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日喀則的地理環境

日喀則的地理環境

日喀則位於中國和西藏自治區的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接壤,西接阿裏,北接那曲,東與拉薩、山南接壤。經緯度跨度在東經82° 00′至90° 20′和北緯27° 23′至365° 438+0° 49′之間。全市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裏,東西長800公裏,南北寬220公裏。

日喀則總體位於喜馬拉雅山系中部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部之間,南北地勢較高,中間隔著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日喀則地形復雜多樣,基本由高山、寬谷、湖盆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橫貫我國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最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群峰林立,山巒眾多。日喀則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別是珠穆朗瑪峰、洛子峰(8516m)、馬卡魯峰(8463m)、卓若尤峰(8201m)、希夏邦馬峰(8012m)。珠穆朗瑪峰,位於日喀則和尼泊爾交界處,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6438+03米,居世界之首,昂首俯視群山,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此外還有卡魯拉、加佐拉、馬拉、中拉、拉傑、馬傑拉等多座高山。

位於藏南河谷上部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河谷平原主要由拉孜-任布寬河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還有喜馬拉雅山北側,藏南高原的彭曲河谷平原和壹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山谷坡度平緩,土層深厚,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日喀則有234個礦床、礦化點和找礦線索,包括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等。

開采的主要礦產有金、銅、鉛、鋅、鉻、銻、玉、硼、礦泉水和花崗巖。

金礦:日喀則金礦開采歷史悠久,儲量豐富。巖金開采地點為謝通門縣馬融鄉。砂金礦包括南陵縣達孜金礦和昂仁熊金礦。

鋰硼礦:鋰資源量654.38+0.53萬噸,三氧化二硼資源量3220萬噸,鉀資源量3590萬噸。基於654.38+0.990的貨幣價值和三分之壹的可回收比率,潛在價值在654.38+0.5億人民幣以上。秋裏楠木湖硼砂礦伴生部分芒硝,硼砂儲量86萬噸,品位28%以上。

礦泉水:礦泉水包括崗巴曲登尼瑪礦泉水和江孜馬龍礦泉水。主要生產曲登尼瑪礦泉水。曲登尼瑪礦泉口海拔512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礦泉水源,日出量約800噸。

建築材料:砂石主要開采於雅江、碾河地區;花崗巖主要開采在康馬縣、謝通門縣、拉孜縣。農牧業是日喀則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日喀則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牧業的發展速度。日喀則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耕地面積1.25萬畝,占西藏自治區的1/3,糧油產量約占西藏自治區的40%,銷往國家的商品糧占西藏自治區的50-70%,糧油總產量居西藏自治區首位。畜牧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年牲畜產量達到550多萬頭(僅壹、壹馬),相當於800多萬羊單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二位。

日喀則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農牧業大區,也是農畜土特產豐富的地區之壹。據統計,土特產有十幾種。其中,亞東魚、帕裏牦牛、崗巴羊、桑黃油、霍爾巴羊、崗子大蒜、“連甘”高檔糍粑、日喀則蕎麥、艾瑪崗土豆、拉祜族優質油菜。

1989年日喀則農牧業總產值達18777300元,比1980增長31.46%。其中農業產值占49.40%,畜牧業產值占42.14%。

1999糧油總產量達到35.2萬噸,比1994增加7.2萬噸,增長25.7%。農業總產值達到87545.06萬元,比1.994增加47381.590元,增長5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7元,比1.994增加249.88元,增長24.5%。1999年,畜牧業產值達到42110800元,比1994年增加152918800元,增長36.3%。成年動物的死亡率僅為2%左右。

