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建了多旋回板塊構造的演化歷史。指出研究區經歷了以白乃廟-西拉木倫縫合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以河根山縫合帶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階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次克縫合帶為代表的蒙古-鄂霍次克洋演化階段(中生代早期,主要為印支期)和以大興安嶺造山帶和壹系列陸內伸展盆地形成為代表的板內構造。分別闡述了各階段的構造演化特征及相關的構造環境。
(2)探討了中生代成礦爆炸的動力學機制。首次提出該區中生代(新生代)地質構造演化受區域多重構造動力系統的復合作用控制,表現出復雜的構造-巖漿活動。①連續性,即自晚古生代華北板塊與古蒙古合並並進入碰撞階段以來,本區長期處於碰撞後造山作用為主的狀態;②疊加,即中生代中晚期受北蒙古-鄂霍次克縫合帶和東太平洋俯沖的長程疊加效應影響;③轉換,即自晚侏羅世以來,內蒙古由近東西向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逐漸轉換為主要受北(N)東沿海太平洋構造體系控制,反映了中新生代區域應力場條件的復雜性(疊加與轉換並存);(4)新生作用,反映該區在此期間也受到區域巖石圈大規模減薄的控制。這種復雜的多動力構造體系使區域應力的綜合作用時而加強,時而取消,相關的板內構造-巖漿活動具有時斷時續、時強時弱、成因復雜、類型多樣的特點,但並不十分典型。中生代(新生代)復雜的構造動力學背景是該區中生代多金屬成礦大爆發、形成獨特多金屬礦床的根本原因。
(3)解釋斑巖礦床和VMS礦床同時出現在同壹造山帶的根本原因。指出火山沈積盆地在空間上自西向東,時間上自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具有從弧間(上)盆地經弧後殘留盆地向陸內伸展盆地間歇演化的特征,反映了板塊縫合的穿時性和從古洋縫合到碰撞增生和增生後伸展的完整全過程,並受復雜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制約。同盆火山沈積既有繼承性,又有再生性。這種演化時間長、構造背景復雜的盆地火山-沈積作用為該區銅、鉛、鋅、銀等多種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和物質基礎。多盆地演化伴隨多旋回板塊俯沖,島弧火山活動和盆地火山-沈積作用同時出現。這種區域構造格局是本區寬緩增生造山帶的典型特征之壹,也是斑巖和VMS多金屬礦床共存的根本原因。
第二,全面總結了多金屬礦床的現狀和特征,劃分了區域多金屬礦床類型。
(1)總結並劃分了區域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①產於元古宙大陸邊緣拗拉槽或古裂谷環境中的沈積變質鐵礦床。②斑巖型銅金、銅鉬(金)礦床(白乃廟、偶遇陶勒蓋、查幹蘇布爾等。)和火山型銅金多金屬礦床(奧尤特等。)發生在島弧環境中。③海底火山噴流(流)-沈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朝不楞、查幹敖包),亞(火山)-沈積型銅、鉛、鋅、銀、金多金屬礦床(吉林寶力格、烏蘭陶勒蓋、綏中查幹等。)和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鉛鋅礦床(鉛鋅礦床)④產於碰撞縫合帶(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的基性-超基性巖型或蛇綠巖型鐵銅金礦床(小壩梁)和鉻鐵礦床(河高拉)。⑤產生於碰撞造山和擠壓構造環境中的斑巖型銅鎢鉍多金屬礦床、韌性剪切帶(蝕變巖)型金礦、應時脈型金礦和陸相火山巖型或火山-沈積巖型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⑥斑巖型銅銀、銅鉬鉍、銅金礦床、矽卡巖型鉛鋅銅或銅鉛鋅礦床、應時脈型錫銅、銀鉛鋅、鎢礦床、斑巖-應時脈型鉛鉍、銅鎢鉍礦床、火山-沈積型銅錫銀鉛鋅礦床、火山型銅金多金屬(平平山)/金礦床。
(2)主要典型礦床研究。重點討論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賦存環境、控礦因素和成因。作為對比,介紹了最近在鄰近地區特別是蒙古發現的超大型斑巖型銅、鉬、金礦床。
