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星雲大師:妳以後做什麽?

星雲大師:妳以後做什麽?

星雲大師:妳以後做什麽?

少年時,我經常三五成群地和道友們討論:“我以後該怎麽辦?」

有人說:“我想以後寫本書,永遠留下我的名字。”」

有人說:“我要當方丈,以後領導大眾。”」

有人說:“我以後要傳經傳佛。」

有人說:“我以後要養老養兒,要扶貧。”」

但我總是無言以對,因為我只記得有壹年我患瘧疾的時候,給家裏送了半碗鹹菜,現在發誓要出家作為回報。從那以後,我努力修行,為僧人們服務,但是我沒有想過以後要做什麽,因為我不敢想我能做什麽。

有壹天,我的好朋友智勇法師用關心的語氣問我:“妳說說吧!妳將來打算做什麽?」

我回答說:“我以後會知道我要做什麽,但是我現在怎麽會知道呢?”」

他壹聽,立馬責怪我:“妳都沒許願,以後怎麽成功?」

如果我學到了什麽,我會為自己立誓,逐漸進步為他人立誓,為佛法立誓,為眾生立誓。壹路走來,我終於明白,意誌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心可以拓展我們的人生,升華我們的境界。

願由心生,願即“發心”。世界上最珍貴的能源,最非凡的財富,不在地下,不在深海,不在銀行,不在錢包,而在我們的心中。“心”就像壹個領域,像壹個地面。必須開發農田來播種、耕種和收獲;必須先開發土地,然後才能建樓房和企業。我們的心和頭腦也必須被“開發”,才能擁有無限的功能。比如我們心中有慈悲心,如果能“許願”發展慈悲心,就能無怨無悔地對待像我這樣的人;我們心中有智,若能用心、用心去開發,就能深入法海,利己利他。心中有恥,若能“發願”去發展,便能虛懷若谷,不斷進步;心中有歡喜,若能“發願”發展,便能利益眾生,永不回頭。即使我們“有心”吃飯,也能吃飽;“酣暢淋漓”地睡覺,我們才能睡得香甜;“有心”就能走很久;當我們“下定決心”時,我們就能努力工作。人生的壹切,都是靠“許個願”才能進步,才能圓滿完成。

二十歲之前,我和壹般人壹樣,在香煙裊裊的佛寺裏爬行,虔誠地祈禱:

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保佑,

給我慈悲,讓我可以熄滅我的貪婪;

賜予我智慧,讓我擺脫無知;

給我勇氣,沖破壹切困難;

賜予我力量,讓我順利學佛求道。

每天上完晚自習,我都這樣祈禱,覺得這樣祈禱很自然。但是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畢業,突然壹個念頭閃入我的心頭:我每天向菩薩求這個求那個,為了我自己,這不是自私嗎?如果每個佛教弟子都像我壹樣貪得無厭,那麽諸佛菩薩不都在忙著滿足我們的需求嗎?從此以後,每當念經講學等各種功德完成,我祈禱的內容就變了:

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請保佑我的父母和老師,

讓他們長壽;

請保佑我的朋友和親人,

讓他們平安吉祥;

請祝福我的有緣人,

讓他們的事業壹帆風順;

