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會寧本土文化?地區性的?地理環境
會寧地處甘肅中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山脊起伏,溝壑縱橫,氣候幹旱少雨,但夏季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樹木稀少,歷史上素有“人間苦雨”之稱。這種惡劣的自然環境深刻地影響和制約了會寧傳統民居的選址、選材、空間布局和建造技術。此外,交通不便,外部物資運輸困難。人們只能選擇地形、氣候、水源等各種有利的自然環境因素以及可利用的黃土資源和有限的森林材料與當地相應的建築技術相結合。創造了適合人們生存的土堡、農家樂形式,建造了適合生活的土窯、“壹坡水”民居建築形式,形成了具有濃郁會寧鄉土氣息和地方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築。
第壹,地球堡壘
清末民國時期,會寧地區兵匪橫行,連年戰亂。當地的富紳為了自保,號召村民在危險的地方修建具有集體軍事防禦功能、生活設施較為完備的堡壘式封閉莊園,這是土堡出現的社會歷史和地域文化背景。具有村民集體防禦功能的堡壘叫“官堡”,四周有防護壕,由許多家庭建造。它分為幾個醫院,每戶壹個;只有富紳自己的莊園式堡壘叫“嘉寶”,有幾個院落,相互貫通,相互聯系,也有獨門獨院。會寧有許多土山城堡,高大雄偉,城墻厚實。它們大多建在山頂或高隘口的危險地帶。它們的建築形式多為方形,也有圓形、月牙形和不規則形。土城堡采用“板築”的方法建造,用木椽或木板通過繩索拉土,石杵夯實。高墻上建壹點圍墻,四角建帶角樓(或城堡)的高臺。它們具有觀察和防禦射擊的功能。在冷兵器時代,土堡確實起到了保護環境、保護百姓免受土匪侵害的屏障保護功能。然而,隨著火器時代的到來,土堡完全放棄了防禦功能,飽受風雨。它們已經成為斷壁殘垣,現在只能淪為歷史文化遺跡的符號,或者可以開發其懷舊文化景觀的旅遊價值。
第二,莊客
會寧莊科的院落形式屬於四合院式的封閉式莊園,俗稱“莊”,具有防匪防盜、保全家庭生命財產的功能。是土堡小型化的演變形式,壹戶壹院,獨特的懷舊。大多數村莊選擇地勢平坦寬闊、靠近水源、陽光充足的地方。選擇底座時,先請風水先生勘測,羅盤定位叫“下針”。根據主人的出生年月和山形脈,確定房子的朝向和座向,然後選擇吉日破土建房。莊科院的院墻是用椽子裏嵌著粘性黃土的繩子拉著,用石杵搗實,然後把最下面的椽子拆掉,移到上面,重新固定。就這樣反復利用“板築技術”將院墻夯到需要的高度,然後在院墻上拍成壹個圓帽土。最後選擇吉時進行壯羌竣工儀式,即“合龍口”。
莊成之後,按照風水先生選擇的方位,舉行了開院門、開水眼的儀式。小屋多為方形或長方形,也有因地形限制而不正規的。房屋布局有四合院、四合院、雙面房三種形式,體現了會寧人尊重秩序、誠實善良的傳統觀念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原理。由於經濟水平有限,會寧的房子大多是三面院落,房子三面建,壹面墻,平面呈凹形,是不規則的四合院。面向山面向水的壹面是主體建築——上樓,是長輩居住的地方,也是祭祖、待客、行禮的器具。比其他房子高,臺階也高,多為三級臺階;建築的對面多建花園或下室,向陽面的建築多為廂房和糧倉,背陰面的建築多為廚房和磨坊,庭院中間為庭院,還建有壹些角室(角室)存放農業雜物。部分廂房(多為基層土箍窯,頂墊平整)建在高臺上,具有觀察、觀測、預警功能;在狀元和大門之間的壹些地方有新月形的大門和門廳。在門外,它們被稱為“第二個院子”。有用矮墻連接的畜圈、廁所、菜園、果園、打谷場,稱為“外院墻”或“羅泉”。
三。土窯(懸崖窯和環窯)
解放前,會寧人民普遍貧困。很長壹段時間,民居建築主要是土窯。土窯有崖窯和箍窯兩種建築形式,具有工藝簡單、造價低廉、冬暖夏涼等優點,但內部陰暗,抗震能力差。土窯是會寧山區的壹種建築方式,這裏交通不便,木材匱乏。先民們就地取材,創造性地利用黃土資源,在會寧和蒼桑形成了古老的黃土文化景觀。
