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山東濰坊節日有哪些傳統習俗?

山東濰坊節日有哪些傳統習俗?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喝完臘八粥,數數歲月。臘八(臘月初八)過後,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過年。各家各戶選擇吉日進行大掃除,俗稱“掃房”,以示辭舊迎新。做新衣服,買年貨,必須添置新碗筷,意味著人口增加;湯菜必有雞有魚,寓意“年年好運”、“年年有余”;必須蒸年糕,做豆腐,才能通過“高年”“萬事如意”的諧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糕點。西域做團圓餅,意為“闔家團圓”;東部地區制作的“組合菜”有紅白綠三種顏色,味道鮮美,象征著好運和家庭和睦。

除夕夜,家家戶戶貼對聯(哀悼時只貼紫對聯),過門墊,貼窗戶,貼窗花,貼燈籠。春聯用柿子黃噴金紙,俗稱子紙。對聯表達春天,註重家庭地位。把壹個水箱裝滿水,儲備足夠用三天的柴火。下午,堂內懸掛家堂軸或“財神”,並設香案供奉。壹切就緒後,男子穿戴整齊,去墓地掃墓,請祖先回家過年,酒後放鞭炮慶祝。晚上,我拿著燈籠和香燭去街上接“財神”。接到財神後,在正門和二門都布置了守門人,在門旁插上桃枝,都是表示防止邪靈進入屋內。院子裏撒谷草準備財神,祖上餵馬。晚上蠟燭焚香,燈火通明,人們徹夜不眠,稱為“守歲”。舊社會窮人外出避債,俗稱“藏歷年”。窮人過新年,所以春節也被稱為“年關”。解放初期,還是沿襲舊俗。除夕夜,家人聚在壹起,盡情歡樂。午夜時分,長輩帶領子女“送紙馬”,拜天地,祭祖,祝福老少平安。在西域,女主人還會祭拜竈王爺的雕像。“紙馬”發出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炕上,喝團圓酒(有的半夜),吃年夜飯,多吃素水餃。放花生,紅棗,栗子,銅錢等。成餃子。誰吃了這種餃子,就意味著誰有福了,來年發財,有錢,能長壽,早生貴子,幸福甜蜜。煮餃子不拉風箱,保持安靜。要說吉利的話,餃子煮的時候會說“掙錢”而不是“斷”;蛋糕裂了不要說“裂”,要說“笑”。嚴禁說不吉利的話。飯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晚輩磕頭壓歲錢,稱為“壓歲錢”。習慣上是盡早拜年,天亮前結束。在今年的第壹天,互相問候和祝福被用來代替磕頭。

正月初壹,有婆婆做飯,媳婦吃飯的習俗,媳婦不用做飯。每頓飯都要把豆腐、年糕、餅留在鍋裏,這叫“壓鍋”。晚上,在衛城、坊子、寒亭,有收拾家眷堂,去祖墳的習俗。其他人留到第二天和第三天。第壹天晚上早點來,家家酒吧門,早早睡覺。第二天,燃放鞭炮,這意味著“開放市場”。男女不再被禁止工作,開始帶禮物走親戚。以前正月禮薄如紙,現在越來越厚了。就拿“初二奶奶,初三姑姑,初四姑姑,初五姑姑”的舊俗來說,還有“初三奶奶,初四姑姑,初五姑姑”的習俗。目前大多是“初二初三,先丈母娘,初四初五看大媽”,探親之風漸濃。同時,各種民間雜技、高蹺、旱船、龍燈、獅子頭、戲曲等。開始發生,節日的氣氛在月底結束。

第五天叫“五馬日”,有壹種說法是,有壹只雞,兩只狗,三只蠶,四只麥,五匹馬。“五馬”吃“撐”,這是偉成以前商界的壹件大事。今天早上10左右,我們喝酒,點蠟燭,燒香,敬茶,敬酒。店主恭敬地捧著紙做的金元寶和吉祥的手表以及三支香,帶領店團在院子裏或門前焚燒,祝他們吉祥富貴。然後他們魚貫回房,撤回供品,請他們升財神像,領著他們喝祝福酒,吃祝福。被叫去參加的店家表示留下來,不要求“支持”的就是被辭退的暗示。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各行各業放假三天慶祝。並開展擁軍擁政愛民活動,其他慰問活動比節日前後都多。民眾的拜神等迷信活動得到了敷衍,逐漸消除。但是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正月十五。元宵在城鎮和平原的居民中很受歡迎,象征著家庭團聚;在農村,人們喝酒,吃餃子,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元宵節,也叫燈節,包括正月十四到十六,每個市場都有許多燈籠,舉行龍燈節,跳七彩龍,踩高蹺,跑驢,玩汽車燈。尤其是在濰城、高密鎮,元宵節更是紅火。沿街燈火輝煌,火紅的樹和銀色的花,五顏六色,爭相觀看,稱為元宵節。