截至2002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543.8+2.99億元,其中第壹產業收入8.4億元,占總收入的65%。農牧民人均收入1.69元,分別比1.994和1.999增長65.7%和33.1%。日喀則地區糧油總產量達到78091萬斤,分別比1.994和1.999增加21.925斤和3550萬斤,分別增長281%和4.5%。其中糧食產量73984萬斤,油菜產量41.07萬斤,蔬菜產量1.58億斤。日喀則末牲畜存欄量控制在570萬頭(僅1頭、1匹)。肉類總產量271萬噸,分別比1994和1999增長57.6%和19.9%。牛奶總產量5.72萬噸,分別比1.994和1.999增長60.7%和21.7%。

2013年,日喀則推廣“藏青2000”良種8.5萬畝,占全區推廣任務的80%,推廣“西瑪拉22”2.06萬畝;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成為第二批中國外貿轉型升級專業示範基地;在江孜、拉孜等10個縣實施10個農機示範村;新建青稞生產基地、退牧還草工程等19類186個農牧業項目,國家投資394438+000萬元。2013年,日喀則農林牧漁總產值35.76億元,同比增長3.7%。日喀則位於我國西南邊陲,所轄18個區縣中有9個邊境縣,與尼泊爾、不丹、印度接壤,邊境線長1573公裏,約占全區邊境線長的壹半。有4個開放口岸和29個互市貿易點。

1984年,國家投資成立日喀則第壹家專業外貿企業。2002年,日喀則有7家外貿企業,包括國有、集體、私營和股份制企業。

2002年,日喀則口岸外貿進出口交易額達到5億元(不含匯兌交易),比1987年的7000萬元增長了6倍多。

從1984到2000年,日喀則外貿公司出口活羊近65438+萬只,羊毛4000多噸,油菜籽1500多噸,牛羊絨近1000噸,青稞約130萬噸,共創匯265438。2002年,外貿公司出口創匯近500萬美元。出口市場除了傳統的尼泊爾,還開拓了印度、日本和歐美市場。出口產品除傳統的羊毛、綢緞外,還發展了紡織品、機電產品和玩具。

2002年,日喀則出口油菜籽2005噸,羊毛200噸,比2006年增長3倍5438+0。2001年,日喀則貿易額7890萬元,其中出口51.3萬元,進口2760萬元。2002年,日喀則貿易額為8640萬元,同比增長9.5%,其中出口71.06萬元,同比增長約38.5%。

2013年,日喀則* * *開放口岸3個,待恢復口岸1個,互市貿易點28個。西藏自治區90%的邊境貿易在日喀則的主要口岸進行。樟木口岸邊境小額貿易額達20.44億元,占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日喀則郵政局成立於6月,1952。當時由10多人組成,大部分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6月10,1日,日喀則郵政局正式對外營業。當時的郵局特別窘迫,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子和落後的通訊設備,業務也只有電報、電報、信件和包裹。郵政運輸工具包括解放牌汽車、馬步班和郵路。1969 65438+二月。按照政府的要求,郵電分開,持續了四年。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並,之後並肩作戰,直到1998。1998 9月10日,日喀則郵政局實行郵電分離後,開始獨立運營,下轄17個縣(港)郵政局。日喀則地區共有27個支局、辦事處,郵路6條,總長2822公裏,貫穿日喀則地區17個縣(港)郵政局,其中國家壹級郵路2條。截止2002年底,業務收入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成立,下設18個縣(港)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截至2002年底,日喀則地區已有18個縣(口)開通了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43248門,交換機實際容量達到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km;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到4910,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28.82部,電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成立,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在線用戶2134人,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於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準,在日喀則國鑫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成立,2006年3月22日正式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前,日喀則沒有現代化的公路,只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馱畜完成。舊西藏有通往噶倫堡、印度、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古道是從拉薩向西南經協加爾、定日、聶拉木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3月1951,拉日公路建成,10月20日建成通車,1955。結束了日喀則地區沒有“壹條公路”的歷史,開辟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時代。1955日喀則至江孜高速公路於6月開工通車,全長90公裏。1956年,賴雅公路建成,全長547公裏。騎馬公路1958建成,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0建成,騎馬公路1962進壹步改建為中尼公路的壹部分,中尼公路1962開工,1962年7月。4月20日,1991,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段改建工程開工,1992 11通車;4月1993,1開始中尼公路六曲至中北鄉段改建,10月1994通車。1960,佳佳至吉隆的佳吉公路建成,1963通車。定日至吉隆公路修建於1960,全長190公裏。日喀則至南木林公路,修建於1960,全長60公裏。1960日喀則地區所屬十壹個縣中,除聶拉木、謝通門外,其余縣均已通車。4月1967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由日喀則專署勘測,5月開工建設,1967。