請保佑壹切功德,保護法律,

讓他們變得富有和聰明。

佛祖低頭微笑,仿佛在贊美我的進步。我感到安心,因為我不再為自己祈求,而是為別人祈禱。

然而從二十歲開始,我開始了曲折多變的人生。第壹,他跟隨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思想,冒著生命危險企圖整頓寺院,失敗了。所以,在有生之年,他壹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在中國復興佛教,後來他做到了。於是,我再壹次“立誓”,今後“敞開壹切大門”,建寺容僧,收十方,結果是“心想事成”。鑒於當時佛教書籍難以理解,我誠心誠意地寫了《釋迦牟尼佛傳》,用文學的方式表達佛陀的壹生。可能是因為熬夜寫作,經常咳嗽,以為自己得了肺病,於是每天向佛祖祈禱。壹方面希望把佛傳寫完,讓我死。另壹方面,我“立誓”要把佛寫成壹種人化的、人性化的至高感受。壹年多後,這本書順利出版,我也從拜佛中激發了無限的信心。每天好像都在佛的慈悲中徘徊,和佛接觸。我坐過兩次牢。有壹次,* * *把我誤認為國家特務,有壹次國民黨把我誤認為土匪特務。我活下來後,覺得人生無常,於是“立誓”要把我所見證的佛法奉獻給大眾。所以我到處宣揚佛法,即使遇到挫折和大病,我也從未放棄。

就這樣,在我慢慢到了四十歲之後,有壹天,我審視自己,得到了壹點:我過去所有的祈禱都是自私的,還不如法律!因為我求佛菩薩護佑的壹切對象都是圍繞著“我”這個字,這還是壹種自私的貪欲。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的祈禱有了突破:

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祈禱妳給世界帶來和平,

祈禱妳能給妳的國家帶來繁榮,

祈禱妳給社會帶來快樂,

祈求妳給眾生因果報應。

每次讀完這篇禱文,我都沾沾自喜,在修行上更上壹層樓,因為我不是為自己禱告,也不是為親人和信眾禱告,而是在修行華嚴經所說的“願眾生解脫痛苦,不為自己求福。”

從40到50的十年間,在佛光山的創建過程中,在開山之初,我就立下了“給人信心,給人歡樂,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誓言。有了內心的支撐,無論是山洪的襲擊,還是財政困難的危機,我都沒有退縮,不知不覺突破了很多難關。那時候,世態炎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先後與印度、日本、美國等國斷交。曾經,人們很擔心。我在美國辦了壹個道場,但也處處遇到困難。懷著“佛光普照,法度流水永流”的心願,終於忍辱負重,克服了壹切困難。

時光荏苒,心中的體驗也時有變化。50歲的時候,突然有所感悟:學佛要遵循“代大眾受苦,難做”的精神。為什麽我總是祈求諸佛菩薩做這做那?所以,50歲以後,我開始向諸佛菩薩懺悔:

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請讓我承受世間眾生的苦難。

請讓我承受人間的人情冷暖。

請讓我繼續實踐佛陀的慈悲,

請讓我學習佛陀的教導。

回顧這20年來,雖然我做了很多次手術,但是我從來沒有停止過佛法的傳授。我四處奔走斡旋,終於讓兩岸佛教代表第壹次坐在同壹個會議廳討論法案。我訪問中國大陸,祈求兩岸和平統壹,眾生福祉;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各大德在印度佛成道的地方舉行國際三壇,恢復南方比丘尼僧團制度;我孜孜不倦地在世界五大洲設立道場和佛光社,實現僧侶信奉平等、繁榮佛教的理想。清夜自省:沒有我的祝福和意願,這怎麽可能完成?所以,當著名畫家李自健先生為我畫了幾幅肖像,並請我題詞時,我不假思索地寫道:

懷著壹顆充滿悲憫的心,我就像壹只沒有船的小船。

問我這輩子做過什麽?佛祖照耀五大洲。

聖庵大師曾說:“入道需登門,心為先;修行急事,先許個願。願立則眾生能生,願成則佛道。自古以來,諸佛菩薩都是以“願”成就無上菩提,如藥師如來的十二願、觀音菩薩的十二願,願恕利,願利益世界。他們的同情心是多麽偉大。正因為如此,我曾經把普賢菩薩的十願改為現代口語作為我的“願”:

壹尊諸佛,我願從此修行人格之尊;

既贊佛,我願從此修行語言贊;

三者廣修,廣養,我願從此踐行我心的慈善;

四人懺悔業障,我願從此修行行為的改善;

五隨歡喜功德,我願從此修行善舉資助;

六,請轉法輪功。我想從現在開始實踐佛教的傳播。

第七邀佛祖在世,我願從此修行護聖;

八常信佛,我願從此追隨真理;

