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按我國傳統禮儀,指征兵過程中交換的文書,即:
“聘書”:聘書,在訂婚時交換;
“禮物冊”:禮物清單,裏面列有禮物的種類和數量,送禮時會交換;
“迎親書”:迎娶新娘的書,婚禮當天接新娘時使用。
六禮:指從尋親到說媒再到結婚成婚的程序。它們是:
“那才”:俗稱說媒,即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提親,男方家才準備禮物;
“問姓名”:俗稱八字,請媒人問女方的出生年月和姓名,為結婚儀式做準備;
“那吉”:即男方家得到吉兆後,準備禮物通知女方家,初步商定婚事;
“鄭娜”:也叫彩禮,男方選個吉日在女方家辦訂婚禮物;
“請柬”:選擇吉日結婚。在舊時代,吉日通常是雙月和雙月。我不喜歡選擇三月、六月和十壹月。我不想選六,因為我不想兩口子半條命的婚姻。11月寓意無窮。
“接吻”:婚禮當天,男方親自帶著祝福語書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被褥:婚禮前幾天,選個吉日,在新床上鋪好被褥和床單,然後鋪上龍鳳被,撒上各種喜果,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味著這對新人要提前生孩子了。擡床、鋪床、撒喜果的都是精挑細選的“幸運兒”——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成雙成對的孩子自然希望這樣的人能給夫妻倆帶來好運。
鬧洞房:早先規定新郎的同歲兄弟可以鬧洞房。老人們認為“夫妻倆不鬧,鬧得更厲害”,可以為夫妻倆驅邪避禍,婚後會有福氣。
嫁妝:女方家庭的陪嫁是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嫁妝最遲在婚禮前壹天送到婆家。嫁妝風險衣服配飾,主要是象征吉兆的東西,比如剪刀,寓意蝴蝶齊飛;斯皮頓,又名子孫鬥;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子意味著白頭偕老;腳,意為肥沃的土地等等。當然,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壹樣。
上圖:幹旱時男女雙方都要辦婚前儀式。也是選擇的好日子。男女在自己家裏梳頭,同時要大聲說:梳到底,梳到白發梅綺,梳到兒孫滿堂,梳到四銀筍。
拿壹把紅傘:在婚禮當天,新娘的姐姐或伴娘幫助她站在戶外。姐妹或伴娘在新娘頭上撐壹把紅色的傘,意思是“展開枝葉”,把米撒向天空和傘頂。
二、中國傳統婚禮流程
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婚俗。如今,有些人已經忘記或忽略了它,但它最傳統的婚禮過程仍然處於幸福吉祥的狀態。無論在中國舉辦什麽樣的婚禮,中國人的婚禮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
基本流程:
亮轎子:轎子停在新郎家門口給鄰居看。
送轎子:新郎來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轎子。
擡轎子:轎夫擡轎子,兩邊給新郎家讓路。
半路掀翻轎子:意在擋煞。
母親下了轎子:地上鋪著紅地毯,新娘的鞋子不能沾地。
三箭定幹坤:射天,祈求上天保佑;射地代表永恒;射向遠方,祝妳以後生活幸福。
傳遞火盆:象征盛世。
跨鞍:把蘋果放在馬鞍上,寓意平安。
訪堂:壹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
掀起蓋頭:用秤取下新娘的蓋頭。
幹杯:它象征著壹對新人從此成為壹體。
敬茶時改稱呼:稱對方父母為“父母”。
進洞房:棗子栗子上桌,意為“早定”
三、中國傳統婚慶用品
我國傳統的結婚儀式是壹個歡樂的儀式,所以被稱為慶典。婚禮都是用吉祥的結婚物品來裝飾的。如貼紅色喜字,給新娘披上紅色面紗,穿上紅色外套,在新郎胸前系上紅色綢緞。這些紅色鈀的吉祥物品不僅給婚禮帶來了節日的氣氛,也暗示著新婚夫婦的結婚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漢族傳統婚禮
《禮記》中的“昏”字,原名“梆”,因先民黃昏舉行婚禮而得名。這時,太陽和月亮逐漸互相替換,這意味著“太陽來到了陰”。註重天人合壹的華夏先民選擇了這樣壹個微妙的時刻,巧妙地詮釋了婚禮的意義,同時也為這壹儀式帶來了神聖虔誠的情懷
後來,當“昏”字加在“女”字上寫成“婚禮”時,吻就不再局限於寧靜的黃昏,當然這種儀式的神聖意識也逐漸淡化。
