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男人被閹割後,就失去了性能力,變成了壹個屁股爛的雌雄同體。
宦官作為壹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壹直被視為封建政權的毒瘤。
鑒於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害怕宦官專權,所以洪武十七年,老朱特意鑄了壹塊,上面寫著“內大臣不得幹預政事,違者斬首。”鐵牌掛在宮殿的門上。
但讓朱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創建的明朝,卻被嘲諷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宦官帝國”。
明朝從永樂年間宦官逐漸得勢開始,壹直持續到崇禎皇帝吊死景山公園。200多年來,宦官熙熙攘攘,妳來我往,活躍在明朝宮廷,上演荒誕劇。
01,鄭和,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
鄭和(1371年-1433),原名,號馬,雲南昆陽回族。
鄭和生於洪武四年。十歲時被進攻雲南的明軍副總司令(也就是給朱元璋戴綠帽,後被朱肢解的壹代名將)帶到南京。閹了他之後,他成了太監,在朱迪的宮殿裏當了仆人。
在靖南之戰中,鄭和為燕王朱迪立下了汗馬功勞。永樂二年,在南京題寫“鄭”字,給鄭和以姓氏,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鄭和為內務府監察太監,官階排名第四,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足智多謀,知兵善戰,朱迪非常信任他。
從1405到1433,鄭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豐功偉績。
宣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立鄭和為三寶太監(金庸修訂笑傲江湖時將《葵花寶典》作者改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四月,鄭和死於印度西海岸的古裏,葬於南京牛首山。
02.王鎮,明朝第壹個專權亂政的宦官。
王真兒
王鎮(?-1449),漢族,河北蔚縣人。
王鎮是個知識分子,有文化,當過教師。但是,他覺得榮譽之路對他來說有些不靠譜。於是他從宮裏拿了壹把刀,做了太監。
王鎮很狡猾,善於觀察人們的意願。入宮後,唐玄宗很喜歡他,就任命他為東宮局局長,侍奉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登基後,王鎮脫穎而出,逐漸走向專制。幾年後,他掌權了。
壹代名將於謙因上京拜祖時未向王鎮送禮,被以羅誌的罪名下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官員的壓力下,以及來自陜西和河南省的人在福建上訪,王振才被從輕發落,免於死刑。
正統十四年(1449),瓦拉首領也率軍先攻大同。王鎮力勸英宗親自征費。結果英宗被瓦拉人俘虜,明朝20萬大軍大敗。被征的65438000多名文官和武將幾乎全部陣亡。史稱“土木堡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禍國殃民的死太監王鎮被英宗的護衛將軍範爆頭,最後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03年,知望,明朝第壹個掌管皇宮的太監。
王智
知望(?-1487),瑤族,廣西大藤峽人。
知望是明朝最有權勢的官員之壹。他自幼入宮,侍奉明憲宗和萬貴妃。
歷任禦馬監太監、西廠提督。因在遼東監軍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在帝都。成為明朝第壹個掌管皇宮的太監。其牛逼程度可想而知。
後來,由於知望長期在遼東,逐漸與明憲宗疏遠,失去了寵愛。他被東廠提督尚明等人彈劾,流放到南京。從此,我退出了歷史舞臺。
04.尚明是明成化年間掌管東廠的太監。
尚明
尚明(生卒年不詳),漢族,籍貫不詳。