九人順眾生,我願從此修行輿論之註意;

十個人都互相扶持,我願從此修行圓滿功德。

我效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為自己擬了四十八大願:

第壹:我願做壹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第二:我願做壹泓清水,清理汙垢,凈化身心;

第三:我願做冬日的太陽,溫暖大地,成熟萬物;

第四:我願做壹盞路燈,打破黑暗,指引光明;

第五:願做土狗,忠誠守護眾生;

第六:我願做壹棵大樹,枝葉繁茂,為路人遮蔭;

第七:我願做壹本書,展示真理,給人智慧;

第八:我願做壹條木魚,提醒大家不懈努力;

第九:我願做壹個布袋,裏面裝著壹切,抱怨平等;

第壹,我願做壹座橋梁,連接彼此,溝通友誼;

111:我願做壹片覆蓋萬物、生長萬物的土地;

第壹第二:我願做壹個澡,在湛然置水,洗去塵埃和勞動;

第壹第三:我願做壹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滋潤大地;

第十四:我願做壹陣微風,吹拂枯萎的傷口,撫慰傷口;

第十五:我要做壹塊三德六味的面包,解決人的饑餓;

第壹第六:願做壹縷白雲,遮住炎癥,帶來清涼;

17:我願做壹面鏡子,看著事物,洞察現實;

18:我想做壹撮素菜,輕輕撒上去增加味道;

十九:我願做壹件盔甲,保護眾生免受傷害;

20:我願做壹顆果實,飽滿多汁,解除饑渴;

第二個:我願做壹輛車,載著大眾,走在菩提路上;

222:願為聚寶洞,富貴無限,利益眾生;

第二、第三:願做壹串花圈,快樂割舍與支持,莊嚴身心;

二十四:我願做城墻,有堅固的城墻,無畏的付出;

二十五:我願做壹池清水,消熱煩,流以回報;

26:我願做壹只畫筆,描繪世界,增添美麗;

二十七:我願做壹道彩虹,燦爛地照耀世界;

二十八:我願做壹把石椅,可以隨時隨地給人休息;

二十九:願做牛,整天勤勞敬業;

第三:我願做壹朵花,散發芬芳,給人以芬芳;

第三,我願做壹把鑰匙,打開心門,解除糾纏;

第三和第二:我願做壹把傘,遮擋風雨,給人安穩;

第三第三:我願做壹艘渡船,載眾生到彼岸;

第三和第四:我願做壹輪滿月,高掛夜空,映照人間;

35:我願做壹滴露珠,灑在山川河流上,春回大地;

第三第六:願為高山,高聳於天,聚眾生;

三十七:我願修壹條路,帶領大家走上正道;

三十八:願做壹只晨鐘,遠播四方,喚醒我的夢想;

39:我願意做壹件衣服來遮掩我的羞恥,讓我溫暖;

第四,我想成為壹個裝滿法國菜的施舍碗來滋養我的智慧。

41:我想做壹張圖,美化空間,增加寧靜;

第四第二:我想泡壹杯熱茶,驅散寒冷,緩解疲勞;

第四第三:願為田園,修福修德,利經濟,有情;

第四、第四:我願做壹片叢林,永遠掌握著壹切規律,無休止地索取;

第四第五:我願做壹個涼亭,鋪滿慈悲,方便行人;

四十六:願為宮,運籌帷幄,造福萬民;

四十七:我願做壹塊柴,做成器皿,供人使用;

