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婚:即“童養媳”,或稱“小媳婦”,多是因為家裏窮,無力撫養,就把未成年的女兒許配給別人,男性大多未成年。女方到男方家,地位低。基本上是“公雞第壹聲啼叫就起床,整天掃院挑水”,到了成年正式出嫁,她的地位才會有所改變。
小女婿的婚姻:男人手頭寬裕,缺少勞動力時,托人把壹個家境貧寒的十六七歲左右的姑娘嫁給他的小兒子,稱為小女婿。這些婚姻大多導致悲劇。
指腹婚:大多是彼此友好,妻子同時懷孕。如果他們相遇,生下壹男壹女,成年後就成了夫妻。
表親婚姻:為了延續血緣關系,姑姑、堂兄妹或兄弟姐妹由父母包辦婚姻。民間雖有此習俗,但多被否定,因為近親結婚不利於後代。
交換婚姻:又稱交換婚姻。因為夫家兩家比較窮或者壹方身體有某種缺陷,雙方約定把女兒許配給對方,稱為“換頭”。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
走婚:俗稱“倒插門”、“結婚”、“招女婿”,或“招親家”。在舊社會,上門的女婿經常被鄙視。如今,女婿被視為壹種榮譽,受到法律保護。傳統上,孩子出生隨母姓,是“狀元戶”。還有的孩子是隨父姓,有的都是隨母姓或父姓。
轉讓婚姻:結婚後,男女壹方死亡,死者的兄弟或姐妹繼續他們的婚姻,這就是所謂的轉讓婚姻。這個門外漢並不覺得奇怪,甚至還贊不絕口。
倉促結婚:也叫恐慌婚姻。訂婚後,男方父母或我縱情其中,然後提前結婚,以此“慶祝幸福”,等待他的健康。
招夫養夫:婚後丈夫患重病或殘疾或癱瘓,夫妻雙方同意讓妻子重新招夫謀生。這種習俗現已絕跡。
旺門婚:婚前,未婚夫早逝。按照封建禮教,女方壹生忠貞,所以抱雞出嫁,這叫王門婚姻。這種習俗早就不得人心了,今天也消失了。
鬼婚:也叫“影子婚”。訂婚後,男女雙方婚前死亡,兩家人約定作為“黑社會”夫妻合葬。
婚姻:在舊社會,男女必須遵循“六禮”規則。辛亥革命後,其禮儀雖有所改變,但仍沿襲封建禮儀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新的婚姻制度,但要徹底廢除舊的禮儀還需要時間。定西人習慣於常規的婚禮程序,基本都是壹樣的,雖然因地域不同會有差異。
結婚年齡:舊社會漢族結婚年齡普遍偏年輕,男性15-20歲,女性15-18歲。富裕家庭早婚並不少見,十二三歲就結婚的也不少見。婚姻法實施後,法定年齡男性20,女性18。1981改為男22周歲,女20周歲,取消晚婚習俗。舊社會,富家的妃子多達兩三個,窮人家的則是終身“單身”的。現在都滅絕了。
求親:是商量結婚。舊社會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先是親戚朋友撮合,父母上門選女。挑選準確後,方便男性找媒人準備禮物到女方家求親,進入相親階段。如女方未曾謀面,男女相見,或媒人帶男方到女方家見女方壹面,稱為“納才”。女方同意了,男方請媒人向女方家問生日,這叫“問姓名”。男女雙方的生辰都寫在紅紙上“庚帖”(有的地方很簡單,只是口頭表達),由陰陽先生根據“五行八卦,共榮相克”的原則推算出來,稱之為“姻緣”(也叫“合孝”)。如果婚姻順利結束,男方會通知女方,稱之為“那吉”。如果沒有,原禮物將被退回。然後,男方選擇吉日,請媒人正式通知女方訂婚時間,準備婚禮。在此期間,如果家裏發生意外,如打碎盤子、碗、壺、杯,牲畜死亡或家人生病,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沒有結婚的機會。媒人會通知對方取消婚約。
