克服的困難,都要靠自己的姓氏生活在壹起。另壹方面,屋內居民按輩分、等級分配房間,其樓房中央擺放著祖宗牌位,供後人祭拜,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庭倫理。
客家人蓋新房時,通常會舉行“喬遷新居”的習俗,稱為“示煞”。請風水先生驅走“三害”會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大宴會和祭神。
客家方言
宗族建立的壹個重要因素就是語言相同。客家人的共同語言是客家話。客家話又稱客家話、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之壹。從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臺灣省、四川等7個省份,海外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具體來說,主要分布在中國:福建-閩西的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廣東梅州、惠州、蕉嶺等16縣市;贛南寧都、瑞金、興國等14縣市。另外,非純縣,如福建的南靖、平和、邵安、龍巖;廣東潮州、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廣昌、永豐等多個縣市的很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此外,客家話在臺灣省、海南、四川、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根據內部差異,客家方言大致可分為三種:以長汀方言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話、以梅縣方言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話和以贛縣盤龍方言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話。進壹步,它可以分為以下八個部分:汀州片(又稱民科片)、粵泰片、嶽重片、徽州片、貝約片、寧龍片、玉桂片和銅鼓片。
客家美食
客家人的飲酒、飲食與漢族其他地區相同或基本相同,而且由於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
客家菜特色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早期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水涼的地區,地面潮濕多霧,飲食要溫不涼。所以他們多用油炸,少吃生冷,這在辛辣食物的使用上更為突出。菜肴的特點是“鮮、香、醇”。出門都要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妳需要更多的脂肪和鹽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擅長烹飪山珍野味,微鹹多油。在人們聚居的地區,長期移民和經濟發展落後了。客家人生活艱苦,就地取材,準備能吃得住、留得住的食物,如鹹菜、幹菜、蘿蔔幹等。紅薯飯在家可以用來抑制脹氣,出門可以用野菜充饑,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征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客家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並創造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壹方面,客家人既繼承了祖居地的傳統,又吸收了遷徙地的許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菜譜有吳越的糖醋菜,巴蜀湖廣的麻辣菜,閩粵的酸菜。而且客家人熱情好客,崇尚祖先崇拜,重視時令喜慶食品。因為人、物、時代的吃法不同,飲食習俗不同,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客家人比較有特色的菜有釀豆腐、丸子(包括魚丸和肉丸)、東坡肉、釀蘑菇、釀春卷、水煮雞、醬鴨等等。
清代客家移民的祖籍及分布表
省內撫州縣方言
福建漳州的詔安話、南靖話、平和話和小蕓詔安話。
永定,武平,長汀,寧化汀州,汀州永定。
劉清、連城、明溪、上杭
廣東省潮州地區豐順大埔會館大埔
饒平、惠來、普寧饒平調
揭陽、海陽、朝陽
嘉應縣轄長樂、興寧、鎮平、平遠四個縣腔。
梅縣
惠州海豐、陸豐海陸洞
臺灣省客家移民中,嘉應縣人數最多,約占該省客家人口的三分之二。
嘉應府客家移民包括五華縣(原名長樂)、興寧縣、平原縣、蕉嶺縣(原名鎮平)。
等四縣及梅縣。今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坪地區,北部的苗栗、桃園地區。
海陸腔,即來自徽州的移民,占客家移民總數的第二位。
竹東、湖口、新豐、新浦、關西、林雄、衡山、北浦、峨眉、寶山和今天的新竹縣。
桃園縣的新房和觀音地區最為集中。
潮州、大埔方言、饒平方言的客家移民占客家移民總數的第三位。
大埔腔;集中在臺中、東石、石崗、新社。
饒平腔;苗栗、左蘭、彰化、園林、永靖、天威等少數地方。
永定話和汀州話的客家移民主要來自臺北縣三芝鄉和石門鄉。
詔安方言漳州地區的客家移民主要有雲林倫北、西洛、桃園八德、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