四十八:願為菩薩,發菩提心,傳佛法。

多年的實踐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用心許願”就像學生的升級,要鼓勵自己不斷進步。比如地藏菩薩的誓願,從“渡過死母留苦口”到“地府不空,我永不成佛”,經過了無數災難的考驗;彌勒菩薩的心從“求名利,遊子姓家”變成了“生尼姑,廣眾生”,這也是多少和尚只搶了靈性提升的結果。但我用了壹年多的時間,帶著單壹的願望,我漸漸了解了壹點人間佛教;以修道成就來說,安慰也就差那麽壹點點。可見,人生就是壹場漫長的馬拉松,誰能“許下大願”並堅持下去,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少年時,我經常三五成群地和道友們討論:“我以後該怎麽辦?有人說:“我想以後寫壹本書,永遠留下我的名字。"有些人說,"我想當住持,將來領導大眾。”有人說,“我以後要傳經傳佛。"有人說,"我想將來贍養老人,撫養孩子,幫助窮人。”“可我總是無言以對,因為我只記得有壹年我患瘧疾的時候,給家裏送了半碗鹹菜,現在發誓要出家作為回報。從那以後,我努力修行,為僧人們服務,但是我沒有想過以後要做什麽,因為我不敢想我能做什麽。有壹天,我的好朋友智勇法師用關心的語氣問我:“妳說說吧!妳以後打算怎麽辦?”我回答說:“我不知道我以後會做什麽。我現在怎麽知道?他壹聽,立馬責怪我:“妳都沒許願,以後怎麽成功?如果我悟出了什麽,我會從為自己立誓開始,逐漸進步到為他人立誓,為佛法立誓,為眾生立誓。壹路走來,我終於明白,意誌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心可以拓展我們的人生,升華我們的境界。願由心生,願即“發心”。世界上最珍貴的能源,最非凡的財富,不在地下,不在深海,不在銀行,不在錢包,而在我們的心中。“心”就像壹個領域,像壹個地面。必須開發農田來播種、耕種和收獲;必須先開發土地,然後才能建樓房和企業。我們的心和頭腦也必須被“開發”,才能擁有無限的功能。比如我們心中有慈悲心,如果能“許願”發展慈悲心,就能無怨無悔地對待像我這樣的人;我們心中有智,若能用心、用心去開發,就能深入法海,利己利他。心中有恥,若能“發願”去發展,便能虛懷若谷,不斷進步;心中有歡喜,若能“發願”發展,便能利益眾生,永不回頭。即使我們“有心”吃飯,也能吃飽;“酣暢淋漓”地睡覺,我們才能睡得香甜;“有心”就能走很久;當我們“下定決心”時,我們就能努力工作。人生的壹切,都是靠“許個願”才能進步,才能圓滿完成。二十歲之前,我像普通人壹樣在香煙裊裊的佛寺裏爬行,虔誠地祈禱:大慈大悲的佛祖!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保佑我,給我慈悲,讓我能澆滅我的貪欲;賜予我智慧,讓我擺脫無知;給我勇氣,沖破壹切困難;賜予我力量,讓我順利學佛求道。每天上完晚自習,我都這樣祈禱,覺得這樣祈禱很自然。但是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畢業,突然壹個念頭閃入我的心頭:我每天向菩薩求這個求那個,為了我自己,這不是自私嗎?如果每個佛教弟子都像我壹樣貪得無厭,那麽諸佛菩薩不都在忙著滿足我們的需求嗎?從此以後,每當念經、講經等各種功德完成,我的祈禱內容就變了: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保佑我的父母和老師,讓他們健康長壽;請保佑我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平安吉祥;請祝福我的有緣人,讓他們事業順利;請保佑壹切功德護佑,讓他們在財富和智慧中成長。佛祖低頭微笑,仿佛在贊美我的進步。我感到安心,因為我不再為自己祈求,而是為別人祈禱。然而從二十歲開始,我開始了曲折多變的人生。