訂婚:俗稱“攀親戚”、“喝酒”。訂婚當天,男方父親會同兒子、媒人帶著酒(2瓶系紅繩)、聘金、衣物、首飾、四色禮(餅、糖、茶)等彩禮(有的地方放在盒子裏、桃子裏或包袱裏)到女方家訂婚,稱為“鄭娜”。女方家準備酒席招待客人,索要彩禮,俗稱“索要彩禮”。男女雙方與媒人協商,最後定下彩禮。然後男女雙方在酒席上向長輩、親戚敬酒,改名字。長輩和親戚朋友會給男女雙方“紅包”,錢的多少視經濟情況而定。之後,吃喝玩樂,盡興而歸。男方走的時候要帶回來兩個裝酒的空酒瓶(裏面還剩壹點酒),女方往酒瓶裏放壹點米粉,表示“米粉情侶”。這就叫“訂婚”和訂婚。至此,婚姻關系正式確立。
訂婚後,每逢節假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男方要準備禮物到女方家“送節”,以示婚姻生效,俗稱“追節”。
結婚:俗稱“結婚典禮”,也叫“介紹新媳婦”。男方請陰陽師確認婚期後,媒人通知女方家人。這叫“邀請”。婚禮當天,男女雙方都要舉行婚宴招待親朋好友,飯菜的格局視主人的實際經濟情況而定。朋友鄰居去幫忙,俗稱“代勞”。臨近婚期,男方和媒人去女方家送彩禮,俗稱“回禮”、“送禮”,也叫“清禮”。有的地方有個男的把褲子和布壹起送,叫離了婚的褲子。富豪之家,這種雇傭的禮官比較復雜,壹般會準備壹份禮物清單。男方家定期帶著彩禮去女方家,10的大包子,兩塊鮮肉,12的糖果,稱為“箱”。女家院子裏有壹張八仙桌,桌上放著香案禮物。女家子侄拜天地。儀式結束後,男方給香爐“錢慶眉”,呈上禮物清單,打開壹盒“亮禮”,邀請親友來訪;然後,女方給男客人呈上壹個餃子碗,稱之為“品湯”,女客人設宴。這種古老的禮物今天已經絕跡了。最後商定結婚日期。
送姑娘出嫁,叫“放她走”“送她走”。結婚前壹天,男方到女方家“坐坐”(也叫“談心”),進壹步確認送親人數及相關事宜。這壹天,新娘的家人招待前來送禮物的近鄰。近鄰送的禮物叫“加盒”。在過去,陪伴新娘的是壹對板條箱或壹個四方櫃。進入80年代後,伴隨而來的是衣櫃、寫字臺、音箱、電視、洗衣機、冰箱等。現代家具不確定。這壹天要確定歡送會的人員,選擇子女都符合其屬相的新娘作為“伴娘”,即“女新娘”。男方選擇壹男壹女(不得再婚)雙方均有子女且所屬屬相不忌諱的作為“伴娘”,另選壹男少年作為新娘牽驢。在媒人的陪同下,新郎、他的叔叔、哥哥各有1人,擡箱子的有1人,組成了壹個婚禮護送隊伍。(如果人數是奇數,就帶走5、7個人。基本上就是兩瓶酒,兩塊肉,糖果點心,10塊的大包子,還有幾個“針工資”(有的地方叫“感謝”、“留母錢”、“彩禮錢”)的紅包和零花錢(俗稱“玩笑錢”),就去女方家給親戚打招呼。有的地方,娘家關門,向新娘要紅包利市,往器物上潑水,取笑。以前男女都是根據路況準備轎子或者汽車或者驢馬(不允許騾子)。現在城鎮多使用汽車,農村多使用三輪車。由於經濟條件不同,差距越來越大。排場越高,車輛越多,攀比之風就是盛興。
