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友軍(高加文曲部)、龍威(Apu吉谷)
?貴州李白杜鵑管理區彜族文化研究所
“撮箕”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幾年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應該發展的不錯。但據了解,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撮箕”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還面臨著壹定的困難。
撮箕;人物翻譯;繼承;保護;發展
?在平均海拔2250米的路宏高原腳下的貴州省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地鄉,至今還保存著壹部古老的戲劇《撮箕》。1984,165438+10月,11威寧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民族節目演出被發現以來,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註,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1],“人類的祖傳戲劇”[許多專家學者積極進行深入研究,給予高度評價。大家的研究、觀點、評價各有千秋,使“撮箕”逐漸推向國內外,為“撮箕”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基於對“撮箕”的認識和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評價,我也想談談對“撮箕”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供大家探討和研究。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論《撮箕》內容中人物的翻譯
措吉是彜語的音譯,有專家翻譯成措吉、措吉、措吉、措吉、措吉、措吉等。“措”是“人”的意思,“泰”是“變”的意思,“姐”是“玩”的意思。整個連接的意思是:人變劇,簡稱“換人劇”。壹些專家說它是壹種原始宗教——同情巫術;有專家說,它包含了“掃火星”的內容,這是壹種吉祥、慶祝豐收的民俗活動;有專家說是彜族舞蹈的壹種;有專家說這是伊諾的戲曲活動。有專家說,它具有戲劇的各種基因,是壹種古老的戲劇形式;有專家說它不是儺戲,而是面具戲[5]。
過去《撮箕》壹般有13個演員,其中6個演人物,3個演獅子,2個演牛,2個演鑼鼓。這六個角色的角色是:
賈加·阿布:山上的老人,沒有面具,留著白胡子。
Abomo: 1700歲,戴白胡子面具。
亞當:1500歲,戴口罩沒必要。
馬宏模:1200歲,戴黑胡子面具。
嘿蔔:缺嘴,1000歲,戴兔唇面具。
安:小娃娃,亞當的孩子,妳不需要面具。但是現在,因為他們逐漸把阿安變成了道具,不再用孩子來真正表演,所以現在演員變成了12人。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壹,祭祀,第二,農耕,第三,豐收,第四,掃村[6]。
許多專家學者撰寫了關於“措吉”的學術研究文章,表明他們將上述六個字的“馬洪莫”翻譯成苗族老人,“黑布”翻譯成漢族老人。如有的寫:“馬穆弘——(直譯:苗族老人)1000歲(註明年齡)。”;有的寫道:“馬洪莫,老苗(“馬洪”意為苗),自稱1200歲,戴黑胡子面具。”;有人寫道:“留著黑胡子的苗族父親馬洪莫戴著木制面具。嘿布,漢族父親,沒有胡子,戴著壹個兔子嘴唇的木制面具。”[7]對此眾說紛紜。原因是:
(1)誤譯可能是由彜語中“苗”字的發音引起的。“苗”字在當地彜語中稱為“馬洪”,彜語的音標是“m?胡?”。
(2)這些專家學者大多不太了解當地的彜語。他們基本上是聽了當地人的翻譯後編的,但民眾的文化素質有限,加上“撮箕”傳承的局限性,造成了誤譯。
(3)直到現在也無法真正確認措吉的出處,無法考證。那麽在歷史這麽悠久的過去,彜、苗、漢三個民族之間的交流也不會這麽繁榮。記得10年前很多小學生入學的時候,有很多人除了母語,壹句中文都不懂。
(四)“兵”字的彜語讀音為板底“咒”,彜語字符為“”,彜語音標為“m?”板底“陽”字的彜語讀音為“胡”,彜語音標為“胡?”也就是說,“楊冰”和“苗”的彜語發音在棋盤的底部非常接近。只有熟悉當地彜語的人才能分辨出誰是誰。彜文“楊冰”與音標“m”相連。胡?“彜語的音標是“mɑ?胡?“兩者只有發音上的區別;
(5)據大方縣鳳山鎮彜族畢摩人黃說,他家有壹部經典著作《開壹套書》(又名《道宮》,指為死者做六道超生。),有個彜神叫“罵洪”,彜語音標是“mɑ?胡?”。經文中說“詛咒洪水,坐地朝天,會使人長壽”,彜語音標為“mɑ?胡?米?ɡu,su?妳呢。蘇?我嗎?e?”。
(六)戲劇《活化石》與《撮箕》古代文獻的第壹次整理與翻譯在《撮箕之根》壹書中,關於馬改名的章節中寫道:“妳是壹個不變的顏色,妳打算改變他的名字。在媽灣,他是頭領,換個名字帶兵,罵莫莫,讓他帶兵,教人,訓人。我是總領隊,他排第二。我會教他,讓他好好學習。我會教他技能,讓他養兵、招兵、練兵、練兵[8]。”
綜上所述,“馬洪莫”的翻譯不是苗族老人,“黑布”的翻譯不是漢族老人。
二、“撮箕”的現狀