20世紀70年代,日喀則縣鄉道總長6153公裏,有81個區(鄉)、336個公社、1個生產隊通過公路或簡易公路連接,而14個區、1個公社、854個生產隊沒有通過公路連接。

上世紀80年代,日喀則18個縣全部通了公路。99個社區俱樂部中有92個已經通車,475個公社中有365個已經通車,通車率為76.8%,2192個生產隊中有2093個已經通車,通車率為95.4%。日喀則縣鄉公路裏程已達1716 km。

到2002年,已經形成以日喀則為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裏,鄰近尼泊爾、印度及該地區18個縣市;以G318、G219為幹線,省道為骨幹,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境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絡。截至2002年底,日喀則市公路裏程為12242.691公裏,兩條國道為1240.625公裏,六條省道為871.096公裏,14縣道為1847.29公裏,有65個鄉鎮。日喀則沒有二級及以上公路;日喀則市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了路,占鄉鎮總數的97.54%,5個鄉鎮不通公路,占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通了路,占行政村總數的865438個。公路密度為6.7243公裏/100平方公裏。等級公路1962.685公裏,等高線公路10280.006公裏..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和平機場正式開航。

2013年,日喀則市區公交89條,市區公交線路9條,環城公交線路11條。2001年,日喀則市18區縣建成區面積達到26.44平方公裏,比1996增長45%。其中,桑珠子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7.59平方公裏,比1996增長50%。2001年,日喀則城鎮化水平為9.7%,比1994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日喀則市城鎮化水平為35%,比1994高5個百分點。從1994到2000年,日喀則地區固定資產總計20.37億元。

2000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從1994到2000年,各區縣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5.02億元,用於進壹步改善和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其中,僅桑珠孜區在此期間就投入了6543.8+0.36億元。截至2002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到391公裏,道路面積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9平方米。

2002年,日喀則市液化石油氣加氣站月銷售量為890噸,日供應量達到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年實際供水量438萬噸,其中新建水廠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1995建設。郵政也比1959增長了313倍,比1994增長了13.5倍。“九五”期間,城市綠化也得到了改善。城市公共綠地面積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2008年至2011年,日喀則* *完成了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投入資金46億多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18806戶,自治區投入的312多萬元補助資金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至2065年,日喀則市共建成村級組織活動場所65,438+0,429個,2065年至2065年,共完成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378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

從2008年到2011年,日喀則在農林水事務方面投入60多億元,落實了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及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落實教育“三包”資金預計達8.5億元以上。

2013年,日喀則投資5010萬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全村推廣工程30余項,投資174萬元,解決了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4338戶有電;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暢問題;建成9221農村戶用沼氣;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入戶”實施加快,完成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和96.09%。截至2002年底,日喀則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鎮有小學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2所(園)。日喀則小學85936人,初中18481人,高中3443人。園區現有幼兒園750所,社會力量辦學學生3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初中入學率為34%。日喀則有中學教師1440人,小學教師3304人,藏族教師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90%以上。截至2002年底,日喀則市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08年,日喀則市全面完成了“掃盲”和“普及九年教育”任務,“普及九年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1.0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截至2009年底,日喀則市已配備了教學光盤播放系統,擁有235個觀看點,78個計算機教室,111“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44%的鄉(鎮)實現了“班班通”教學資源。1955 10,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初期只有45名醫護人員,12張床位,內、外等9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壹家正規醫院。1959年6月以來,縣(市)醫院陸續成立,1972年6月成立地區衛生學校,設有護士、醫士、藥學、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區第壹所培養醫療專業人才的學校。1974年,宣布成立地區防疫站,逐步開展地方性甲狀腺腫和麻疹的普查和治療,建立麻風醫院,開展計劃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州2個,縣級3個,共有床位55張,其中地州45張,縣級10張,衛生技術人員8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1658人。