當婚禮隊伍到達女方家時,他們首先焚香祭祖,然後將禮物陳方放在桌案上,向女方的長輩敬酒“照看孩子”,並獎勵她“感謝”的錢。然後喜宴賓客設宴,酒席準備離開。在過去,女人把新娘的頭發挽成壹個發髻。新娘穿著束腹,蒙著頭,胸前放著壹面“防護鏡”,手裏拿著壹本書(耿鐵)。這種習俗現已廢除。女方選擇親戚把嫁妝裝在盒子裏,俗稱“打包”“放嫁妝”,意為贊美嫁妝。
新娘離家時,傳統上由家裏的大哥擡著轎子(馬或驢),新娘哭,稱為“哭婚”(也有人稱之為“驅邪”)。說不忍心離開父母;新娘出門時,在大門內拋壹雙紅筷子(有的地方分別在門內外拋兩根紅筷子),兩家迎接親戚* * *登上驕傲,騎上汽車,策馬出發。在路上,當轎子(馬和驢)經過岔路口、寺廟、大石頭和大建築物時,在舊社會,人們會在上面貼上壹張紅色的小紙片或“道路貼紙”,上面寫著“壹路平安”和“鬼和惡靈應避免它”,以求好運。現在用的車輛比較多,比較少見。
轎子到了男方家,當天妳要往西深方向下車,然後轎子周圍就會響起鞭炮聲。新娘下馬(橋、車)時,有的地方要先拿起盛滿米飯的“寶瓶”,放入紅筷子,用紅布包好,婚後煮成粥,對新人來說有“平平安安”的意思。筷子取“快生”。這種習俗已經被廢除了。給孩子送行要紅包,叫“壓轎子錢”。新娘下馬後,伴娘扶著她在底樓的紅地毯(也可以用紅布代替)上緩緩行走。舊時請客“迎紅”,將紅地毯串在院中設的香案前。香案上放著香蠟和盛滿麥子的升(也叫鬥),插著壹張聖牌和壹根杵。天平上掛著鏡子、尺子、剪刀和紅布條,用來辟邪。紅線兩端的銅錢放在兩個酒杯裏,舉行了祭奠天地的儀式。然後,新郎新娘踩著紅地毯,提著麥桶(俗稱“滿桶”)進入洞房,將麥桶放在炕上的喜神位置。新娘把護目鏡放在桶裏面對面坐著,新郎用秤砣(或搟面杖)摘下新娘的“蓋頭”。已經廢除了。這時,男方家設宴招待女方家的人(貴客),並獻上香煙。婚禮隊伍經常用嗩吶演奏喜慶的音樂,宴席熱鬧非凡。歡送會必須在中午前離開男方家。在有些地方,男方要向女方贖回嫁妝箱(櫃)上的鑰匙。臨走前,男家把大門前的酒桌停了下來,把酒和小籠包擺在上面,用大杯子倒酒。男家總要猜壹猜敬酒,輸的人喝了,讓貴客每人拿幾個小籠包。歡送會出門前要去新房看新娘說再見。所有前來祝賀的人壹整天都在壹起,席間新娘和新郎壹個接壹個地祝酒。年輕人鬧洞房,俗稱“房子”“新房”,給新婚夫婦出難題玩,推,拉,抱,摸,花樣翻新。新娘盡最大努力躲避和應付他們,直到深夜。然後,新房需要暖床,這叫“圓房”。主人將核桃、大棗掃在床邊,撒在炕上,寓意“和合”“早生貴子”,並吟誦“核桃大棗皆有,養的娃娃滿院跑”。然後新婚夫婦上床睡覺,新房裏的“長明燈”徹夜亮著。年輕人趴在窗外偷聽新婚夫婦的動靜是件好事,這就是俗稱的“墻根聽”,在當天或第二天,壹些新娘會煮“手搟面”(刀削面)招待親朋好友。第二天,新郎家必須再準備壹桌酒席,招待婚禮期間幫忙的親朋好友,稱為“拉後座”或“謝客”。