“撮箕”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這幾年確實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按理說應該發展得不錯。但據了解,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撮箕”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還面臨著壹定的困難。
《撮箕》原本是壹部沒有劇本,代代相傳的戲劇。正是這種傳承方式的局限性,才導致發現只有板地鄉洛嘎院保留了這部經典劇目。目前,外界專家學者經常看到的徒弟羅帶領的班地村表演隊,卻很少看到溫道華先生和的個人表演。原因如下:壹是偶爾的演出無法讓演員養家糊口,演出團隊基本都是為了生活出去打工;第二,老演員老了,尤其是扮演賈嘎阿布的“措吉”,繼承了人道和道的老人,已經74歲了;三是“撮箕”的另壹位傳承人羅曉韻(溫道華的徒弟)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演出;第四,由於表演隊收入有限,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基本不在家,都去打工了。因此,洛迦場的“措吉”表演隊有失傳的危險。據了解,班地村表演隊的幾名成員都學會了表演“撮箕”,而不是在家參加表演,外出打工。去年有壹段時間沒有足夠的演員來表演。直到今年,我認識了兩三個會表演“撮箕”的人,在外面工作,所以表演隊裏的演員也在不斷的更換,表演水平逐漸下降,表演內容也越來越簡化。長此以往,他們將面臨迷失的危險。這裏難能可貴的是,阪地中心小學把“撮箕”引入了學校,很多學生已經會跳壹些簡單的動作了。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傳承和保護,僅靠這壹點是絕對不夠的,也無法達到傳承的真正目的。
據阪底村“撮箕”的演員介紹,政府平時請他們為外面的專家學者表演“撮箕”,每次給予每人約100元的補貼,但很多時候由於鄉鎮財力有限,往往不能及時拿到補貼。三天,兩天,三月,二月,往往不確定什麽時候能拿到補貼。正常情況下,演出當天他們不能幹其他農活。平時沒有演出,只幹自己的農活。這幾年他們基本沒有在外演出,也就是說除了偶爾政府邀請他們在當地演出,拿壹點微不足道的補貼,他們沒有其他演出收入。
對“撮箕”傳承、保護和發展的三點建議
(壹)在溫道華和兩位傳承人基本無法參加演出的情況下,能否考慮為羅申請傳承人補助資金?因為現在真正帶領大家傳承的是羅,傳承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
(2)能否固定壹批演員,政府可以給他們壹定的低保,同時政府可以引導和提供平臺,認真辦好班地鄉的阿西裏西藝術團。將《措吉》的固定演員全部納入阿西日西藝術團,讓阿西日西藝術團充分盈利,在藝術團領取的工資中加上政府給予的最低生活補助後,勉強維持家庭的日常開支,讓他們可以安心長期從事這項演出。
(3)《撮箕》的完整劇目能否根據資料和溫道華先生的建議被表演團隊及時了解並代代相傳,從而得到保護,這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
(4)藝術團能否聘請優秀的民間舞專家和老師改編《撮箕》使之更適合舞臺演出,是適應時代發展,從經濟角度賦予該劇壹定的生命力,但這僅限於市場化欣賞,專家學者調查研究時絕不能演出舞臺版。
(5)其他地方是否願意學習《撮箕》參與到該劇的研究中,以進壹步保證其傳承和保護。
(6)能否聘請相關產品研發專家根據“撮箕”開發相關衍生產品,不斷推動“撮箕”的發展。
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果我們不重視這項工作,那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在我們眼前逐漸消失。傳承、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撮箕”迫在眉睫。
參考資料:
[1]戲曲理論家瞿與光明日報記者的對話。
[2]1987 165438+10月28日,文化部、國家民委學術委員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家協會邀請貴州民族學院教師和銅仁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代表參加儺戲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3]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何林專程來京參加“貴州民間儺戲面具展”、“撮箕”等視頻題詞。
[4]彜族人變人戲——《撮箕》考——潘,中原陸子(日),貴州大學出版社,2065438+2002年8月,《撮箕調查研究文集》,陸剛主編,p49。
[5]《析瑪措麗寧姐的戲劇形式與翻譯》—安田蓉,貴州大學出版社,2065 438+2002年8月,《瑪措塔集調查研究文集》,陸剛主編,p236。
[6]《措吉——復譯古彜民間戲劇演出實錄》——羅德賢,貴州大學出版社,2065 438+2002年8月,《措吉調查研究文集》盧剛主編,p35。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第4期。
[7]《措吉調查研究文集》盧剛主編,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8]《泰姬陵的根》,李洪友主編,貴州民族出版社2065438+200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