尚明曾擔任24衙門李思監的監。王鎮、鮑鋒、劉進、魏忠賢等人都曾擔任過李思監獄的監獄長。
尚明擅長欺負土豪和有錢人。這個太監非常貪財,為了錢什麽都幹得出來。
成化十七年,尚明聯合林建李成子路,彈劾西廠經理知望。後來風光不長,被李子省蓋過了。
李自成上書明憲宗彈劾尚明。結果,尚明的財產被搶走,他被送到孝陵(朱元璋的墓地)去掃地。最後,他消失了。
05、劉瑾,朝權臣,被稱為“李皇帝”。
劉進
劉進(1451-1510),原名金灘,漢族,陜西興平人。
劉瑾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來做了太監,改姓劉。
劉金曾在弘治年間犯了罪,被赦免後,僥幸脫罪。他被派去侍奉正德皇帝朱厚照,並受到朱厚照的青睞。他幾經升遷,官至宦官。劉瑾執政後,趁機專事政事,治國為福,殘害百姓。馬永成、高峰等七名宦官被稱為“八虎”,劉瑾是“八虎”之首。
當時大家都稱劉瑾為“皇帝李”,意思是“皇帝立”。稱正德皇帝為“坐帝”,就是“坐帝”的意思。
劉瑾不是無能,也不是把國家大事當兒戲。在獨裁統治期間,他對政治制度進行了許多改革,並針對當前的弊端推行了壹些新的法律。所謂“劉瑾變法”。
劉瑾被捕後,家中搜出百萬金銀,還有偽造的玉璽、玉帶等違禁品。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壹百個馬雲都不如他有錢。
不過,這劉公公的命運也很悲慘。鄭德五年(1510)八月,劉瑾被處死。
06.鮑鋒,壹個文學迷,壹個“宦官政客”。
鮑鋒
鮑鋒(1543-1583),本名永庭,本名林爽,漢族,河北衡水市人。
鮑鋒在嘉靖年間入宮,隆慶早年掌管東廠和禦馬監。隆慶皇帝死後,他被任命為生活大臣。壹個太監被任命為生活大臣,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萬歷皇帝登基後,鮑鋒先後擔任為執筆的太監和為鑒手印的太監。
是萬歷皇帝張的政治盟友。他上臺後,支持張推行“壹條鞭”法,使大明政權得以復興。
馮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在擔任監制期間,他刻了許多書,如《開悟集》、《鑒帝圖說》、《四書》、《通鑒職介》、《鑒帝圖說》、《經典讀本》等。,直到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他的書法相當好,擅長彈鋼琴,做了很多鋼琴,都是“世人所愛”。
萬歷四年五月,鮑鋒會同第三法務部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壹次“熱審”,平反了許多冤獄。
張對他的評價是:“勤、誠、敏,素祖早有所知,(世宗)常聽人說是‘大手筆’,沒有名字。”
由於萬歷皇帝的嫉妒,鮑鋒最終被流放到南京。後來病死,財產被沒收。
07.王安,壹個筆挺的太監。
王(姓氏)
王安(1592-1621),漢族,河北雄縣人。
王安是鮑鋒手下的第壹個小太監。萬歷二十二年,被陳矩推薦給萬歷皇帝,成為班都皇帝的長子。
明光宗即位後,王安被提拔為建太監。後來王安勸明光宗實行各種有利於國家的政治措施,朝廷內外都稱贊他品德好。每個人都尊敬他。
光宗皇帝死後,王安為了熙宗皇帝的緣故,騙李搶了皇帝的長子,擇吉登基。
天啟元年,王安被明熙宗奶媽客家人、魏忠賢殺害,被貶為南海子網軍。客家和魏忠賢讓劉朝提督南海子殺王安。劉超下令不許給王安送飯,王安只好在籬笆下挖蘿蔔吃。三天後,劉超見王安沒有被餓死,就直接殺了他。
08,魏忠賢,人稱“9900歲”的太監。
魏忠賢
魏忠賢(1568 -1627),原名李金忠,河北肅寧人。
魏忠賢出身街頭無賴,酷愛賭博。他曾經賣過女兒,還過賭債。後來因為賭博,欠了別人很多錢,被迫揮刀自宮(另壹個死了的自宮太監,多王力可甄),做了太監。在宮中,他承認太監是“教父”,並改變了他的姓氏魏。
後來,他巴結王,成為王的心腹,得到王的庇護。
這期間認識了的奶媽柯,兩人開始了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壹個女人和壹個太監啪啪啪,想想就惡心)。
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為明熙皇帝,年號天啟。魏的顏被提拔為建安的宦官。
魏延竭盡所能,用各種手段巴結明熙宗,得到明熙宗的信任。
