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每到節假日,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儀式慶祝,其中有很多習俗值得學習。先來了解壹下童子祠堂掛燈的習俗。
男孩祠堂掛燈籠,1,是北流傳統的盛大節日。每當正月初十到來,街上掛滿了燈籠,供任何人購買。壹般點燈籠的人要買兩到三個燈區,點燈籠的人要買兩三個燈。正月初十零點,他們把五顏六色的紙燈籠放在主人的辦公室,壹個放在祠堂,壹個放在家裏的正廳。
按照習俗,如果前壹年出生的新生兒是男孩,男孩的家人會在次年的農歷正月初十掛燈籠慶祝,俗稱“掛燈籠”。
所以,每天正月初十,壹家人都會擺燈會,喝喜酒。如果是正月初十還沒滿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正月初十才能掛燈了。這叫掛舊燈。這種掛酒相當於其他地方的滿月酒,但它的特點是,同年出生的男孩子,無論哪個月哪個日,都要等到正月初十才掛燈。
燈在嶺南民間有“亮”和“補天”之意:點亮燈有照亮未來之意;“登”和“丁”的諧音相同或相近,都是生男孩的意思。在我們北流村,城鄉習俗把正月初十叫“點燈”日,正月十六叫“熄燈”日。“第10天,每個孩子都買了紙和掛燈籠來慶祝祠堂。古代有元宵節偷富,使人床下生兒育女。
而這個時候,市裏的大小酒店,全都爆滿了。有的壹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四輪,早上9點有桌,12: 00有桌,下午3: 00有桌,6: 00有桌。每個人都有三個阿姨,六個奶奶,七個叔叔,八個舅舅,都加了老公,掛了燈。祝賀,封紅包,喝喜酒。城裏人下館子,鄉下人走村串戶,熱鬧非凡。有人說,這是北流人的“飲酒日”。
北流上下裏與中裏的區別
上栗:包括鄭萍、劉晶、白馬、大倫、萬青、石窩、阜新、東沙;
李霞:相對於上栗,它是北流北部10鎮的壹個狹義名詞。包括北流市區及其新榮、民安、民樂、汕尾、西冷、新圩、大理、北流、塘岸、清水口等。
中力:包括龍勝、大坡外、劉媽和新豐。
掛燈籠喝酒,除了傳承傳統,還能和久未謀面的親朋好友聊聊天,甚至晚輩也能湊湊熱鬧,也是壹種享受!
掛燈節,我們看到了歡樂,也看到了傳統民俗的傳承。然而,這背後,是這群人的努力。他們努力工作,早起做燈籠,忙得不耽誤點燈的吉日。
這種燈籠看起來簡單,但制造過程繁瑣。燈籠用竹子綁成骨架,外面裝上喜慶的圖形或吉祥的貼花和檐篷。不要小看這樣的燈籠。全是手工制作,從破竹簽、紮燈骨到貼花紙。整個制作過程需要上百道工序:切竹、鋸竹、斷竹棒、去青、消毒、劃線、曬竹、剪紙、雕刻、上色...
在制作過程中有很多講究:如果選擇竹子,需要找有頭尾、竹節長、軟硬適中、無蟲害的竹子;竹內要去除碎竹條防滑,消毒防蟲;綁燈骨前設計好燈的形狀和大小;燈骨要紮緊,節奏要緊湊,大小要準確;粘貼安裝應由內向外、自上而下、循序漸進等。
很多人因為太麻煩,太辛苦或者其他原因選擇退出這個行業,所以現在做燈籠的人越來越少了。因此,現在的每壹盞燈籠都是珍貴的。
壹個男孩的祠堂裏掛燈籠2。掛燈籠的時間到了
正月十三到十七(據說是正月初八到十五),這幾天不同的祠堂在不同的時間掛燈籠,壹般是先大間後小間的順序。
第二,位置
黃埔村各族祠堂裏。
三、掛燈儀式
壹般掛燈籠的儀式包括在祠堂前掛燈籠、分豬肉、飲燈籠酒、賞燈籠、競燈、點燈籠、燃放煙花爆竹等。
比如1949之前,黃埔蘿崗洞鐘姓有八間房,分為三組,長房、二房為壹組,大房、三房、四房為壹組,五房、六房、七房為壹組。壹組主持壹屆會議,為期三年。
每年掛燈,集團選出的有威望的人當導演主持大局。董事由宗族長老選舉產生,要求有能力,廉潔,不貪。每年的收支賬目都要張貼在祠堂外,供宗族監督。
1.買壹盞燈
是值班人員購買的。那時候黃埔街有專門的店可以綁這種燈(現在已經沒有這種藝術了)。那是壹盞竹制八角形燈籠,掛在大廳裏。它的制造材料主要是竹條,即竹條(竹片去皮切片)和雞皮紙。
