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但不是法定節日,所以不算節日,不能隨便講。那麽,2018的正月十五是幾號呢?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2018正月十五是什麽日子?
2065年3月2日星期五438+08(1898年(狗年)正月十五)
為什麽要在元宵節看燈籠?
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都會點上自己的燈,在大街小巷,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有宮燈、獸燈、燈籠、花燈、鳥燈等等,吸引著看燈的人。
相傳這種打燈籠的習俗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正月十五是壹年壹度的花燈煙花的高潮。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代。在隋唐時期,它發展成為壹個盛大的燈籠市場。宋元時期,京都燈籠市場往往綿延數十裏。元宵節的時間在漢代僅限於正月的第十壹個晚上,在唐玄宗延長到三個晚上,在明朝從正月初八持續到正月十七。雜耍技藝出現在唐代的元宵節,燈謎開始出現在宋代。明朝有更多的戲劇表演。
元宵節娛樂活動有哪些?
懸掛燈籠:
據說掛燈籠的習俗起源於東漢,到了南北朝就蔚然成風了。唐朝的元宵節定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十六,宋朝改為五天,明朝改為十天。在清朝,宮燈從小就掛在宮裏。民間有壹個關於掛燈籠的美麗傳說。古時候,壹個獵人射殺了壹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他想在正月十五燒掉這個世界,壹個善良的仙女偷走了地球向人們報告這個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花,天兵即將下凡時,看到火光。我以為火已經燒起來了,就不再下下界,直接向玉帝做了壹個工作,拯救了人間壹場災難。從那以後,家家戶戶都在這壹天掛燈籠。直到現在,在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許多元宵節和燈展,包括北京北海公園的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和哈爾濱冰燈節。
扮演獅子:
打獅始於魏晉,盛於唐代。又稱“舞獅”、“太平樂”。壹般是三個人完成。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充當獅頭,壹個充當獅身和後腳,壹個充當獅頭。舞法分民用和軍用。舞蹈表現了獅子的溫柔,抖毛打滾。武獅表現了獅子的兇猛,跳躍翻滾。
龍燈:
傳說唐朝有壹次大旱,龍王過線淹死了很多長安人。玉帝命令魏徵監督並斬首龍王。從那以後,龍王每天晚上都在皇宮裏出沒,嚇壞了唐朝的國王李世民。於是他向大臣們征求意見,他們認為他應該越過龍王。因此,人們有在元宵節玩龍燈的習慣。龍燈壹般由竹子、彩紙、布等制成。,而且節數是奇數,最多幾十尺。能結蠟燭的叫“龍燈”,不能點蠟燭的叫“布龍”。舞蹈的領頭人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緊連著龍身的木棍。然後,整條龍在音樂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如活物,人們借此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壹只只老鼠: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晚上經常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正月十五餵米粥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又吃蠶寶寶了。
英子谷:
子固是民間傳說中善良可憐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窮死。百姓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方便有“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的話,流著淚安慰她。這個場景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善良、誠實和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