城鄉有掛燈的習俗。在城鎮裏,正月十四之前,紗燈就該上市了。有麒麟、獅子、鹿、貓、金魚燈籠,也有孩子們喜愛的荷花燈籠、扇子燈籠、桃花燈籠、蒺藜燈籠等。親戚朋友爭相購買,送給孩子。街道兩旁掛著骨牌燈,墻上掛著旋轉燈(也叫燈籠),有《西廂記》、《白蛇傳》、《翠屏山》等故事。富人家門口掛宮燈,院子裏掛紗燈,影壁上掛壁燈。壹般城市居民家裏都會掛紙燈籠。晚上,孩子們舉著燈籠,拍四張照片,據說“給老貓拍照不傷眼”。在農村,到了晚上,家家點燈,提四燈,表示沒有昆蟲滋生;三夜無風,寓意“關燈”,象征豐收。還有壹句話叫“大燈是芝麻燈是小米燈是小米。”白天,我們在現場搭起舞臺,唱戲,表演雜技,處處呈現出節日的氣氛。

正月十六,是元宵節的最後壹天。男女老少其樂融融,俗稱“玩天”,玩到深夜。東部城鄉的姑娘有“綁水大媽”的習俗。那天晚上,姑娘們坐在門檻上,劈開壹段稻草,嵌上12黃豆,表示12個月。他們用紅線把它們綁起來,放進水箱裏。第二天早上,他們趕去看旱澇的預兆,豆子漲了控制洪水,豆子沒漲控制幹旱。西方晚上有在河邊放河燈的習俗,大女兒在河邊用河水煮“巧飯”。以上習俗已逐漸消亡。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城市和農村的文藝隊在街上表演。晚上放燈籠,放煙花,鑼鼓鞭炮聲如白晝,好不熱鬧。以衛城為繁華,止於午夜。在農村,集資購買或制作煙花,在街上燃放,大聲祝福。元宵節的習俗今天比過去好,而且壹年比壹年好。

農歷二月初二

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這壹天通常被稱為龍擡頭日,或“青龍節”或“春龍節”。壹種是指所有的昆蟲都復活了,適合耕種;壹龍主宰雨,雨多了,壹年就豐沛了。於是我起了個大早,家家戶戶在院內、街口、院子裏用草木灰圍成壹個大圈,俗稱“玩囤”。圈裏畫“十”字,放上糧食,圈外面畫壹個梯子,叫做“餵糧”,意思是祈求五谷豐登。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今天是“土地神的生日”。在過去,人們去土地廟供奉供品,燒香燒紙,慶祝土地神的生日,祈求風調雨順。

城鄉家家戶戶都吃黃豆、黑豆、紅薯、年糕炒豆,稱為“蠍豆”,意思是炒死蠍子毒蟲,殺死害蟲。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

清明節

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在過去,人們吃更多的冷餐。也是“150”(從去年冬季至日算起的105天),是加墳土祭奠先人的日子,稱為“春節”,悼念先人。解放後,象征性的“春節”活動依然存在,盡管城鄉已沒有加墳土這壹說。機關、學校、工廠組織青少年到烈士陵園祭奠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節日期間,傳統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壹些人蕩秋千,壹些人去郊遊和放風箏。在老城區,有批評家,有鼓手,有唱荷花的,有拳擊手,有雜耍的,有猴子,有西方人,有賣糖水和糯米的,好不熱鬧。

節日早上吃蛋卷,吃稀飯。家家戶戶折柳枝松枝,或插在大門口,或穿柳枝松枝踏青。郊遊俗稱“郊遊”。這壹天,男女老少都去遠足,祈禱壹年沒有腳病。這個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

蕩秋千的習俗很普遍。蕩秋千是清明節的娛樂活動之壹。秋千有兩種,壹種是來回擺動的秋千;壹種是傘狀的“秋千”。尤其是揮桿更好。蕩秋千的多為年輕女子,身著紅綠,各顯身手,如“童子拜觀音”、“鴨子飄”、“鳳凰展翅”、“二郎擔山”、“猴子坐堂”,彩帶飛舞,著實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習俗壹年比壹年好。

放風箏是中國居民在清明節的傳統活動習俗。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被譽為風箏之鄉。節日期間,放風箏從城鎮到鄉村都很流行,而且越來越受歡迎。風箏的種類很多,尤其是濰城和寒亭。1,0984年4月濰坊舉辦首屆國際風箏會後,濰城被譽為“風箏城”。1988也被命名為“風箏之都”。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節日早餐吃玉米,俗稱“粽子”。相傳,壹是為了紀念屈原;有句話叫“吃端午湯圓,壹夏不生病”。城鄉至今仍有吃粽子的習俗。

那壹天,艾葉被插在各家的門前,或放在炕席下,或塞在耳朵裏,寓意辟邪驅蟲。兒童手腳系五色線,胸前掛長壽鎖。女性佩戴雄黃和艾葉制成的“香囊”;或者給至親好友的孩子做禮物,以示別出心裁。這個民間山區現在還存在。成年人喝雄黃酒,意味著消除瘟疫,避邪。

  • 上一篇:屬馬人在2021年正月進宅,農歷正月是馬進新房的吉日。
  • 下一篇:Tik Tok的超級勵誌文案在平常的日子裏是通用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