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飲食習俗
白族人喜歡吃酸、冷、辣口味,擅長腌制火腿、弓魚、螺螄醬、炒雞樅、豬肝等各種美味菜肴。大理等中部地區的白族人還喜歡吃壹種風味獨特的“生肉”(或稱“生皮”),即把豬肉烤至半熟,然後切成塊或肉絲,加姜、蔥、醋、辣椒招待客人。此外,還有糯米釀造的白酒,蒼山雪梅加糖燉的“薛梅”,鄧川做的“奶扇”“奶糕”也很好吃。
白族人過去用“喜洲大號碗”招待客人,這種碗由八道熱菜組成:紅燴紅曲米;雞蛋糊炸的酥肉;五花三線豬肉壹千塊,用醬油和幹鹹菜蒸;紅薯或土豆蒸豬肉;豬頭、豬肝、豬肉腌制的幹香;裹著肉末和雞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水、雞蛋絲、菜梗做成的雜碎;竹筍炒豬肉條。另外,每位客人都有壹包椰樹,富貴不奢。
白族人吃飯很有禮貌。吃飯時,長輩要坐在餐桌上,晚輩要依次坐在兩邊或對面。晚輩要隨時給長輩加菜加湯。
白族人喜歡喝茶。壹般喝焙茶時,用陶瓷小茶壺將茶葉泡成褐色,用開水沖泡。頓時,熱氣沸騰,香氣四溢。壹般烤好的茶要沖三次,邊煨邊品茶:第壹口感覺微苦,第二口感覺甘甜醇厚,最後壹口感覺更甜。產品越好吃越香,回味無窮。這就是所謂的“第壹次苦,第二次甜,第三次回味。”有的地方,喝第二口茶的時候,核桃片,紅糖,牛奶粉絲等。在茶中加入花椒或肉桂,味道獨特。客人回家會端上燒烤茶,壹次只倒半杯。喝完之後,口中會有香味,口渴感會減輕,嘴裏會有壹種苦和甜的混合。
雲南“三月街”:千年壹街,千年壹街。
雲南的“街”在北方叫“集”,所以叫“趕街”、“趕集”。在古代大理,街道日期是基於十二生肖的日期。第二天是鼠街,醜的壹天是牛街,早上是龍街...於是,大理各地仍有鼠街、牛街、龍街等地名。後來街期有了變化,有的街是七天壹次,有的街是五天壹次,有的地方是壹天壹次。有的地方集趕街和趕集於壹體,如正月初五大理三文壁村葛根會、二月十五洱源三營莊稼會、四月十五蝴蝶泉會、中秋節玉潭會等。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
三月街被譽為“千年壹街,千年壹街”。過去三月街也叫三月節,觀音市,觀音街,觀音街節。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節,是白族人民傳統的盛大節日,是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化活動的盛會。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編著的《雲南通誌》有這樣的記載:“三月十五日,觀音城在蒼山下交易各省貨物。自唐永輝時期開始,朝代更累,城池不變。已知觀音入大理,後人在陽光下燒香,四方聞風,各帶貨物而來。”從各種史料記載分析,大理三月街很大程度上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它是在民間佛教講經的基礎上產生的。明代徐霞客在滇西巡視考察時,對大理三月街作了如實的記載:“十五日,是街初,蓋雨城(即大理)有觀音街集會,設在城西武場...十三省的東西都在,滇中的蠻夷都在。”徐霞客還記載了三月街的賽馬:“余乃自西門西入武場壹裏半,皆營為市,環不壹。在北邊有壹個賽馬場,成千上萬的騎手在那裏相遇,幾個騎手騎在中間,甚至有更多的隊伍相互競爭……”《大荔縣誌》對三月街的盛況是這樣描述的:“鼎盛時期,百貨商店生意相當大,幾乎有十萬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如本省的蜀、贛、粵、浙、桂、秦、黔、藏、緬等地。當時,三月街作為壹個民俗市場,以其規模之大而聞名於亞洲。清朝末年,大理留日學生、白族音樂家李謝喜曾寫過這樣壹首詩《三月街支竹詞》:“昔日繁華幾春秋,百萬金錢流水。川、穗、蘇杭精品,亞洲買賣商場。"
