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代日本最後壹個歷史時代,從794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到1185年元來王朝建立鐮倉幕府掌權。奈良王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的矛盾加劇。為了削弱強大的貴族和僧侶的權力,桓武天皇決定將首都從平城京遷至山城國家長岡。因為《平安經》完成於794年,所以歷史學家往往把794年視為平安王朝的開端。平安時期的名稱來自其首都的名稱。
1.簡史
794年,桓武天皇遷都京都,以重建合法政治。為了祈求永恒的和平,這個新首都被稱為“平安京”。從這個時候到大約400年後被稱為“平安時期”。從這個時候到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的首都在京都大約1100年。
平安時期,莊園的數量增加更多。為大華創新立下汗馬功勞的藤原所擁有的莊園更為特殊,是最有權勢的貴族。藤原把他的女兒嫁給了皇帝,並讓他的王子成為下壹任皇帝。他在皇帝年輕時成為攝政王,成年後成為關白(輔佐皇帝的大臣)掌握政治。11世紀初的道士藤原父子來同最為興盛。賴桐建造的Byodoin寺鳳凰廳是平安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成為這個時代貴族住宅的建築風格。
平安時期初期,貴族們非常推崇唐風文化,但到了9世紀,隨著唐朝的衰落,道真關元提出要向中國派遣使節。但在大陸影響降低後,日本也開始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貴族住宅稱為睡堂,正式穿衣服時,男人穿衣服帶,女人穿十二條床單。在繪畫上,用柔和的線條和艷麗的色彩來描繪當時的景色和風土人情,於是大和繪畫應運而生。和歌也開始流行,皇帝下令編纂古今和歌集。
2.平安時代武士的崛起
當藤原在首都享受著富足的生活時,當地的武士開始擴展他們的勢力。所謂武士,是指當地有武裝力量保護土地的人。武士是以強大的豪族為核心的武士集團,其中最強的是源氏和平。
11世紀後,藤原的獨裁統治衰落了。白河天皇退位當了皇帝。皇帝的住所叫院,因為皇帝在院內繼續掌握政權,所以也叫院政。因為實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攝政王、關白和皇帝形同虛設。
12世紀中期,天皇與天皇開始對立,這與藤原氏族的鬥爭有關,而源氏和石平武士則是各自扶持的派系,引發了首都的戰爭(保元平治叛亂1156,1159)。這時,武士開始進出中心。
保元和平治之亂後,平慶生擊敗了擁護天皇的源氏,從而取代藤原和天皇掌握實權。慶生在1167年成為鄭泰的大臣,他的家族因此在朝廷中擁有很高的地位。然後在兵庫(神戶)建港,與中國(宋朝)進行貿易,獲得巨大利益。此外,由於平有許多莊園,它已經強大到“如果不是平的人,它很可能不是壹個人”。
但後白河不滿平的做法,與在保元和叛亂中戰敗的源氏(1180)聯手,使源氏和再次開戰。這壹次,袁賴朝和他的弟弟袁(穆曾)在全國各地打敗了平氏。1185年,平家被義井軍擊敗,全滅於壇(山口縣下關市)(壇浦之戰)。
日本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是德川時代,德川時代和日本,1603年建國,1867年回歸大政府。那是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後時代。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服外國人的將軍,並在江戶建立了幕府。到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廣佳的時候,幕府組織已經基本完成。幕府的領土約占全國土地的1/4,其余歸大明(藩屬)所有,稱為藩屬國。將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他之下決定政策,治理政務,負責掌控朝廷、名號、外交;大明是各諸侯國的統治者,有家眷,有年職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度貢賦征收權。幕府設置了訪朝使節和名為眼付的巡視員監督諸侯國,並采取參加朝覲、更改名稱等措施控制名稱,但諸侯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結果在德川將軍的控制下形成了壹個政治體系。17年底,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木範制度出現危機,表現為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了應對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四十年代進行了改革,但沒有奏效。1854日本建國後,民族危機加劇了封建主義的危機。在下層改良派武士的推動下,西南地區的沙馬、常州等強大諸侯逐漸采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繁榮,抵禦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以撒昌等西南實力派諸侯為中心的幕落運動的壓力下,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於1867年底宣布回歸大政府。1867 65438+1999年2月9日,幕後小集團發動帝制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通過1868 ~ 1869的陳武戰爭徹底打敗了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
德川中期以後,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在全國形成了以大阪、江戶、京都為中心的商品經濟圈。江戶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船在江戶港裝載米、酒、鹽和手工制品。這些產品不僅是支付給幕府和諸侯的租金的壹部分,而且有壹半以上是進入江戶流通市場的商品。以大米為例,發往江戶的商品大米由大米批發商賣給銷售商,再經過“米泥屋”加工後直接發往市場銷售。永嘉時期(1848-1853),僅江戶市就有2700多家這樣的“飯團屋”。在大阪,1697(魯園第十)開設了唐島米市,1730成立了唐島米社,有“正米商”和“漳河米商”。“正米商內”負責發行米券,而“張咪商內”則進行相當於期貨交易的證券交易活動。每年有654.38+0萬石以上來自幾內亞、九州、四國乃至中國東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稱為“藏府”的倉庫裏,由米商收購的“米割手”(米券)兌換成大米,運到大板塘島米市出售。
除了大米,葡萄酒的市場也正在形成。為了穩定米價,幕府下令解除1754年的釀酒限制。社津的壇地、兵庫縣、伊丹、池田都成為著名的葡萄酒產地,繁榮的葡萄酒制造業也吸引了周邊民眾參與勞動。此外,鹽的原產地主要是瀨戶內海沿岸國家。17世紀,這裏生產的鹽占全國鹽市的90%以上。
