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喜歡穿樸素的白色衣服,通常是短褲。
男襯衫是無紐扣的韓國服飾,用布條紮起來,有壹個馬甲。下衣襠部肥大,褲子打結。
女人的短裙沒有扣子,用絲帶系著。長裙分裹身裙和筒裙(僅限婚前)。
老年女性穿白色長裙,中年女性穿及腳跟的裹身裙。
年輕女子的裙子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
現代男性工作時多穿平底白膠鞋和草鞋。
女人穿船形膠鞋。
現在除了節日或者民族聚會,朝鮮族的基本民族服飾和漢族沒什麽區別。
飲食習俗
韓國人認為米飯是主食,大多是米飯和米飯。每頓飯都要喝湯,尤其是味噌湯。
韓國泡菜
辣白菜壹般是將白菜在鹽水中浸泡幾天,洗凈,然後加入辣椒、蔥、蒜、姜等香料制成。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加入蘋果、梨片等。,然後囤積起來,半個月後就可以吃了。
也可以用蘿蔔、芥末、英國菜腌制。
冷面,三分澱粉,七分面條壓制而成。
煮熟撈出晾涼後與牛肉或雞肉同煮,加入甘草、花椒、辣椒、姜、味精、糖醋做成涼面湯,食用時再加入牛肉片、黃瓜絲、芝麻、辣椒面等適口調料。
狗肉是韓國人最喜歡的肉類之壹。除了婚喪喜慶之外,其他季節都可以吃狗肉。
不過大多是在三伏天或者病人康復的時候殺狗。
殺的時候把狗吊起來,蹄子上放血,蛻毛。
肉、皮、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拌食用,味道鮮美。
韓國的飲水器具風格獨特,壹般壹爐兩鍋,鍋深底寬,有特制的鐵蓋,方便燜飯,但做飯不方便。
壹般是壹鍋飯,壹鍋湯。
桌子中間放著壹鍋米飯,壹人壹勺,還有涼水。
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子頂水(現已不在)。
居住習俗
多住宅馬尾住宅,建在水源附近。
房子是木頭做的,墻是用泥巴糊的拉哈辮,屋頂四面傾斜,上面鋪著稻草。
每個房間有四五個門(也是窗戶),室內房間是炕。進入房間後,脫鞋盤腿而坐。
在農村,房子東邊室內養壹頭大牛,院內用杵臼放牛車,搗米。
近年來,朝鮮族發生了變化,磚結構的房屋越來越多,具有民族風格的室內設計越來越少,壹切都在向現代化發展。
喪葬習俗
先將屍頭擡上七星板往西放入屋內供奉,再制作壽衣。
家庭成員和近親穿喪服,男人戴麻喪帽,女人戴麻喪環。
棺材會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
哀悼者向遺體鞠躬,同時帶來禮物。
葬禮前,死者被擦拭更衣,屍體三處用麻布綁好,放入棺材。
下葬時,家屬擡著死者的棺材,埋在挖好的墓穴裏。直系親屬犧牲死者三年。
近年來,風俗發生了變化,也出現了深葬和火葬。
禮儀習俗
韓國禮儀非常嚴格。
晚輩對長輩說話壹定要用敬語;同行初次見面也要用尊敬的話;與長輩同行時,年輕人必須走在長輩後面;魯豫知道的長輩應該求和,讓路;用餐時,給老人設單人桌,父子座位不同。媳婦畢恭畢敬的伺候著他,老人吃完了全家才能吃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如果在席間無法避免,年輕人應該舉杯暢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抽煙,不能借火,不能和老人打架。
婚俗
韓國年輕男女在從事相同的工作或學習時,首先要向自己的老人表白,然後男方的父母會帶著兒子到女方家求婚。
如果女方父母拒絕見她,說明婚姻不和諧。
如果雙方老人見面,青年男女都能參加,說明婚姻有成功的希望。
如果雙方父母同意,男青年先給女方父母磕頭,然後女青年再給男方父母磕頭。
青年男女也要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至此,婚姻就定了。
訂婚後,選個吉日。
男方帶飯到女方家,女方邀請親朋好友壹起喝酒。
夜幕降臨,方退席奏樂。
壹起跳舞,不分性別,年齡。
只有女方父母離家表明女兒即將離家出嫁。
韓國人沒有向男方索要財物的壞習慣,但是男方會買壹些衣服,把女孩喜歡的東西作為定親信物贈送。
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都準備了豐富的酒席。
男方先準備壹輛牛車,上面鋪上新被子,新郎和兩三個伴娘壹起,穿上胸前有紅花的禮服,去女方家接新娘。
到了女方家,新郎先被推進壹間空房——屋裏擺著豐盛的酒席,女方給新郎倒了三杯酒。
隨後新郎會選擇壹點食物和酒,用壹張白紙包好,帶壹瓶白酒,請人送回自己家裏,表示婚姻愉快,女主人很有娛樂性。
然後女人送新郎壹碗米飯,裏面埋著三個雞蛋。
新郎會給新娘留半碗米飯和壹個雞蛋,象征以後有鍋飯吃,患難與共,永成好夫妻。
