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但都失敗了。第壹次是在公元1274年,日本歷史上稱為永安之戰。第二次是在1281,也就是紅安之戰。於是兩個國家互相爭鬥,幾十年來,形勢相當險惡。但根據兩國的相關交通記錄,商船之間的頻繁往來幾乎每年都在持續。兩國官方都沒有禁海,但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意外。
元朝時期,兩國商船往來與隋唐兩宋時期的官方往來有很大不同。在日本,除了天龍寺船,其他都是私人的。而且這些日本商人無視兩國的戰爭威脅,也不在乎和元朝的官員打交道。比如公元1277年,日本商人帶黃金到元朝,要求兌換銅錢,得到批準。恐怕是元朝統治者騎馬進入中原,對中原文化了解不多。另外,日本是中國傳統的四外之國。雖然不承認元朝的統治,元朝統治者想發動征服戰爭,但是把日本人當國民,所以沒有海禁。日本方面,從7世紀開始,中國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大量輸入,再加上貿易的好處。當時市場上流通的日本銅錢、香藥、寺廟卷軸,自古以來都是依靠中國供應,並沒有海上禁令。甚至在幕府的保護下,派遣公務船完成壹定的任務,天龍寺艦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例子。
元朝末年,入元的日本僧人有220多人。至於無名之輩,我不知道的還有幾百個。而且這些入元的僧人都是在商船上,三三兩兩的,壹度有幾十個。來來往往,可見當時為元朝出航的商船之多,出行方便。
對於中原的漢人來說,元朝的統治就是外敵入侵。元朝統治者在經濟上剝削殘酷,但在文化控制上,卻是秦始皇統壹以來最開放的時代,這大概也是進入元朝的高僧們踴躍西行求教的原因。這壹時期,元代僧人將中國文化移植到日本,促進了日本農業、建築、出版和宗教的發展。日本歷史學家金宮武彥在好幾個地方都用了“大放異彩”這個詞來形容。本文的重點不在這裏,但毫無疑問,中國的茶藝是在這壹時期由元僧移植到日本的。
入元的僧人數量很大,在元朝待上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數。他們不僅在袁期間過著與中國人完全壹樣的生活,而且回國後也繼續過著大致相同的生活。而他們住在京都、鐮倉等寺廟裏。茶話會的內容還挺中國化的,禪意搞笑。所以起初茶藝是由入元的僧人從元代傳到日本的,只流行於禪林。很快在與禪關系最深的武士社會流行開來。自然會對日本上層產生影響。其中,唐代茶會被認為是由元代僧人傳入的,它極大地影響了食物的烹飪,房屋的建築,室內的裝飾,甚至庭院的建築藝術和戲劇。
關於日本的茶會,最詳細的記載是入元高僧喜山所寫的《茶會》。他以第壹個在宮中談論朱的研究而聞名。
壹曼將軍時期遊歷鐮倉的純土僧聖歌,寫下了《禪林之歌》,並寫在建昌寺的禪葉上,嘲諷禪寺內以茶會之名聚眾。這兩本書是了解當時茶黨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試試看《茶匯》和《禪林歌》,就知道唐式茶會完全是中國化的,有禪意幽默。根據兩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唐茶會的大致輪廓。
首先,會眾集合時,請進入來賓廳吃點心。《茶交換》載:“水、纖、酒三獻,二素茶還。然後用山珍海味勸飯,用袁林美味水果餵飯。”。
