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鹵肉
煙臺紅燒肉是壹種風味獨特的小吃。相傳100多年前,門市兩兄弟來到煙臺幹粉條。有壹次,他們剛做好粉條,但是很渾濁,粉條幹不了。生面團是酸的。情急之下,門市兄弟請村民們把粉條放在油裏炸,拌上大蒜。吃了之後都說好吃好喝。於是他幫門石兄弟立了個鍋炒粉胚賣。人們說它很好吃,但當被問及這種食物叫什麽時,沒有人能說出來。其中壹個聰明人以為這個產品是門石兄弟創造的,然後他們用油炸了壹下,於是脫口而出“紅燒肉”。煙臺紅燒肉以前在街邊小攤經營,1998開始搬進雅致堂,被名吃認定為煙臺名吃。
福山辣面
浮山臘面(又名浮山面)已有200-300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四大面之壹。福山拉面分為實心面、空心面和龍須面三種。固體面條分為圓形、扁平形和三角形,有20多種規格。面條分大鹵、溫鹵、炸醬、三鮮、清湯、燉勺等十幾個品種。條和面的準備是壹定的。壹般濃汁配粗條,清汁配細條,炸醬配扁條。空心面是壹種燈心草面,中間空心,兩端透氣。而龍須面,用高超的拉面技術將壹根面條拉成了2048根細如發絲的面條,真是精致巧妙。福山拉面以其工藝強、味道好、品種多而享譽海內外。至今,韓國、日本、美國的中餐館還掛著福山的招牌。
蓬萊小面
蓬萊面,對應浮山的大面,也是著名的風味小吃。它采用與福山拉面相同的拉面工藝,拉出均勻的條,用煙臺名產嘉吉魚作鹵汁,與福山的拉面不同,面條少,鹵汁多,鮮味獨特。
蓬萊是壹種歷史悠久的傳統名吃。面條是人工拉面(手拉面,當地俗稱“掛面”),細而韌,用真絲綢(俗稱嘉吉魚)腌制,熬湯,加適量綠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調料,每壹碗都有獨特的海鮮風味。民國時期,由後人逸夫堂制作的蓬萊面遠近聞名(俗稱“逸夫堂面”)。壹夫堂,祖籍棲霞,65,438+03歲學廚師,壹個人在拉面當搬運工,和壹個小面館合夥開餐館,65,438+0945歲自己經營“壹記”餐館。他做的面條用料和做工都極其講究,所以供應量不大。每天早上只賣100碗,以做工精致,味道鮮美著稱。外國商人在唐宓吃不到面條常常是壹個遺憾。新中國成立後,蓬萊大小酒店的早餐很多,中高檔酒店也招待客人,每天早上的銷量都在3萬碗以上。
手工面也叫刀削面。
是煙臺農村迎客的喜慶食品。煙臺人結婚叫“吃喜面”,過生日叫“生日吃面”。有句話叫“迎賓送餃子”。這種面條是在面粉中加入適量的鹽和堿水,揉成面團,用搟面杖搟成大薄皮,折疊成上窄下寬的形狀,用刀切成條狀,放入水中煮沸,取出放入碗中,加入鹵汁。
這個面的特點是強堿,強筋,咬頭。有圓條和平條兩種。圓條混合大鹵、溫鹵、三鮮鹵;扁條裏經常混著各種炸醬和麻汁。
魚餃子
煙臺的鮮魚餃子新鮮,大,有餡,皮薄。鮁魚和牙鮃都是好東西。所謂鮮嫩,就是魚剛被獵殺,連切好的魚塊都還在動。將剁碎的魚與醬油、蔥花和姜末等調味料壹起攪拌,這被稱為“頭尾”。拌餡的時候要用適量的水拌,這樣餃子才夠鮮嫩。實踐證明,魚餡的餃子最喜歡韭菜,它的辣味能讓魚吃起來更鮮。鮮魚水餃的皮搟得很薄,幾乎能露出餡來。包的時候因為皮合適,皮大餡足,餃子這邊往往捏的不緊,即使露出餡,湯也拌不出來。它就像壹個裹著薄皮的大魚丸。
壹個碗裏有五六個大湯圓,少則三四個。當妳吃飽的時候,妳的舌尖似乎麻木了。所以吃鮮魚的嬌子,用蒜泥加醋、醬油、香油調味,有助解悶清口。
對開饅頭
又稱“銀如意”,意思是所有的包子都像白牡丹,因此得名“開花饅頭”,是煙臺的傳統面食品種。相傳開花饅頭是元代洛陽東鄉馬家外的壹位廚師發明的。當時明太祖朱元璋還在馬家打雜,吃過這種饅頭。後來當了皇帝,想找個廚師做,廚師做不出來。是朱元璋的妻子馬甲皇後指點後才制作出來的。後來福山大廚入宮,學會了這種方法,傳回到家鄉,流傳到世界各地。