伴郎也會在席間選壹些菜帶回家,以示開心。
儀式結束後,新娘和新郎向老人鞠躬,牽著謝玉成。
然後新娘帶著嫁妝上車,和新郎壹起回家。
回國的路上,司機故意把車開進橫嶺,隨它去吧簸揚,同行的司機笑個不停。
汽車進村時,村民們穿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迎接新娘。
這時,男家給司機呈上了壹小桌酒菜。
酒席結束後,司機在村裏轉了幾圈,然後趁機把車開到了新郎家。
新郎新娘下車後,步入屋內舉行結婚儀式,類似於女方家的儀式。
儀式結束後,在場的男女老少壹起載歌載舞。
此時,新郎新娘的“三問三答”包括尊老愛幼、互許誓言等詞語。
宴會結束後,賓客返程,新郎新娘進入洞房。
婚姻結束了。
1.稻田養殖
朝鮮人進入中國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加上封建王朝的暴虐統治,使得朝鮮半島的農民生活困苦,疲憊不堪。
為了生存,他們被迫跨過鴨綠江和圖們江,在人跡罕至、統治階級鞭長莫及的中國邊境地區尋找出路。
1876年後,日本帝國主義相繼入侵朝鮮,直至1910年吞並朝鮮半島。
血腥的屠殺和肆意的掠奪也加劇了朝鮮邊民湧入中國。
自19世紀中葉以來,更多的朝鮮人移居到中國東北。
在1945之前,中國東北有170多萬朝鮮族。
在這壹個半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朝鮮人民為中國東北土地的發展和繁榮以及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朝鮮族是中國東北稻作的開創者,是農業文明的早期傳播者。
源於稻田勞動的“稻田文化”曾經並正在深刻地影響著韓國人,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取向和價值判斷產生重要影響。它在工藝流程上需要整體協調和局部配合,因此自然具有顯著的聯合勞動色彩。
即使是壹個能力很強的人,也很難築壩蓄水,開渠排水。
也許,正是這種勞動方式的內在關聯性,使得韓國人在生產實踐中的組織合作意識特別豐富。
他們往往習慣於在組織體系中扮演個人角色,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
這也是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前,朝鮮族生產隊普遍好於漢族生產隊的壹個歷史文化原因。
水田勞動的另壹個特點是勞動過程中的快節奏。
無論妳主觀上願不願意,妳都不可能穩紮穩打、慢條斯理地享受壹種勞動,明智的選擇是趕緊去做。
這種勞動節奏也影響到其他方面。
朝鮮人在鏟地、蓋房或做其他農活時,壹般都是“壹氣呵成”,高高興興地做完壹件事,聚在壹起喝酒跳舞,也不乏酣暢淋漓。
在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韓國人做生意還是很努力的,壹般不喜歡日積月累、節奏慢、效率低的項目。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組織協作意識逐漸積澱為壹種民族文化心理,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在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韓國民眾參與集體和社會事務的熱情普遍較高,凡是需要“組織”或“在組織中完成”的事情,壹般都做得很好。
翻開東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史料,妳會發現,正是這個跨境民族的英雄兒女,響應* * *產黨號召,主動分批參軍。
據統計,僅延邊地區在“三大戰爭”中犧牲的朝鮮族烈士就有13048人,占該地區烈士總數的97%以上。
這是朝鮮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尊嚴而犧牲壹切的最生動的歷史寫照。
眾所周知,韓國人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韓國演員跳獨舞不壹定比別人強。但是,如果他們排練集體舞和團體操,尤其是大型的團體表演,他們的組織協調才能馬上大放異彩。
其組織協調水平和高超的表演水平在全世界都是壹流的。
2.行走特征
朝鮮人不是“靠野草為生”的遊牧民族,但他們似乎天生就有“行走”的意識。
這可能與他們渡河的歷史淵源有關。
早些年,住在村子裏的韓國農民有在壹個村子裏換房子、搬家的習慣。
以前在村子東邊住的挺好,後來不知什麽原因,突然拔營,搬到西邊去了。
再過兩年,可能又要搬到南投或者北投了。
同村的漢族村民傻眼了:怎麽能把搬家當笑話,說搬就搬?