昏禮屬於禮物之壹,禮物是親親眾民。周朝的婚禮是後世婚禮的典範。後世的婚禮儀式是在各種外來文化的交流中發展起來的,也融入了很多新的習俗。但是,從接受禮物到迎親入洞房,即使神韻的內涵很容易改變,但基本儀式體系的結構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始於傅的婚姻和女媧的說媒。正如《鏡花緣·外紀》所言:“古無男女之別,太昊始設婚禮,以夫婦之皮為禮。”從此,這對夫婦的皮膚(成對的鹿皮)成為經典的結婚禮物之壹。之後,除了“結婚儀式”,還要“告訴父母”;在夏商時期,出現了“迎庭前”、“迎堂前”的節日。周朝是禮儀之邦的時代。當時逐漸形成了壹套完整的結婚禮儀。《儀禮》中有詳細的規定,將整套禮合為“六禮”。此後,六禮婚禮的制作壹直是中國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傳統婚禮習俗
1.對傳統婚俗的看法
古代女性往往是“生於閨閣,美不美無人知。”相親結束後,男方經常要求看壹看。這種活動叫“見親戚”,男方在媒人副食下第壹次去女方家。被戲稱為“相親”。
相親的日期是媒人提前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所以雙方都要做好準備。男方要根據女方父母的愛好準備壹點禮物;女人們應該打掃庭院,準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雙方都要盡量打扮得優雅、金碧輝煌,以便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壹印象”。
見親戚是婚姻成功的關鍵壹環,尤其是男方,要慎重對待。雖然禮物無非是煙酒零食,不在乎數量和價值多高,但壹定要給自己喜歡的,不能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穿衣打扮要大方時尚;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
在古代,男人見親戚只能靠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女孩子。現在不同了。男女都可以直接見面談。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初步的了解。
中國是“禮義之邦”,講究含蓄。探親的結果往往不是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各種暗示來表達。在很多地方,男方進門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壹杯熱茶。小夥子見姑娘覺得有趣,就壹口喝下了這杯茶。然後女孩的父母和女孩商量。如果他們同意結婚,他們會離開男人和媒人吃飯。如果他們不同意,他們會讓那個男人離開,回家。有的家長甚至要求媒人收走男方帶來的禮物。在壹些地區,除了走親戚,還有“觀察他人”的習俗。其實“拜訪別人”也是為了走親戚。男方被媒人牽到見過姑娘的女方家後,女方父母暫時不對婚事表態,然後媒人再牽回男方家。祁陽地區稱為“坎當”。看當時男方父母要先奉上壹杯香茶,再和女方父母談。妻子的父母去男方家拜訪,和男方父母談話。如果他們同意這門親事,他們會喝掉所有的香茶。男方父母當即視其為“公婆”,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要起身離開,男方不要留下。
2.傳統的婚禮習俗。
“見親”“見卒”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贈與”。
“李國”的第壹步是媒人把男方的生日發給女方,女方的八歲生日發給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認為自己要對子女的婚姻負責,往往會在收到紅帖後請算命先生算壹算,看看雙方的“出生日期”是否壹致,如果不壹致;婚姻會被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大多不相信這壹點,所以即使交換紅帖,也往往只是壹種形式,有的甚至避免了換帖的形式。
經過“換崗”和“配八字”,媒人要選好日子,帶著男方“送禮”訂婚。
“送禮”是壹件大事。壹般結婚的主動者(男或女)都要送對方壹份沈甸甸的禮物。禮物至少應該包括壹只豬肘,壹對酒,壹只雞和壹只鴨,以及給其他父母的壹套衣服。壹雙鞋和襪子,壹個包裹著,還有壹些給女孩的東西。信封裏封多少錢,給姑娘什麽訂婚禮物,壹般都是媒人事先和雙方協商好的,並不是男方(或女方)能給多少就給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的父母也要盡量為對方著想,力求節儉,少收嫁妝。