面粉用酵母和適量溫水揉成面團。發酵至100%沸騰時,與幹面粉混合揉捏均勻,再發酵至100%沸騰,再與幹面粉混合揉捏均勻,發酵至100%沸騰。在酵母中加入適量的堿,揉搓均勻。去掉酸味後,加糖揉勻,揉成長條,捏成面團坯,放入抽屜,捏口朝上。把鍋裏的水燒開,迅速放在抽屜上,用大火蒸。
風味特征:色澤潔白,香甜柔軟,頂端開花,酷似白牡丹。
絲綢蛋糕
絲糕是在拉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細面食品,是山東傳統面食品種。在清末薛所著的《素問略》中,對福山拉面所做的絲餅有詳細的描述。
將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適量的水、堿、鹽,揉成硬度合適的面團。用手拉面的方法將面切成11粒扣,放在案板上,面上刷香油,每隔7.5厘米將面切成小坯。取壹片面條毛坯,從壹端卷起來,卷成直徑約4.5厘米的圓餅狀,尾端壓在下面,用手輕輕壓平。放入鍋中用文火烤至兩面呈金棕色,成熟即可。吃的時候把餅中央的面團頭提起來,抖掉絲,然後放在盆裏,撒上白糖。
風味特點:面條金黃透亮,脆甜。
寧海腦飯
寧海(今牟平區)腦飯始創於1927,以制作精美、味道鮮美而聞名膠東。所以膠東流傳著壹首“文登包子,浮山面,寧海府喝腦飯”的民謠。
將搗碎的小米洗幹凈,用清水浸泡使其變軟,放入水磨中磨成漿,用幹凈的布包裹並過濾,然後放入鍋中煮至粘稠狀。將大豆洗凈,用清水浸泡軟化,放入小磨中磨漿。鍋裏加鹽存成嫩豆腐,豆腐去皮,倒入小米粥盆裏做腦飯,盛幾碗。菠菜洗凈,切塊,用豆腐皮和香油炒熟,放在腦飯上,吃的時候加鹽、辣椒醬和腌雪利紅,拌勻。
風味特點是嫩、辣、香。
黃縣肉盒
明末清初問世的黃縣肉盒,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以肉質豐腴、色澤金黃、餡多、皮脆不粘牙而聞名。
面粉用豬油搓成脆面,面粉用80℃熱水燙成方便面面團,再用冷水拌成冷水面團。將熱面團和冷水面團混合,揉勻,搟成長方形薄餅,將面餅面團搟成同樣大小的長煎餅堆在水餅上,然後沿長度搟成條狀,捏成面皮坯,搟成薄包餡,搟成菊花頂圓包子,放入鍋中熱油,上下煎至金黃色,再將肉盒煎成六角圓形,取出肉盒出鍋。
風味特點:色澤金黃,餡多汁多,皮脆。
唐蘇剛滋頭貨市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山東省魏縣西部劉範橋壹帶的農村流行壹種火食。這種火食在揉面時加的水很少,無法用手揉成團,只好用木桿壓在面板上,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外號叫“倒刺頭火食”。後來,這種制作火食品的方法流傳到榮成石島的漁村。由於杠鈴頭冬天不是很涼,夏天不容易變質,味道香甜,耐儲存,是漁民出海捕魚的理想食品,所以很快就流傳開來。但是後來漁民發現,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燒烤食物。這種火食脆甜,不易變酸,成為漁民出海的必備食物。
這是在四五十年代,石島的面點師曲永倫把這種風味小吃從他的家鄉帶到了煙臺。但由於土竈裏烤的點心數量不多,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到1973煙臺商業學校中餐實操部成立時,曲永倫師傅吸收了煙臺當地名點的優點,開始剪花邊,蓋印模。改良後的杠鈴頭又漂亮又好吃,擺在地攤上香氣四溢,路人爭相光顧,成為煙臺的名點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