第壹,他跟隨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思想,冒著生命危險企圖整頓寺院,失敗了。所以,在有生之年,他壹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在中國復興佛教,後來他做到了。於是,我再壹次“立誓”,今後“敞開壹切大門”,建寺容僧,收十方,結果是“心想事成”。鑒於當時佛教書籍難以理解,我誠心誠意地寫了《釋迦牟尼佛傳》,用文學的方式表達佛陀的壹生。可能是因為熬夜寫作,經常咳嗽,以為自己得了肺病,於是每天向佛祖祈禱。壹方面希望把佛傳寫完,讓我死。另壹方面,我“立誓”要把佛寫成壹種人化的、人性化的至高感受。壹年多後,這本書順利出版,我也從拜佛中激發了無限的信心。每天好像都在佛的慈悲中徘徊,和佛接觸。我坐過兩次牢。有壹次,* * *把我誤認為國家特務,有壹次國民黨把我誤認為土匪特務。我活下來後,覺得人生無常,於是“立誓”要把我所見證的佛法奉獻給大眾。所以我到處宣揚佛法,即使遇到挫折和大病,我也從未放棄。就這樣,在我慢慢到了四十歲之後,有壹天,我審視自己,得到了壹點:我過去所有的祈禱都是自私的,還不如法律!因為我求佛菩薩護佑的壹切對象都是圍繞著“我”這個字,這還是壹種自私的貪欲。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的祈禱有了突破:慈悲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祈禱妳能給世界帶來和平,給國家帶來繁榮,給社會帶來幸福,給眾生帶來業力。每次讀完這篇禱文,我都沾沾自喜,在修行上更上壹層樓,因為我不是為自己禱告,也不是為親人和信眾禱告,而是在修行華嚴經所說的“願眾生解脫痛苦,不為自己求福。”從40到50的十年間,在佛光山的創建過程中,在開山之初,我就立下了“給人信心,給人歡樂,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誓言。有了內心的支撐,無論是山洪的襲擊,還是財政困難的危機,我都沒有退縮,不知不覺突破了很多難關。那時候,世態炎涼。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先後與印度、日本、美國等國斷交。曾經,人們很擔心。我在美國辦了壹個道場,但也處處遇到困難。懷著“佛光普照,法度流水永流”的心願,終於忍辱負重,克服了壹切困難。時光荏苒,心中的體驗也時有變化。50歲的時候,突然有所感悟:學佛要遵循“代大眾受苦,難做”的精神。為什麽我總是祈求諸佛菩薩做這做那?所以,50歲以後,我開始對諸佛菩薩做這樣的告白:大慈大悲的大佛!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讓我承受世間眾生的因緣苦難,請讓我承受人間人情的苦澀與溫暖,請讓我繼續修行佛祖的慈悲,請讓我汲取佛祖的教誨與快樂。回顧這20年來,雖然我做了很多次手術,但是我從來沒有停止過佛法的傳授。我四處奔走斡旋,終於讓兩岸佛教代表第壹次坐在同壹個會議廳討論法案。我訪問中國大陸,祈求兩岸和平統壹,眾生福祉;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各大德在印度佛成道的地方舉行國際三壇,恢復南方比丘尼僧團制度;我孜孜不倦地在世界五大洲設立道場和佛光社,實現僧侶信奉平等、繁榮佛教的理想。清夜自省:沒有我的祝福和意願,這怎麽可能完成?所以,當著名畫家李自健先生為我畫了幾幅肖像,要我題寫時,我不假思索地寫下:我有許多人的慈悲,我如法海中的壹葉扁舟,問我壹生做了什麽,佛光照耀五洲。聖庵大師曾說:“入道需登門,心為先;修行急事,先許個願。願立則眾生能生,願成則佛道。自古以來,諸佛菩薩都是以“願”成就無上菩提,如藥師如來的十二願、觀音菩薩的十二願,願恕利,願利益世界。他們的同情心是多麽偉大。