埃爾袁宇覃輝
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也是傳統的洱源玉壇會。會址原設在洱海北岸的沙坪玉潭坡上。70年代移至沙壩,是滇西僅次於大理三月街的物資交換活動,歷時八天。白族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很久以前,蒼山腳下的魚潭坡上的壹個魚洞裏有壹只魚精,平時睡得很香。打雷的時候,很多油魚從魚洞裏湧出來,人們就去洞裏抓油魚。有壹年的8月15日,魚精突然醒來,張著大嘴吞了很多漁民,嚇得人們不敢再捕魚,不敢去魚壇坡。後來經過幾年的觀察,發現魚精只在8月15日惹事,於是每年的這壹天,白族人就在漁灘坡上買賣漁具、大牲畜和生產生活用具,還在坡上耍龍獅、唱歌跳舞。魚精聽到人們對馬大呼小叫,吵鬧聲不絕於耳,嚇得不敢出洞鬧事,魚壇俱樂部的習俗代代相傳。
在大理大部分地區的街道上,“我們將在日本和中國聚集,但在日落時分。”在大理市喜洲鎮,有壹條“起於早晨,止於中午”的早市街;在白族最大的村落周城和比比,都有“下午聚,晚上散”的夜街。近年來,大理古城街道因其獨特的美景和地處滇西交通要道而成為商貿、旅遊和購物的熱點。位於大理蒼山雲弄峰下的沙坪坡,每周壹都是五彩繽紛的全國集市。大理洱海東岸湖光山色的的哥街和每天下午的州城晚街,深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成為繼大理古城“洋人街”之後最受歡迎的鄉村“洋人街”。
大理白族“接三公主”的民俗
每年農歷二月初,大理白族都有“接三公主”的習俗。這壹習俗始於南詔,延續了1300多年,至今依然存在。
唐朝初年,西努洛在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壹帶建立了地方政權南詔國,成為南詔的始祖。公元650年,在巍山的山山龍(拼)圖山上建都城山龍(拼)圖城。直到公元738年,皮洛格遷至泰和城,73年間三代南詔王都居住在此。
“接三公主”的習俗起源於奴隸邏輯時期。傳說白子王國的第三位公主金谷嫁給了大理的Xi·奴洛。她賢惠善良,樂善好施,深受猛社川(今巍山)和洱海地區各族人民的喜愛。三公主雖然遠嫁他鄉,但家鄉的人都很想念她,每年都會把她從巍山接回娘家過年。三公主死後,她兒子的孫子在山龍(拼)山鎮南側建了天摩崖廟,祭拜她,懷念她。隨後,逐漸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動。
巍山歷史文化學者楊光亮說:“每年農歷二月十二,白族地區廣大村民自發隨村而行,壹路吹打,載歌載舞,留下蒼兒來巍山與三公主相會,回歸娘家。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三公主樂善好施,熱愛人民,賢惠聰慧。她在家鄉名聲很好,深受人們喜愛。她嫁給巍山後,人們常常懷念她。每壹季,三公主必取而回。”
在“接三公主”的活動中,人們不僅要拜三公主,還要拜別的神,最後去巍山的伽拉提亞神廟。楊光亮介紹:伽藍泛指佛教寺院和園林,也指守護寺院的神靈。根據佛教,有十八個伽藍。傳說西努洛也叫伽藍,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她的時候要去廟裏祭拜三公主。得到他的允許後,他在2月13日黎明前把三公主帶走了。
農歷2月12日夜,參加“接三公主”活動的白族、彜族群眾都載歌載舞,直到深夜。白族的歌舞,彜族的歌謠,兩個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蘆笙、刀舞,都將在同壹個旋律中展現,構成了民族團結和諧的永恒篇章,千百年來從未中斷。