崖窯屬於原始先民窯洞的延續和演變。由於黃土垂直挺拔,承載力強,貧困戶往往在土層較深的懸崖或高壟下挖窯洞,然後用細泥(粉草泥)簡單構築,覆蓋洞壁、豎門、盤炕等。,作為遮風擋雨和防止群體傷害的場所。現已廢棄,多用於存放農具,添加炕料,飼養牲畜。
?環窯是窯洞的進壹步發展。在已鋪好的窯基(黃土夯築的半厚土墻)上,請窯工用木杠和酸泥(粗草泥)搭箍窯,裝門窗(多為簡易單門窗),略開炕,打磨窯壁和香泥(純土泥),窯頂墊草泥,方便使用。狀元壹般有幾個箍窯。上窯是長輩居住和待客的地方。它比其他窯都高,炕也更寬。下窯壹般是後輩居住或存放糧食的地方;此外,還有磨窯、竈窯和高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延續了數千年的土窯建築形式已經完全崩塌甚至消失,退入歷史的記憶中實屬罕見。
四、“壹坡水”式房屋(土木結構的土坯房和磚木結構的磚房)
受經濟、交通、建材缺乏和傳統建築心理因素的限制,會寧的傳統民居都是“壹坡水”屋,即單坡屋頂,俗稱“壹檐水”,以土墻、土坯、磚石、椽子、檁條、青瓦為材料,形成土木結構的土坯房或磚木結構的磚房,節水性強。蓋房子,破土,種樹,架梁,裝門,造竈,壹定是吉日。土坯房的墻體是用木頭和酸泥砌成的,磚房的墻體是部分或全部用磚和水泥砌成的。屋架結構有“滿椽平梁”——“壹梁兩椽壹檐口帶水”和“滾椽斜梁”——“四檁或六檁四口三椽壹檐口帶水”,必須是立木上的梁。
富家院墻深,大門雙門,磚砌門樓,屋角垂著壹條屋脊,門匾上的題字是“庚都第”;房屋縱橫,多為磚木結構的松椽松檁四門八窗的“深檐房”。屋檐下有兩根明柱(二柱),檐廊寬敞;磚雕、木雕更為精美,多有“福祿犀首”、“齊秦字畫”、“花鳥動物”等裝飾。普通人家的房子比較簡陋,大門多是結構簡單的單門,用木頭或青磚做成;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楊椽、楊檁“挑檐房”,有兩扇門四扇窗,也有貧苦人家的簡易木椽、檁,有壹門壹窗。屋頂都是屋脊瓦,有名的人上了家就能蓋屋脊瓦。傳統上認為吊椽比滾椽大,所以如果在廂房使用吊椽,只能在上層建築使用吊椽,否則有“以小壓大”之嫌;不能在上房對面的下房使用吊椽,否則會犯“胡亂射主”之罪。這種建築形式是會寧人長期適應地域環境的心理體驗,體現了會寧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
?因此,受自然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會寧民居文化景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黃土文化底蘊。會寧人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豐富的黃土資源和人文資源,采用人工夯打生土的傳統“造板法”,建造土城堡和村落的庭院高墻。采用傳統的人工夯打方法建造圈窯和“壹坡水”式房屋的主體墻體,用當地有限的榆樹、楊樹、柳樹作為房屋的椽子,制作門窗。因此,疏松透氣的黃土和有限的樹木是會寧民居院落形式和建築形式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物質基礎。
近年來,隨著會寧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地域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逐漸被打破,木材、磚瓦等重要物資的來源和運輸不再是問題。因此,出現了“水兩坡”的磚木結構建築形式和磚混結構的多風格建築,更加註重房屋的實用性和舒適性。然而,磚雕、木雕等傳統元素、建築形式和技術已經逐漸隱退甚至消亡,新的建築形式和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