為此,我曾把普賢菩薩的十願改為現代口語作為我的“願”:壹尊諸佛,我願從此修行尊人格;既贊佛,我願從此修行語言贊;三者廣修,廣養,我願從此踐行我心的慈善;四人懺悔業障,我願從此修行行為的改善;五隨歡喜功德,我願從此修行善舉資助;六,請轉法輪功。我想從現在開始實踐佛教的傳播。第七邀佛祖在世,我願從此修行護聖;八常信佛,我願從此追隨真理;九人順眾生,我願從此修行輿論之註意;十個人都互相扶持,我願從此修行圓滿功德。我也以阿彌陀佛為榜樣,給自己許了48個大願:第壹,願做壹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第二:我願做壹泓清水,清理汙垢,凈化身心;第三:我願做冬日的太陽,溫暖大地,成熟萬物;第四:我願做壹盞路燈,打破黑暗,指引光明;第五:願做土狗,忠誠守護眾生;第六:我願做壹棵大樹,枝葉繁茂,為路人遮蔭;第七:我願做壹本書,展示真理,給人智慧;第八:我願做壹條木魚,提醒大家不懈努力;第九:我願做壹個布袋,裏面裝著壹切,抱怨平等;第壹,我願做壹座橋梁,連接彼此,溝通友誼;111:我願做壹片覆蓋萬物、生長萬物的土地;第壹第二:我願做壹個澡,在湛然置水,洗去塵埃和勞動;第壹第三:我願做壹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滋潤大地;第十四:我願做壹陣微風,吹拂枯萎的傷口,撫慰傷口;第十五:我要做壹塊三德六味的面包,解決人的饑餓;第壹第六:願做壹縷白雲,遮住炎癥,帶來清涼;17:我願做壹面鏡子,看著事物,洞察現實;18:我想做壹撮素菜,輕輕撒上去增加味道;十九:我願做壹件盔甲,保護眾生免受傷害;20:我願做壹顆果實,飽滿多汁,解除饑渴;第二個:我願做壹輛車,載著大眾,走在菩提路上;222:願為聚寶洞,富貴無限,利益眾生;第二、第三:願做壹串花圈,快樂割舍與支持,莊嚴身心;二十四:我願做城墻,有堅固的城墻,無畏的付出;二十五:我願做壹池清水,消熱煩,流以回報;26:我願做壹只畫筆,描繪世界,增添美麗;二十七:我願做壹道彩虹,燦爛地照耀世界;二十八:我願做壹把石椅,可以隨時隨地給人休息;二十九:願做牛,整天勤勞敬業;第三:我願做壹朵花,散發芬芳,給人以芬芳;第三,我願做壹把鑰匙,打開心門,解除糾纏;第三和第二:我願做壹把傘,遮擋風雨,給人安穩;第三第三:我願做壹艘渡船,載眾生到彼岸;第三和第四:我願做壹輪滿月,高掛夜空,映照人間;35:我願做壹滴露珠,灑在山川河流上,春回大地;第三第六:願為高山,高聳於天,聚眾生;三十七:我願修壹條路,帶領大家走上正道;三十八:願做壹只晨鐘,遠播四方,喚醒我的夢想;39:我願意做壹件衣服來遮掩我的羞恥,讓我溫暖;第四,我想成為壹個裝滿法國菜的施舍碗來滋養我的智慧。41:我想做壹張圖,美化空間,增加寧靜;第四第二:我想泡壹杯熱茶,驅散寒冷,緩解疲勞;第四第三:願為田園,修福修德,利經濟,有情;第四、第四:我願做壹片叢林,永遠掌握著壹切規律,無休止地索取;第四第五:我願做壹個涼亭,鋪滿慈悲,方便行人;四十六:願為宮,運籌帷幄,造福萬民;四十七:我願做壹塊柴,做成器皿,供人使用;四十八:願為菩薩,發菩提心,傳佛法。多年的實踐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用心許願”就像學生的升級,要鼓勵自己不斷進步。比如地藏菩薩的誓願,從“渡過死母留苦口”到“地府不空,我永不成佛”,經過了無數災難的考驗;彌勒菩薩的心從“求名利,遊子姓家”變成了“生尼姑,廣眾生”,這也是多少和尚只搶了靈性提升的結果。但我用了壹年多的時間,帶著單壹的願望,我漸漸了解了壹點人間佛教;以修道成就來說,安慰也就差那麽壹點點。可見,人生就是壹場漫長的馬拉松,誰能“許下大願”並堅持下去,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 上一篇:新加坡的習俗是什麽?
  • 下一篇:楊震是壹個怎樣的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