其實韓國人行走遷徙的特點不僅僅表現在小村莊。
在渡河的早期,他們大多定居在荒野山村的溝壑和岔路口。
後來,他們漸漸離開了。
它去哪裏了?基本上去了平原地區。
原因有二:壹是那裏水田大,更適合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技能;二是離現代文明近壹點,物質文化生活相對好壹點,特別是因為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更方便孩子接受知識的熏陶。
改革開放的春潮,讓全社會乃至全球的人員流動成為時代的壹道風景。這壹波走,可謂洶湧澎湃,來去匆匆。
朝鮮族是中國抓住和利用這個機會改變自己命運最快最好的民族之壹。
他們走得那麽果斷,那麽瀟灑。
雖然也有“抱著衣服攔路痛哭”的告別場面,但最終還是相繼出門。
奇怪的是,他們根本沒有隨波逐流加入擁擠的“民工”大軍。
因為,這是壹種收益不足的低效流通,不符合韓國人的價值標準。
在國內,他們先去了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威海、煙臺等發展迅速、充滿機遇的城市。
很快。
開始大規模進軍俄羅斯、韓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
確切的人數已經無法統計了。
據權威測算,改革開放以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至少有30多萬人走出國門。
要麽短期拜訪,要麽反向打包交易,要麽長期工作,總之這個團隊很熱鬧。
自1995以來,通過官方銀行匯回的外匯每年都在654380億美元以上。
3.生活個性
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個性和風俗習慣,構成了壹個多姿多彩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瑰麗色彩。
朝鮮族也是壹個很有個性的民族。
韓國人壹般不打民事糾紛。
翻閱各級法院的卷宗,韓國當事人的民事案件確實非常少。
當然,刑事案件另當別論。
不提起民事訴訟,並不意味著這個民族缺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意識,而是他們民族內部存在壹種隱性的自行解決矛盾糾紛的機制。
朝鮮族是壹個性格直爽,性感情焦慮的民族。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的多,也有磕磕碰碰的情況。
但是他們很少去找政府解決這種事情。
今天打完了,明天雙方聚在壹起喝壹杯,往往就消失了。
尊老愛幼是韓國人舉世聞名的美德。
不知道世界上有哪個民族能把兒童節和老人節辦得像朝鮮人民壹樣驚天動地、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六壹兒童節是壹個大節日。
這壹天是全州人民的節日。
少年宮裏,公園的林蔭草地上,山澗的河灘上,到處都是身著節日盛裝的人群。
即使這壹天不是“周末”,各級領導和全體人民也照例把它當作休息日。
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中,孩子們獲得巨大的歡樂,而成年人又壹次品嘗和期待著希望的甜蜜。
韓國老人花“花花”絕對是世界上最盛大的生命慶典。
每次參加這樣的儀式,看到老人們向晚輩鞠躬,喝著晚輩獻上的米酒,陶醉在歡歌笑語的節日氣氛中,看著老人們安詳、滿足、含淚的笑容,讓人感到莊嚴肅穆,意識到生命的存在。
這種儀式其實代表了壹種肯定,壹種收獲,壹種從血液裏突然湧出的感激。
壹般來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壹個民族的生活特點和生活質量。韓國的飲食文化,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朝鮮人民的“湯文化”堪稱世界壹絕。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能像朝鮮人民壹樣把“湯文化”玩得如此淋漓盡致。
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無論是喜慶節日還是日常生活,他們都對湯情有獨鐘,壹刻也離不開。
狗肉湯、牛肉湯、豬肉湯、河魚湯、紫菜湯、豆腐湯、蛋糕湯、涼面湯、醬油湯……都只是醬油湯,而且因為用的醬料種類不同,還可以分為好幾種。
韓國人喜歡把米飯泡在湯裏。
在韓國家庭做客很正常,碗盆裏會出現剩菜,但壹般湯是留不住的。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湯,尤其是味噌湯,韓國人的生活幾乎和沒有太陽壹樣難以忍受。
《狗肉湯》是韓國“湯文化”的代表作。
韓醫認為,狗* * *具有溫中、補腎、養顏、強身健體的功效,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更能收到奇效。
韓國人招待客人,獻上狗肉宴,是很高的禮遇。
在過去生活的艱難時期,殺壹條狗是不容易的。經常需要加水三四次,反復煮。
現在,吃狗肉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
據粗略統計,延邊地區食用肉狗數量約為30萬只,而當地狗的數量不到654.38+萬只。
所以,狗販子的足跡遍布全國,長城內外。
當然,自治州當局非常重視這種“大市場與小產業”的矛盾,壹直在有效地發展肉狗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