初婚:婚後的早晨,新婚夫婦早早起床祭祖,拜見父母和親戚。這是新娘和家人正式見面的場合。同樣是第二天,女親戚帶飯到男家祝賀,男家也請親戚陪同,認親戚,確定世代關系,俗稱“見親戚”。這種習俗現在很少見了。第三天,小兩口準備好禮物,回父母家看望公公婆婆和叔叔伯伯。他們當天返回,俗稱“歸家”。這是婚後第壹次省親(回娘家),媳婦等了老公幾個星期。新婚夫婦在娛樂後會提前回來。婚後十天,新娘回娘家小住,俗稱“轉娘家”,住八九天回婆家,但也有壹呆就是十天的。有些地方結婚壹個月後,新娘去娘家,俗稱“站月”“轉月”,但壹般會提前幾天回來,以示對婆家長輩的尊重。
今天,上述許多婚姻習俗已經被修改。他們雖然在農村延續,但拋棄了傳統的舊習俗,或者簡化遷就。城鎮男女婚禮,移風易俗,或集體結婚,或帶著巨額彩禮、高檔家具、時尚嫁妝、盛大婚禮、精美酒席、乖乖女結婚的遊客,都有新鮮事可做。所謂的新“六禮”潮流近年來在盛興流行,但並未受到廣泛歡迎。
婚後正月初二,新婚夫婦到女方家拜年,稱為“磕頭”或“拜年”,公公婆婆給“壓歲錢”。有些地方,婆媳互相回避,不準在正月十五見面,稱為“避燈”。不然迷信認為婆婆會瞎。
再婚:舊社會男尊女卑,男人喪偶,可以續;女子死而不再婚,稱為“貞節”。因此,有許多年輕女性在失去配偶後成為終身寡婦。還有的人丈夫已經去世再婚,公婆往往要求很高,俗稱“賣寡婦”。有的半夜被劫持,叫“搶寡婦”。建國後,男女平等。現在很多人不遵守這個規定,再婚是受法律保護的。現在比較常見,尤其是老年人。男女找到合適的人組成家庭,“夕陽紅”成為時尚。
葬禮
漢民族形式:養老謹慎追求未來,不僅是人子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家庭的大事。喪禮,又稱“白事”喪禮,在定西壹直沿用木棺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家公職人員壹律火葬。它的習俗和喪葬儀式壹般根據家庭情況和死者的年齡和身份而有所不同。
在舊社會,出生不到壹個月的嬰兒死了,就砸到炕洞裏燒了。嬰兒2歲內死亡時,鄰居用柴火將屍體卷起,放入背面腐爛的桶中,在野水溝中放火焚燒,棄之不顧。12歲以上的人,死後不選擇吉祥之地,只在偏僻的田野裏蓋身。12歲以上的未婚人士,可以制作簡單的木盒,把屍體埋在田野裏或荒山野嶺裏。已婚男女有了孩子就是正常死亡,可以葬在主臥室和內臥室的祖墳裏。其他非正常死亡,如跳崖、投河、落井、服毒、上吊、難產、自殺、他殺、車禍等。,只能埋在房子裏的私人房間裏辦理喪事;死在屋外的,只會在屋外、窯裏或帳篷裏辦喪事,不準進祖屋。雖然他是正常死亡,但是那些死在屋外的人並沒有進入房子的主(內)臥室舉行葬禮。所以病危的人要盡量回家,盡量睡好覺。
老人去世後,定西的喪葬習俗和禮儀,受傳統文化、封建禮教和宮廷禮儀的影響,隆重繁復,莊嚴肅穆,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喪葬文化。
定西的天氣不會太冷:但是今年冬天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冷,過年肯定會冷。定西最低-8度。
婚姻的壓力和天津很不壹樣。首先,定西婚禮是中午,天津是下午。壹般要給女方壹份禮物(3萬元)。其他習俗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