第三,根據現代區域成礦學的最新成果,指出區域成礦學的研究思路將從事後總結對比轉向先驗判斷分析,提高預見性,從而進壹步加強成礦理論研究對找礦實踐的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區域成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提出地質環境成礦特異性理論。即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會形成特定的金屬礦床(類型)或其組合、成礦元素(或其組合)和壹些標誌性的地質特征,被認為是研究和探討區域成礦規律的基礎理論之壹。地質環境包括地質構造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兩個方面。前者為成礦提供了空間基礎,後者為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它們通過地質作用有機地聯系或耦合,然後成礦,最後在合適的地方形成礦床。每個方面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
(2)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以地質環境成礦專屬理論為指導,根據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將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為:①前寒武紀古大陸和被動大陸邊緣(裂谷)環境;②早古生代溝弧盆構造環境;③中晚古生代溝弧盆和碰撞造山環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後)陸內伸展構造環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構造動力系統的復雜環境。在此基礎上,將工作區自北向南劃分為五個成礦亞帶(帶),部分成礦帶又劃分為若幹個成礦集中區。即紅格爾-達來廟銅、鉬、金成礦區(ⅰ)(含兩個成礦集中區),二連浩特-塔日根敖包鉛、鋅、銅、銀、鐵、金多金屬成礦帶(ⅱ)(含五個成礦集中區),蘇佐奇金、銅、鎢、鉍、鐵成礦區(ⅲ)。
(3)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根據區域基礎地質工作成果,從區域地球化學塊體和殼幔層地球化學結構兩個方面探討了該區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研究區劃分為四個地球化學塊體,即蘇尼特左奇金-鉍-鐵-鉻-銅-鎢-鉬塊體、二連浩特-阿拉坦合力銅-鉛-鋅-金-銀-鎢-鉬-鉍塊體和東烏旗銅-鉛-鋅-銀-錫-金-銻-鉍塊體。指出上地殼以Zn-Pb-Ag為主,下地殼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為主,地幔以Cu-Fe-Au-Cr-Co-Ni-Sn-Bi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區域地質構造環境的空間轉換和構造-巖漿活動特征,闡述了不同區域成礦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征。
(4)綜合論述了不同區域成礦環境的成礦特異性和演化。本區成礦作用發生早、階段多,主要有兩個階段: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65,438+0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礦化以疊加異常發育為特征。
(5)建立了區域多金屬成礦系列。包括2個主要系列和5個子系列。壹個是與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閉合形成的溝弧盆構造環境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三個亞系列;二是與中生代特別是燕山期有關的成礦系列,多種構造動力系統的組合,包括兩個亞系列。該書首次指出蘇尼特左奇地區存在與早中生代(三疊紀)堿性花崗巖有關的金和銅鉍鎢金多金屬礦化,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第四,對區域金、銅礦資源潛力進行了初步評價。
根據豐度法計算,認為近4萬km2面積和1000m深度的金資源總量可達960t,銅資源量可達16萬t..摘要:從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巖漿巖等方面對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礦帶和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成礦特征,指出該區斑巖型銅多金屬找礦潛力巨大。
5.GIS平臺下基於DPIS系統的區域成礦預測。