1982建立日喀則藏醫院,後建立聶拉木藏藥廠,瑞士紅十字會援建邊雄藏藥學校,對發展民族醫藥,解決農牧區缺藥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65438至0983,衛生執法監督啟動。從65438年到0986年,婦幼保健工作重新開始,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口基金的援助下,基層婦幼保健項目在江孜等七個縣逐步開展。

2002年,日喀則縣、鄉合作醫療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5%,農牧民占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個防疫機構,8個婦幼保健機構,3個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平均預期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02年的67歲。* * *有藏醫醫院2所,藏藥生產企業1家,17個縣(市)都設有藏醫藥科,形成了藏醫藥醫、教、研、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市共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4人,分別比1959多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65438人。

2013年,日喀則開展了農牧民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醫療救治工作,完成農牧民僧尼體檢61.51.000萬人次,篩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891.000萬人次,確診129例,手術1.655例。藏歷年: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在藏歷65438+2月1和藏歷65438+10月1都慶祝“農民年”。

卡琳節:遊覽卡琳是藏族人民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民族習慣。過去,在藏歷5月1到5月15的半個月裏,人們走出庭院,去參加濃蔭遮蔽的卡琳節,這個節日逐漸成為卡琳節。

達瑪節:藏語意為賽馬和射箭。它首先在江孜流行,並在許多其他地方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在每年藏歷4月19左右舉行。有賽馬、賽馬、摔跤等活動,但主要是佛展、跳躍、祭祀等宗教活動。現在達馬節大多在農閑季節的六月舉行。

沐浴節:眾所周知的“天上白星閃爍,人間河流需醫”的說法,指的是藏歷七月中旬,白星在湛藍的天空出現壹周,星光照射的河流、泉水、小溪與之匯合,具有水的八德。在金星閃耀的七天裏,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帶酒帶飯到河邊,到泉水邊盡情地喝水、遊泳、洗澡、洗衣服。

觀果節:觀果起源於古代,興盛於近代。這是壹個希望豐收的活動。雖然希望之果因地而異,但其形式和內涵都大同小異。鐮刀開之前,農事稍閑時,村裏的男男女女就穿上新衣服,和和尚們排著隊圍著莊稼遊泳。遊行隊伍由善男信女帶著香燭、經幡、經書、寶傘、寶瓶、鈴鼓、鑼鈸、法國號、彩箭等引領,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向東南西北方向行進,各方都向這個神獻祭。壹路上不停地吹著喇叭,搖著鼓,念誦著佛經,揮舞著彩色的箭,喊著“就像中央壹樣美麗,就像中央壹樣美麗”(帶著幸福和幸運來),燒香祭拜村神,祈求豐收。翻完莊稼,我們就在陰涼處吃喝。之後,我們將有賽馬,牦牛比賽,唱藏戲,跳舞和其他娛樂項目。

奔牛節:白浪縣的奔牛節將在8月舉行,屆時各村的農牧民將聚集在壹起,帶著自己的公牛進入指定的鬥牛場,然後在各鄉各村舉行鬥牛比賽。比賽中,兩頭牛的打鬥密不可分,場面驚險刺激。最後弱者被推倒或者逃離,兩頭牛的激戰就可以結束了。

  • 上一篇:我想知道2065 438+6月的第壹個月剖腹產生下男孩的吉日是哪壹天?
  • 下一篇:我夢見驢子撞我的預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