“接三公主”的活動包括祭祀、誦經、祈雨、娛樂等,從農歷二月初九開始。這壹天,白族人民從大理出發前往巍山,並於當天前往巍寶山祭拜細奴羅和三公主。第十天到達天摩崖寺,13日上午接三公主,晚上住在巍山大倉鎮。14日到達大理市下關吳起村,15日到達大理古城城隍廟。16日到達萬橋鎮萬橋街,17日到達西洲鎮董卿村聖元寺,整個活動結束。
大理白族打老朋友。
打架:是交朋友的意思;老:意為壹生,從小到大;朋友:指可靠的同性、同齡的好朋友。交老朋友就是壹輩子交同性同齡的密友。這是大理白族人民生活中常見的習俗。
大理白族人打老朋友壹般有三個原因。壹、青少年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互相交流、了解,互相詢問喜歡什麽,互相愛慕,壹致決定長期做朋友。第二,青少年希望父母是相處融洽的朋友,甚至他們已經有老朋友了。他們想和他們的孩子交朋友,以便在下壹代中保持和發展老壹輩之間的友誼。第三,其中壹個少年的父母發現其他家庭對應的少年在性格、知識、健康等各方面都值得孩子學習和交流,於是通過中間工作的第三者結成了老朋友。
由於交老朋友會影響孩子的壹生,父母對孩子交老朋友的活動極為謹慎。他們不僅要考察對方孩子的性格、知識、健康等方面的表現是否值得交朋友。同時也要考察對方家庭的情況,比如對方家庭是否忠誠、善良、勤勞、和諧、健康等。如果情況不明,我們不會輕易同意。
少年雙方壹決定交老朋友,他們家就叫幹親戚。為了表示雙方關系的親密,雙方父母在稱呼對方時壹般都會省略“幹”字。在交朋友的前三年內,雙方家庭必須每年至少互訪壹次。親家第壹次來訪的接待非常隆重。舉行豐盛的宴會時,我們也應該邀請我們的親戚和鄰居陪同。作為老朋友的少年,應該在公共場合向父母低頭,以父母的身份欺騙對方的父母。
其他親戚朋友的地址和老朋友壹樣。雙方父母都要給孩子講壹些鼓勵和吉祥的話,在幫助了老朋友後給孩子適當的禮物。禮物可以是書籍、文具、衣服、紅包等等。雙方家長還得請在場的親朋好友和鄰居以後多照顧兩個孩子。這樣壹來,玩老朋友的關系在雙方家庭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就公開化、合法化了。
從此,不僅扮演老朋友的少年們會經常有密切的交往,雙方的家庭也會建立密切的關系。無論家人發生什麽大事小事,都要及時通知,全心全意幫助。兩家的關系真的是所謂不是親戚而是比親戚好。
通過交老朋友的活動,許多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能夠有效地擴大他們的人際關系圈,這有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他們的家庭在社會上的立足。
大理白族婚俗
同中國其他兄弟民族壹樣,大理白族也經歷了群婚、夫妻婚和個體婚等階段。現在的人都是外嫁,壹夫壹妻制是家庭組織的基本形式。家中兄弟婚後立即分家,父母壹般從小兒子開始生活。養子有財產繼承權,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較高。
大理地區白族青年男女婚前相對自由,婚姻大多由自己做主。壹般通過“二重唱”找到伴侶成為知音,然後經過做媒、訂婚、迎新、結婚幾個階段。男女雙方父母和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親同意訂婚,男方要選個黃道吉日給女方家送酒送雞送彩禮,彩禮壹定要帶“六字”。茶三斤六兩或六斤六兩,酒六斤六瓶,糖六斤六兩,意為“有福、有福氣”。女方家以“三茶”相待,也叫“提雞飲禮”。