在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利用自行開發的DPIS軟件,采用找礦信息的方法,對全區進行了金銅礦區域成礦預測。繪制了區域金、銅礦信息色塊和等值線圖,並在此基礎上分別圈定了金、銅礦找礦遠景區。其中,有10個金礦找礦區,其中2個為A級,位於蘇尼特左奇地區和東烏珠穆沁旗東部,3個為B級,分別為紅格爾、白音烏拉-哈達寺、小壩梁-和根山地區。c 5級;銅(鉛-鋅)找礦遠景區17個,A類區5個,分別是蘇左旗、東烏旗-查幹敖包、莫諾格沁-阿紮哈達、查幹楚魯-奧尤特、小巴拉然-黑根山。B類包括3處,分別是哈達寺-白音烏拉、伊合烏華-吉日嘎朗圖、東烏珠穆沁旗西南地區;簡要評述了主要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特征和找礦問題。
6.從成礦-找礦系統的角度,對區域找礦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
(1)首次系統地研究了該區礦床的變化與保存。指出影響該區成礦後礦床變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陸內造山運動、高原整體隆升和局部坳陷、成礦後構造-巖漿活動、氣候、地形和風化剝蝕等。分別討論了它們對礦床的影響結果,特別是風成沙對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的影響。
(2)闡述了區域找礦戰略。指出該區主要礦床類型包括斑巖銅鉬金礦床、噴流(氣)沈積(變質)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巖漿期後熱液(應時)脈銅礦床、鎢礦床、鉍鎢礦床、鎢錫礦床、基性-超基性巖型鐵銅金礦床和鎢礦床。火山-次火山(熱液)金銀礦床和變質鐵礦床等。主要進攻地區主要有蘇尼特左奇壹帶,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東烏珠穆沁旗的吉爾嘎朗圖(阿巴嘎旗以北)-敖於特,和根山-小巴梁,蘇尼特左奇北部的白音烏拉-哈達廟等。,而且有必要在所有地區都找到礦產。
(3)總結了金銅礦的找礦標誌。本文以金、銅為重點,系統總結了研究區主要礦床類型的找礦標誌,綜合論述了以化探、物探、遙感為主的不同找礦方法的適用性及其使用中應註意的問題。以典型礦床為例,從地質產出模型、地球化學模型和地球物理模型等方面探討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制定了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找礦技術方法組合。
七、重點礦區研究取得新認識,勘查區地質勘查取得重要成果,並提交兩個黃金產地。
巴彥溫都爾礦區(1)地質控制及礦化類型。認為該區金礦化帶是二疊系砂巖與中生代花崗巖接觸帶及其次級構造發育的區域性韌性剪切帶,盆地邊緣北東向斷裂與近東西向韌性剪切帶的交匯控制了金礦床(點)的產出,礦床(點)的分布近等距。區域礦化類型從南到北具有糜棱巖型、糜棱巖+應時脈型到應時脈型的演化過渡特征。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礦區的主要礦化區和找礦方向。
(2)礦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彥溫都爾礦區金礦脈的地質特征和成因。礦化以受早期NE向或NEE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的低級糜棱巖礦化和受晚期EW向脆性斷裂控制的高級應時脈礦化疊加為特征。受晚期脆性構造帶控制的應時脈具有近等間距分布規律。前者形成於印支期碰撞後的區域性持續擠壓環境,成礦作用主要與韌性剪切變形過程中的變質流體有關,後者形成於燕山期區域性伸展環境。礦化主要與中酸性巖漿作用有關。礦物主要來自深部巖漿,具有明顯的幔源色。在礦區深部有可能找到規模較大但品位較低的糜棱巖礦床。
(3)通過進壹步工作,提交了兩個新的黃金產地。BW礦區提交資源量(333+3341)5821kg;汞礦區提交的資源量為(333+3341)2292kg。同時指出,礦區南部的9號礦脈具有進壹步工作的潛力。從而實現了該區金礦找礦的重大突破。
八是礦區外圍找礦工作取得壹批新成果,提交了5個下壹步工作的金多金屬找礦靶區。
分別是①回歸大齋,呼喚杜格金;②烏蘭哈達銅鉍;(3)吳和二處錄鎢、鉍;④森吉格金、鎢;⑤查幹楚魯圖金等。其中,輝寨音呼都格、烏蘭哈達、烏赫二楚魯-森吉格及其外圍已有的畢魯幹安鎢礦床形成了NEE方向的大型多金屬成礦帶。系統的地球化學剖面測量表明,礦化元素呈階段性富集,富集段鉍、金、鎢異常,部分已達工業級,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