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和體征:
①紅細胞壓積:無痛性、間歇性,排便後有鮮紅色血液,這也是內痔或混合痔早期的常見癥狀。紅細胞壓積多因糞便刮粘膜或排便用力過猛而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從大便或衛生紙帶血到滴血,嚴重者可噴射出血。血細胞比容往往可以在幾天後自動停止,對診斷有重要意義。便秘、大便幹燥、飲酒和食物刺激。
②痔塊脫垂:常為晚期癥狀,壹般先便血後脫垂。由於後期痔瘡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便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是排便時脫垂,之後可自行恢復。嚴重時需要用手推回。更嚴重的情況下,稍有腹壓就會被推出肛門,甚至在咳嗽、走路等腹壓稍有增加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痔瘡,難以恢復,無法參加勞動。
③疼痛:單純性內痔無疼痛,少數有墜脹感。內痔或混合痔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癢:內痔晚期、痔塊脫垂、肛門括約肌松弛常導致分泌物流出。由於分泌物的刺激,肛門周圍常出現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使患者極度不適。
(2)臨床分期或分級:根據內痔的程度,國內外對內痔的分期並不完全統壹,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①英裏(1919)三級分類:
I度:又稱早期內痔,排便時出血,無脫垂,無疼痛。
二度:又稱中級內痔,排便時內痔脫垂,可自然返流。
ⅲ度:內痔又稱晚期內痔,內痔容易從肛門脫出,需要用手回位。
② Goliher (1961)四級分類:
1期:排便時出血,但不脫垂。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只有排便時,他們有血,滴血或噴血,出血較多。痔瘡不會脫出肛門外。肛門鏡檢查顯示直腸柱增大,齒狀線上有結節。
2期:排便時內痔脫出,可自然返出。患者大便時間歇性抽血、滴血或噴血,出血量中等。排便時痔塊從肛門出來,排便後可自動退回。
第三階段:內痔從肛門出來要用手回位。患者排便時,疲勞後行走時間過長會出來,咳嗽時也會出來。內痔出來後,不能自己退,必須用手放進去或者臥床休息才能退,出血少。
4期:組合外痔,無法完全回生。痔塊長期在肛門外,退不出來或者退了馬上出來。由於肛墊已經纖維化,出血少,後期痔瘡發展為混合痔。由於脫垂痔塊較大,已累及痔的內外靜脈叢,其表面被直腸黏膜和肛管皮膚覆蓋。所以混合痔是痔瘡增多的結果。
③馮(1974)5度分類:
ⅰ度:齒狀線上僅可見半球形隆起(早期內痔)。
ⅱ級:齒狀線上有半球形內痔結節,但無痔脫垂(初期內痔)。
ⅲ度:內痔呈球形擴張,排便時從肛門出來可自然返流(中級內痔)。
ⅳ度:內痔擴張至齒狀線以下肛管,排便時內痔突出,需手法治療(後期內痔)。
ⅴ度:內痔發展為混合痔,內痔脫垂,不能完全返流(終末期內痔)。
④中國(1975)三段分類法:中國內痔分類法是三段法,是1975年全國肛腸會議(衡水會議)制定的。
1期:排便有血,無脫垂,齒狀線上黏膜呈結節狀。
第二階段:大便帶血,出血或彈射,內痔脫垂時,可以自己退。
3期:內痔脫垂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因咳嗽、勞累、負荷等引起腹壓增高時,需要用手回位。
2.外痔外痔多為血栓性和結締組織。
(1)血栓性外痔:是最常見的壹種外痔。常因便秘、排便、咳嗽、用力過猛或連續劇烈運動,肛門縫合靜脈破裂,血液在肛緣皮膚下形成圓形或橢圓形血塊,但也可為無緣無故的自發性破裂。血凝塊的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突然感到肛緣有腫塊,肛門會受到血塊的影響。坐立不安,發病後48小時疼痛最厲害,幾天後疼痛減輕,腫塊變軟,逐漸消散。檢查:早期在肛緣皮膚表面可見壹暗紫色圓形硬結,邊界清楚,壓痛明顯,血塊可自行破裂排出,傷口可自行愈合或形成膿腫、肛瘺。
(2)結締組織外痔:簡稱皮膚脫垂,大小不壹,形態各異,可單發也可多發,常為血栓性外痔或肛門手術後的後遺癥。大多無明顯癥狀,偶爾有瘙癢、跌倒、異物感。如果有炎癥,他們會感到疼痛。
(3)靜脈曲張性外痔:肛門下方靜脈曲張形成的軟腫塊,壹般肛門內腫脹不適,發展緩慢。如果有並發癥,可能會有疼痛和出血。檢查發現肛門有個腫塊,比較軟,皮下有靜脈曲張。
(4)炎性外痔:肛門皺襞炎癥水腫,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檢查時有壓痛,局部充血水腫,有少量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