結婚壹般要三天,儀式非常隆重。婚禮那天被稱為“快樂日”。結婚前壹天叫“踩門”。這壹天,男方要把嫁妝扛到女方家,晚上還要在男方家吹嗩吶,唱《吹膛》、《大本鐘》到天亮,以示慶祝。在喜慶的日子裏,“男方要在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拜堂”,新娘要和父母、弟妹哭著告別。出門時,鼓手要奏“迎親”的曲子,嗩吶聲不時與新娘的哭聲交織在壹起。壹路上,打打鬧鬧的聲音不斷。壹邊走,同伴壹邊往新娘身上撒米花,偶爾捏捏新娘表示“祝福”。迎娶新娘到家裏時,新郎的同歲兄弟需要擡著新娘和新房。至此,仍有早期的“搶婚”習俗。
新房子裏有火在燃燒。新娘進屋,家裏人會在火上煮辣椒面,會讓新娘咳嗽得很厲害。在新娘的餐桌上加入花椒粉,會讓新娘難以下咽,代表著“親密”和“富貴”。在白色中,“辣、麻”與“親、財”諧音。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父母,拜叔叔,用八碗白族宴賓客。晚上,有壹個結婚儀式。長輩會給新娘錢見面,同行會做新房。在新房鬧洞房時,新娘要拿出娘家帶來的清燉話梅、雕梅、水果、果脯等食品,恭敬地送給同輩品嘗,也叫“抖果酒”。大家邊吃邊吵,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會去廚房做魚來孝敬公婆。婚後三至八天回老家,女方家會接女婿和女兒回家吃飯。七天後,我會去我們村的主廟祭祀我們的主,請他保佑全家平安,早日生下妳的兒子。
白族喪葬中的“重孝”
“說到孝順,顧名思義,指的是孝順和百事評論。它是白族地區喪葬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壹種古老而樸素的教育形式,重在追求亡者善終,仁者孝,亡者孝。”對孝道的重視是白喪葬中最重要、最實用的內容。
葬禮開始時,“孝子賢孫”跪在靈堂裏,德高望重的村長老高坐在前面,無數人圍觀。這時司儀主持祭拜,孝子們三跪九叩。後來負責的官員(由村裏的長輩自願組合而成,類似老年協會的組織,專門為紅白事服務)宣布孝開始,於是鼓聲和音樂壹起唱。這種傳統的民樂儀式,讓葬禮顯得莊嚴肅穆,氣氛被渲染得無比悲涼。壹是大長老有條不紊地主持著“講孝道”的過程。
“說到孝”,首先是校長長輩隨禮謳歌“頌”(類似於悼詞)。悼詞的寫法極其嚴肅,必須由村裏德高望重的人和死者的密友來起草。風格處於古體和現代體的交叉階段,屬於混合型,目的是便於口頭贊美。“祭祀”主要描寫逝者的生活,其作用是渲染氣氛,為逝者“鞠躬盡瘁”。讓觀眾了解逝者的德行和辛苦。隨後,村族長依次回憶死者的功德和艱辛,指出並評判孝子的或賢德的德行。此時的環境氛圍和輿論的特殊作用,有助於孝子孫子女和周圍的人認真冷靜地思考分析。容易接受簡單的善惡觀念和“仁”的德性,提高人的修養。這種生動的傳統輪換教育不僅教育了孝子,也教育了群眾。這種儀式的約定俗成的力量,讓人應該那樣做,卻又不得不那樣做,否則就會被“看不起”,自卑,以此來踐行孝為善。所以它有效地弘揚了“真善美”,遏制了“假醜”。這是因為,在道德教育中,正確的輿論被廣泛而恰當地創造和利用,這樣或那樣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被提倡或斥責,被贊賞或壓制,被鼓勵或鞭笞,陶冶和促使人們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陶冶和強化人們對他人和社會的道德義務感。
這種面對人員的倫理宣傳和道德教育,增強了人們對孝道的信仰,培養了人們向善棄惡的觀念,培養了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提高了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的和諧,是值得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報效祖國”傳統美德的良好習俗。