3.關於傳統婚姻習俗的媒體文章
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無雨,地上無姻緣”。壹般來說,男女雙方在“喜結良緣”、“和諧秦晉”、“喜結良緣”、“和睦相處”之前都要好好商量。這種結合被稱為“做媒”。建國後,“做媒”改名為“引見”。做這種牽線工作的人被稱為“月老”,俗稱“媒人”,後改名為“介紹人”。
“舊月”是“舊月”的縮寫。根據唐朝的小說,壹個叫辜唯的書生,晚上路過宋城,遇到壹個老人坐在路邊,手裏拿著壹個大口袋,在月光下讀著壹本大書。辜唯友好地問他在找什麽書。老人回答說,這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婚書。辜唯問老人他的大口袋裏有什麽。
老人回答說:“如果用紅繩綁男女腳,只要把壹男壹女的腳綁在紅繩上,就算是死敵或者萬裏之外的陌生人,也壹定會結成夫妻。”所以,人們說“千裏姻緣是壹根線。”“如果老人不需要月下紅線,就不能再去壹個地方了。”可見人們對媒人的敬畏。
媒人也叫“紅娘”。唐代才子元稹寫的《鶯鶯傳》塑造了壹個聰明活潑的婢女媒妁形象。她壹次又壹次地精心策劃,最終促成了張生和鶯鶯的婚事。基於這個故事,王實甫寫了元雜劇《西廂記》,其中的媒妁形象更加靈動可愛。人們用“紅色”
“娘”叫媒人,可見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做媒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從媒人被稱為“冰人”和“冰斧”就可以知道。據《晉書》記載,夢見自己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索對這個夢的解釋是:“妳在冰面上和冰下的人說話,象征著妳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妳就給人家當媒人。”但是這個媒體不好做。要用妳的熱情融化堅冰,男女雙方才能結婚。“看來做媒是需要熱情和毅力的。
舊式婚禮中,媒人又叫“瓦科”,媒人是“捧科科”,印證了媒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詩經》詠:“伐柯如何?無斧可砍。妳怎麽娶那個妻子?不允許媒體。”意思是:“我怎麽能砍掉壹根大樹枝呢?”沒有斧子就不要砍;我怎樣才能得到我的妻子?沒有媒人是不能結婚的。"
做媒是壹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還要盡壹切努力求婚。而且,他必須基本準確地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盡力做到藏惡揚善,讓雙方充分了解對方的長處,願意達成婚姻協議。也就是說,想生就要有媒人的嘴。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妳開始彌合男女隔閡的那壹天起,妳就要經常穿梭於男女之間,交流信息,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訴求,防止意外發生。傳統上男女都有招待媒人的義務,鄉下人說“媒有百家飯”也不為過。可見它在跑配上的勤快。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男女雙方對婚姻基本達成壹致後,他要引導男方相親,代表雙方送上改庚貼,引導男方訂婚,選擇結婚的吉日,引導男方接手婚姻,協助婚禮儀式,直到“夫妻倆進屋”,才把“媒人”拋過墻去。媒體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後經常來往,成了老朋友;如果媒體說得不好,雙方都不滿意,往往會歸咎於媒人,從此被視為路人。
作為媒人,媒人可以得到壹些錢,這被稱為“感謝禮物”。錢壹般是男方出(如果男方去女方家,是女方出)。結婚前壹天,連同雞、肘、鞋襪、布壹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必須引導,稱之為“輪媒”或“發起媒”或“送媒”。答謝媒體的錢數取決於主人家的經濟狀況,但無論多少,都需要用紅紙封好,也就是所謂的“紅包”或“信封”。習慣上在紅包上寫“信封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