《禪林歌》的記載更為詳細,列舉了數十種小吃、水果的名稱,小吃以當時流行於江南的蘇典為主。
點心用完了,會眾就會起來,或靠窗休息,或在花園裏散步。《茶匯》載:“此後,我坐起來,或在北窗築壹座山,躲避於松柏的蔭涼;或近南軒飛泉,披水清風。”
接下來點茶,在茶亭點茶。關於茶亭,《茶聊》載:“有奇堂,疊施於二階,排正俯視四方,故為茶亭。”茶亭位於庭院內,風景優美,可遠眺二樓。當時京都天龍寺有所謂龍門閣,鐮倉瑞泉寺有夢窗疏石閣。室町幕府在鐮倉、竹裏雞和石曼的地方官員多次與禪宗僧侶會面,並舉行會議觀看櫻花和楓樹。唐的茶話會可能就在這種地方舉行。後來足利將軍的金閣銀閣就是從這種茶閣發展而來的。金閣的下層和中層是寢殿式建築,銀閣的下層是書院式建築,但兩者的上層都是唐式建築,可以清晰地看到發展脈絡。至於館內的裝飾,在《茶匯》和《禪林歌》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壹般來說,是釋迦牟尼帶著恭敬的正面裝飾,還有木西的觀音、文殊、普賢等佛畫。畫前的桌上,鋪著金色的桌布,青銅花瓶裏插著紅花或荷花。桌上擺放著燭臺、香爐、燭剪、香勺、火棒之類的東西,充滿了禪寺的幽默。每壹個隔斷、每壹面墻上都掛著宋元時期名家所畫的許多人物、花鳥、山水畫等等。在茶亭的另壹個角落,圍著屏風,立著茶爐煮茶,多以茶碗、茶壺等精致茶具裝飾。在主座和客座的座位上,胡床和竹椅完全是中式的。
會眾入座,舉行茶道,其中“亭主獻茶果,梅花冠蓋,左舉湯瓶,右拖茶籃。從上到下,茶祭不亂。”
點完茶後,為了增添樂趣,我們玩了壹個叫四種十服茶的遊戲,賭勝負。所謂四種茶十份,是壹種賭博遊戲。做好各種茶之後,猜猜是這種茶(當時日本產的第壹種茶)還是非這種茶(尾外產的茶)勝出。四種采茶遊戲不僅在禪林,而且在當時的朝廷和武士社會都非常流行。如《碧山日錄》中說:“我自清凈而去三光精舍,亦向我地支司求之。當地公眾與僧侶會面,並嘗試了幾種名茶,以測試其優缺點。我打賭那也是首都,我會得到壹尊西藏菩薩的雕像。”
這種賭博遊戲在禪林和公共社會不會造成太大的虐待,但在武士社會,大腕們驕奢淫逸,以至於大手大腳花錢,發展成虐待,最後不得不發出禁止令。
茶道和四種十服茶結束後,撤去茶具,重新開宴,於是歌舞管弦樂,其余盡興。這也形成了日本古典戲劇——能率的發展與傳承。日本能率這種集口語、歌詞、舞蹈於壹體的戲劇,與中國的元曲壹脈相承。
如前所述,唐式茶會的順序是:會眾集合後,進點心,然後離開座位,各依喜好或歇窗,或在院中漫步;然後我們點了些茶,玩了四種十服茶等遊戲。宴會後,我們還欣賞了管弦樂隊的歌舞表演。茶會前用“唐風”二字,表示有明顯的中國趣味和禪意幽默。可見壹定是由進入元朝的僧人從元朝傳入日本的。至於四種十服茶,也是宋元時期鬥茶的仿制品。早在北宋時期,鬥茶之風就已盛行。據宋、唐庚《鬥茶記》記載,與日本四種十服茶極為相似。
中國的民族精神,壹旦移植到日本,被日本化後壹般都是由復雜到簡單,由厚重到冷漠。尤其是飲茶之風已經逐漸蔓延到下層社會。他們不能像禪僧壹樣舉辦純粹的中國搞笑茶話會,也不能像高級戰士壹樣鋪張浪費。他們只能聚集朋友熟人,在狹小的屋子裏用簡單的器皿尋找雅致,從而演變成日式茶藝,但在日式茶藝中,“拜石”、“中立”、“入座”等概念也沿襲了唐茶會的公式,只是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