由於城鄉分工的擴大,商品生產的流通與合作日益加強。比如秋田的棉紡織業,其原料來自大阪。這種生產方式打破了諸侯與附庸的界限,使商品生產的市場日益擴大。
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使農民參與了商品生產的流通。農村不僅是提供商品原料的地方,也是簡單加工業的工廠。商家會從農民手中購買壹定數量的手工制品,並支付有限的加工費;地主富農興辦手工作坊,雇傭農民進行生產,就是這種變化的體現。
這樣,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市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逐漸出現。
19世紀初,出現了手工業作坊,許多工人分工制作同壹種產品。在農村,地主富農開辦釀酒、醬油等手工作坊,雇傭農民進行生產。有的商人還提供棉紗、織布機等原料和生產工具,組織勞動力生產商品。在城市裏,手工業作坊的數量和規模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江戶時代上流社會穿的華貴衣服和市民消費的布料,大多來自京都西陣的手工業作坊。除了平型織布機,車間還有壹臺可以織出復雜圖案的“高型織布機”。西站的絲織作坊在公元18世紀達到很大規模。1730年6月,京都西陣織造車間遭遇火災,損失3012臺織機,僅占全部織機的壹半。修復後的織布機數量仍達到2500多臺,可見當時西陣織造作坊的實力。除了釀酒和絲織,其他行業也出現了手工業作坊。
商品經濟沖擊了封建領主的經濟結構,促進了農村的生產關系和階級變化。首先,出現了大量富商,他們利用商品經營獲得的利潤投資開荒和河道治理,成為在錢莊河擁有商品和大量土地的商人和地主。他們把資本轉化為土地,然後通過租佃關系剝削農民,再用地租投資商業活動;其次,農民之間也出現了分化,大量小農戶失去了土地,成為佃農。小農的破產從根本上動搖了木凡制度。正是這種生產和階級關系的變化,推動了推翻幕府,建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政府的活動。
江戶時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16年末,日本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基本的生產關系是諸侯領主直接控制農民,農民為領主耕種壹塊世襲的土地,並以實物和貢米支付壹定的地租。這種被稱為“本地人”的自耕農,是德川幕府時代幕府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
幕府的收入主要靠農民每年的進貢。因此,為了保證大米等糧食的充足供應,幕府千方百計增加土地產量的剝削,不斷改變稅收制度,提高農民的納稅份額。對農民的剝削幾乎到了農民無法生存只能求死的地步。為了防止農民失去土地,永遠嚴禁買賣土地。同時,為了防止農村生產生活商品化,1650年(慶安三世),幕府向全國農民發布《慶安文告》,禁止種植經濟作物,提倡節約。並通過貨幣制度改革、強制捐贈、壟斷等形式壓制商品經濟的發展。
盡管如此,農村還是出現了商品經濟,由於生產工具的變革和耕作技術的提高,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壹些農民已經開始有除年度貢品以外的剩余產品。這就為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壹些富裕起來的富農和地主雇傭貧苦的雇農耕種他們的土地,同時在農村設立手工作坊,管理他們的貨物,獲得更大的利益。農村商人把農民的農產品和手工制品打包,賣到外地。與此同時,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了農村。他們從農村購買產品並獲利。由於生活和財政的需要,封建主也不得不鼓勵農民生產壹些經濟作物,農業生產日益商業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出現了農業特產區,如棉花生產集中在幾內亞和東海,蠶桑生產集中在關東和東山地區,大豆盛產於本州東北部。這樣的地域特色農業為農產品的商業化提供了契機。米、棉、油等農產品除上交部分外,均作為商品出售。自然經濟逐漸受到沖擊。
農村地區經濟作物的生產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從17年底開始,農村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發展的顯著特征。農產品商品化把農村卷入了商品經濟的漩渦。向木凡繳納的租貢和農民的剩余,正在向貨幣化的趨勢發展。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為了滿足復雜的金融生活需要,各種木凡開始實行最初的專賣制度,開始經營地方手工業。壹些農民在商業活動中獨立出來,成為壹個新的階層。通過商人的活動和木凡的經營,各地的手工藝品也形成了壹定的規模和各自的特色。手工藝品的主要產地有:九州京都西原和博多的絲織、大阪附近的棉紡、錢月和美濃的造紙、坦坦、池田和伊丹的釀酒等等。
由於各行業的發展和“訪戶口”制度的影響,交通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形成了以江戶為中心的反光交通大動脈。從沿海到京都的東海路,從首都到京都的中山路,從加洲街到加洲(今山梨縣),從澳洲街到澳洲(今東北),從日光街到日光,當時稱為“五街”。由於運送大米和物資的商船增多,航運業逐漸發展起來。
隨著各種產業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更加繁榮。為了削弱地方名將的反抗,1615年,幕府下令摧毀除諸侯居住地以外的所有地方的城堡,維持“壹國壹城”。木凡領主在城堡周圍聚集武士,並召集工匠和商人在此聚集,形成“下馬池”,在“下馬池”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城市的規模。到17年底,全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江戶、大阪、京都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以江戶為例,它不僅是幕府所在地,也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據1693年的調查,江戶各階級總人口超過100萬,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倫敦。大阪是當時的商業中心,有“世界廚房”的美譽。在江戶時代,它形成了全國市場的中心。活躍在城市中的鎮民和進出大阪的商人使大阪成為當時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僅次於江戶。另壹個繁榮的城市是京都。18世紀初,城內外人口達到36萬左右。
城市的繁榮使商業更加繁榮。為了保證商業利益,批發商組成同業公會,積累財富,出現了大阪弘池、江戶三井等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