制作形式:大燈為八角形,代表八卦,寓意陰陽和諧,人丁興旺。其直徑約為1 m,高度約為1.2m;大燈內有壹個彈簧,形狀和大燈壹樣,直徑約10 cm。也有壹些鄧椿呈元素形狀,半徑約為10厘米,長度為20厘米。燈的彈簧有油燭或洋燭,用燈芯點燃;大燈下有壹條裙子,長約50厘米。各種燈飾:大燈、春光燈、裙擺都繪有八仙的生日快樂、雙喜臨門、五仙進書院、百仙千日,寓意吉祥如意。
倒茶和掛燈
按照當地的習俗,如果當年有男性出生,在當年掛燈籠的時候會在祠堂裏倒茶掛燈。燈要掛在祠堂裏的大燈籠旁邊,叫燈頭。
正月十三日稱為燈節,日本人到祠堂倒茶,祭神,為子孫祈福。倒茶的供品壹般有餃子(壹種空心的糯米點心,壹般在十二月制作)、糖圈、炒年糕、橘子、茶(三杯)、酒(三杯),以及金元寶、香。正月十五中午,宗族的長輩們壹邊掛燈籠,壹邊祭祖。祭祖有三祭(雞、烤豬、魚),祠堂門口放鞭炮。
輸入家譜
倒茶掛燈籠後,導演會代表太公封利益。從這壹天起,祖上就承認自己的名分,並登記在族譜中,以便以後在氏族中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包括清明節掃墓、喝厘米多的豬肉、喝燈籠酒等。).太cm豬肉壹般四個男人分壹鍋豬肉,大概兩斤白肉,60歲以上老人兩份,70歲以上老人三份,80歲以上老人壹份。
喝淡酒
豬肉分好後。整個祠堂* * *裏的男人都在喝登酒。喝登酒的時候,壹桌八個人,以燒肉、蚌肉、香菇、韭菜等普通菜為主。壹些村莊仍然在晚上燃放煙花。宴後,鴨蛋擺好,以示“生”之恩。
欣賞燈光
6.燈裙和燈簧投標
進了家譜,吃了酒之後。掛在太公祠主梁中間的八角形大燈,可以競標它的裙擺和彈簧。太公祠正殿兩側掛著小燈籠,這要看當年“掛燈籠”的數量。為了多生孩子,富裕家庭往往出價更高;競拍煙花,出價最高者勝出。中獎者在明年掛燈籠日交全款,多出來的人加倍。
7.為飯菜投標
將煮登酒後剩余的菜(未使用的)分類,然後競價;競標也用鞭炮,競標承諾的鞭炮數量第二年給。
打開燈
中標後,年輕人在廟門外燃放“掛燈”,少則十幾串,多則上百串。
童子祠堂掛燈籠,字面意思是觀燈籠。在中國,觀賞燈籠,在客家話中,它是廣東省梅州興寧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壹個節日。各家賞燈不同。根據他們的祖先,相同姓氏的家庭通常在同壹天慶祝節日,但不同姓氏的家庭也會在同壹天慶祝節日。在興寧,龍圍代表壹個大家庭。
賞燈從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七開始,大部分家庭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興寧的敲鐘習俗由元宵節演變而來,是中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興寧花燈起源於元代,盛行於明清。600多年後,代代相傳。興寧燈籠有著美好的寓意,寄托著興寧客家人壹年好風調雨順、四季平安、莊稼豐收、人口興旺、家族事業發達等美好祝願。
因為興寧的客家人祖先剛到興寧時人口不多,客家人比較弱小,有多生男的願望。響丁是加丁的慶典。同村同姓祖宅迎新燈(D)和升燈(D)的活動。
如果其中壹個家庭去年生了壹個男孩,這個家庭會很忙。生男孩的家庭會邀請他們的親戚和朋友來祝賀他們。親朋好友會送煙花和竹子。煙花和竹子越大越好。這代表著家族的財富。天黑後,全家人會搬回老家(龍屋)慶祝,燃放煙花爆竹,人們滿心歡喜。
在敲鐘的這壹天,壹些當地人稱之為男孩節,因為燈籠欣賞的誕生原因更像是為男孩設計的。在家庭慶功宴上,過去是不允許女性坐的,只有男性可以坐。但近年來,由於計劃生育和傳統觀念的改變,壹些人只有壹個孩子,壹些更富裕的家庭有女孩。
客家傳統思想在這方面變化很大,不管生男孩還是女孩,大部分人都會願意慶祝。
興寧人在這壹天不太歡迎舞獅,因為獅子代表女孩,大家都希望多生男孩。因此,這壹天舞獅的人通常很少。就算龍家下來舞獅,紅包也很少。
敲鐘那天,有的地方會請“花燈”,特別熱鬧。收燈籠的時候,壹定要有男生帶路。人們提著紙做的燈籠,從後門走出龍圈,然後在10公裏內繞方圓轉壹大圈,再從正門回到龍圈。壹路上總會有兩只龍燈跟著,壹邊放鞭子,壹邊繼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