魏延掌權後,在宮中建立黨派奪權,排擠不依附的宦官,迫害妃嬪,甚至陷害皇後和正直的大臣,排斥異己,專斷朝政。號稱“九千九百歲”,讓世人“只知忠義,不知帝王。”
明天(1621-1627)期間,很多不要臉的學者建議給魏忠賢太監壹個神龕。
壹代名將袁崇煥,為魏忠賢建聖寺排名第七。袁崇煥兩次上書魏忠賢,要求立祠。他稱贊魏忠賢“自古大臣誰有權,後朝就賞誰!”袁崇煥與魏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金庸在《袁崇煥傳》中為袁崇煥辯護:“各省諸侯為魏忠賢建祠。如果袁崇煥不同意,馬上罷官,他保家衛國的野心就無法延續了。所以他當時不得不在吉遼為魏忠賢建祠。”“天啟年間,魏忠賢很厲害,各省諸侯都為魏忠賢建聖廟和雕像向他下拜。當時袁崇煥還在寧遠建了魏忠賢祠,這是大家的必然。”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嚴厲打擊和懲處宦官,裁定魏忠賢十大罪狀,並下令將其緝拿歸案。魏忠賢聽說後上吊自殺,黨內其余人也被崇禎皇帝消滅。
09.曹化淳,壹個臭名昭著了幾百年的太監。
曹化淳
曹化淳(1589 -1662),漢族,天津市武清縣王慶坨鎮人。
很多人和我壹樣,都是通過金庸的小說《染有皇室血統的劍》知道曹化淳這個名字的,書中曹化淳被作者醜化為在開城投降的反派。尤其是TVB電視劇《沾皇族血的寶劍》在港上映,形象大打折扣。
歷史上真實的曹化淳並非如此。據可靠的史料記載,曹化淳年輕時因家境貧寒而成為宦官。曹化淳精通詩詞書畫,深得李思宦官王安賞識。後來,他進入新王宓,並陪同朱由檢,第五個皇帝和孫子。
1628年,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曹化淳很受崇禎皇帝的寵愛,負責處理魏忠賢的冤案,平反了兩千多起。
崇禎十壹年,李思太監、東昌提督曹化淳,精營總提督鄭融因病請假,連去崇禎皇帝那裏三天。
清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在昆明殺了李詠皇帝朱由朗。至此,統治中國247年的朱明王朝正式滅亡。
同年,鄭成功迫於反清壓力從廈門入侵臺灣省,荷蘭撤退,臺灣省被收復。
同年,曹化淳去世,死前寫了壹首詩,名為《忽賭南歸野》。原文如下:
“報效國家,誰管我們國家,誰無緣無故誣告?我被誹謗了六年,相信過去的歷史不是真的。”
10,王承恩,壹個受到清帝褒揚的明朝宦官。
王承恩
王承恩(?-1644),漢族,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人。
王承恩是曹化淳名下的太監,官員是監督儀式的太監。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莊王李自成攻陷北京。3月19日上午,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景山公園(景山),在半山腰壽皇閣附近的壹棵歪歪扭扭的老槐樹上自縊身亡。王承恩也在附近的壹棵海棠樹上上吊自殺。
中午,李自成入宮,下令“賞狄鹹各種黃金,封伯爵。”“隱匿滅族者”是指告知崇禎皇帝下落的人,獎勵黃金萬兩,並封為伯爵。藏匿崇禎皇帝者,必被九族斬盡殺絕。
3月21日,被吊在樹上三天的崇禎和王承恩的屍體被發現,停放在東華門外,放入柳條棺材。李自成下令在4月4日安葬崇禎。王承恩被葬在陵墓旁邊。
南明帝洪光聽說後,封王承恩為“忠臣”。
清朝順治皇帝為王承恩題詞說:“忠義為先,犧牲為順”;康熙皇帝還在四陵附近為王承恩立了壹座紀念碑。
李思監寫太監:
明初“宦官”壹人,左右監壹人,各部“大臣”壹人,各局“大使”壹人。編制擴大後,各監又分“掌印太監”。李思監獄以“封手太監”為首,由幾名握筆太監組成。總太監掌管東廠、禦監等特務拷問機構,各太監掌管各監各部門。
宦官在儀式中的權力來源於明朝特有的征票批紅制度。明代內閣大臣討論公務時,先做壹個“草案”,由皇帝的“朱批”決定。由於廢丞相後繁瑣的討論使皇帝不堪重負,壹些君主廢除了國家事務的管理,於是就有了太監代“批紅”的制度。即各部門的公文提交大臣分類後,選出呈送皇帝。皇帝或親自批閱,或提筆口述要點,由皇帝決定代其“批紅”,交回內閣和各部,以批紅為依據撰寫正式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